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觞情咸丰
第二节 连丧重臣
奕詝登基继位,年号“咸丰”。他把恭亲王奕訢加了“宗人府宗令(皇族族长)”的职,并加封正黄旗、镶黄旗都统。而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也确实收起了在道光朝锋芒毕露的那种表现,开始兢兢业业做自己的事情。
接着,年轻的奕詝便干脆把杜受田提升到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的职务上来,负责全国文官系统的管理工作。杜受田虽不入军机处、不是枢臣,但是奕詝但凡有疑难事务,必定是召杜受田入宫觐见商议,再做实行的。可以说奕詝把杜受田看作是重臣,用汉景帝刘启的话说是“社稷之臣”。
咸丰元年二月初的一天,杜受田再度被宫里来的太监叫到乾清宫候见。等候的时间里杜受田感到深深的担忧。
他知道自己虽然说是帝师,但是真正的政务,或者说行政能力并不出众。也就是说实操太少,虽然自己的天子门生把自己提升到吏部尚书的位子来重用。可是,杜受田认为仅凭着自己不足以匡扶天下