打算写下读后感时,如同开始读书一般,有点忐忑。阅读心理学的书籍,于我而言,绝对不是兴趣使然,更像是青春懵懂的少年,有解不开的心事,望向远方的眼睛总像罩了一层雾气,可是又按捺不住心里的骚动,忍不住去书店翻看,还要不时提防路过店员质疑的目光,假装出若无其事翻看别的书籍。
疫情让 “珍惜生命,活在当下”成了口头禅。不妨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如何珍惜时,想必语气顿时失去了先前的底气,可能会怪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以宽容,感恩几个词草草收场。
回望所走过的路,我是否在庆祝幸运中有一丝怅然,被我过成现在这个样子的生活还能更好一些吗?
我和伴侣彼此是否感受到了爱?在和青春期的孩子对话时我们忽略了什么?和同事相处,我们又有什么冒犯的地方?我如何评价自己的婚姻?如何衡量作为妈妈的角色?我肯定得不到一个很好的分数。
我总是觉得一定有什么神奇的东西藏在后面,才导致了我现在莽莽撞撞,可怕而可喜的是我不像以前那样我行我素,自认为自己对,或者愿意在承认生活如斯的状况下假装欺骗自己,我需要一样东西帮我答疑解惑,对逝去的我无能为力,是任由婚姻的小船随波逐流?孩子的牵绊随风而去?对未来我还能做些什么?这样的想法像小虫子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与其说是为了疗愈而苦苦寻找答案,在我,好像是“洁癖”作怪,我想我们的婚姻应该比现在更好,我有时会在老公转过身去的时候偷偷看他,懊悔油然而生,那么一个好的人,我怎么总是忍心去伤害他?我可爱的孩子,她的说法没错呀,做妈妈为什么变得那么不近情理,我那些同事,即便有理,也没必要声音提高八度。
我以为仅仅是交流沟通出了问题,在我尝试做出一些改变后,再次陷入之前的循环中。我的感觉告诉我,没有厘清最深层的根源,我只会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并且疲惫应付每一件小事,表象的改变只是一时之举。
这是一个准备过程,我似乎找到了通往答案的蛛丝马迹,但还是不确定。但我很确信,自己站在了“ready”的起跑线上,准备好接受帮助,这样的状态好过不知跑步为何物,目标清晰使得探索更加有效。
好在,《象与骑象人》给我打开了一扇窗。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直接颠覆了我以往的传统观点,在惊世骇俗的时髦和有理有据之间,我更倾向于后者。心理学流派众多,观点迥异在我意料之中,已经过了猎奇年龄的我,更愿意花时间思考,更愿意接受由内而外,心悦诚服的观点。
一是直击人们心理运作的内核。
分裂的自我是人的心理复杂性的事实前提,感性和理性,控制化和自动化,对立矛盾体,紧密依赖又彼此牵制,人的心理冲突由此而来。
在此之前,我对理性的理解粗浅地停留在“超脱于感性的,独立的,并且具备有超强控制力“之上,认可“人们日常出格的行为总被归咎于脱缰的情感”,认定“只要有超强的理性,一定可以控制好自身行为,也可以抚平心灵的创伤”。
作者写下:“人类的理性其实非常依赖复杂的情感,因为只有当充满情绪的大脑运作顺畅时,理性才得以运转”。
读到这句话时, 我想到了水,风调雨顺时,温顺的河道帮助人们运输货物,灌溉农田,洪水泛滥时,唯有大禹的智慧才可以制服水患。对于心理,我们面临的也是如同水一般的分裂,了解它的机理,顺服它的行为,尊重它的脾气,才可以达到完美的结果,一味地强堵,压制只会事与愿违。这也是作者把内心比作大象和骑象人的原因,骑象人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咨询,引导大象,和大象和谐相处。
作者援引了大量来自医学和心理学观察实验证明理论的可信度。事实上这些重要的证据也改变了我之前心理学源于纯粹假想的错误想法。幸福实验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实验设计严谨精巧,简明易懂,是帮助理解人们心理的重要依据。
二是解析传统价值观表象下的深层心理原因。
传统价值观所苛责的“以牙还牙”,“自以为是”,“对自己眼中梁木视而不见,只看见别人眼中的刺”是本性使然,带有强烈的生物和社会进化的烙印。作者最大的严谨在于把常人认为的是非分野问题回归到一个中性的地位,去除了不切实际的人们所赋予的善恶标准,给与了真诚面对的可能,使得观点的接受从一开始就至纯至真,避免了先入为主。
作者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深层的大胆分析。 “互惠”,既是 “牺牲自我以利家族”,在所在种群的胜出的纯生物行为,又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的许多行为,诸如以牙还牙,知恩图报,有仇必报,传统意义完全归属意识领域的概念,均可以在“互惠”中找到原因。
使用语言是人类的独特优势,用语言造势是相比直接冲突,更为有效,代价小的手段。作者不讳言对流言的研究,肯定了流言在实施“互惠”,保护自身利益,建立盟友,获得他人认可,甚至在维持社会秩序与社会教会中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模仿,讨价还价,深层来讲,均是人的本能需求,不再是分离出来的出于机巧目的的行为。
自以为是,是对自己品行的过高估计,读者在数不清的实验中证明了每个人对自己品性的过高估计,与对别人的准确估计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往往是以偏概全的好手,凭借可能仅仅拥有的一项技能而给与自己很高的全面意义的评价。过高估计是利益分配冲突的始作佣者,因为人人认为自己多做出贡献,理应得到更多报酬。
高估能力的反面是“对自己眼中梁木视而不见,只看见别人眼中的刺”。事实上人的思维过程是遵循先得出结论(直觉)然后找理由支持,强化立场的过程。竞争或炫耀使得人们急于获胜,获胜心理督促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寻找理由,充足的理由而非观点本身强化了自己公正客观的假象,说是舍本逐末一点也不为过,所有这些正是争吵逐渐升级的原因。虚伪,自我膨胀,和别人相比时的自我安慰应运而生。
“人性不可测,人性本恶”不再是无可奈何的标签,不再是导致有所为的行为戛然而止的借口,人们不再对不可理喻的情景束手无策,人们能够真诚面对本来的面目,从而使得改变有的放矢,水到渠成。
详尽的实验描述帮助理解理论的形成,帮助读者结合自身事例加以思考,其实生活中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了前面的心理机制分析为基础,幸福的理解和更高目标-人生意义的定义变得顺理成章,作者并没有给出什么是幸福准确定义,但是他确实提出一系列行为,“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去伪存真,改善人际关系,不再为自身偏见所困扰,不再容易与人争吵,发挥自身优势,寻找乐于全神贯注的事情,挑战自身极限,这时候,内心的大象和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心流”的感觉让人们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
爱与工作,依旧是获得幸福的两大法宝。当然作者在部分认同单纯从内心寻找幸福的古代先贤的说法的同时,把眼光投向了值得关注的外部事件。幸福成为一个动态的名词,包含着寻找,成长,平衡等等需要用心努力的成分。
作者还就道德迷失等一系列现象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对广泛的学校教育提供指导意见。
《象和骑象人》消除了我对心理学的误解,除了最大限度的疗伤,心理学帮助人们理解行为,解答疑惑,进而提升人们的满足感。人们生存的复杂性以及随机性,造成了或多或少的缺憾。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凭借心理学的知识加以完善变得必不可少。
心理学走下神坛,触及到最最细小的行为,提供内在理论依据的同时,成为了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甚至超过了自然科学的实践性。我试着用书中给出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例子,小心翼翼尝试,在观察中调整自己的看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在和老公的交流中审视尝试带来的改变,实践领会到的要领。
很难说我是否找到了正确答案,毫无疑问,那些让我惊讶的,与我先前秉承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为我提供了一种尝试的可能,让我在探索幸福的旅途中执着向前。
阅读,思考,实践,积极投入变得有路可循,疑惑,否定,阵痛在所难免,豁然开朗的欣喜是对自己的最高奖赏,不可否认需要勇气一路伴随,但是这些是那么值得!
我一直怀揣一个想法,美好生活值得追寻,幸福值得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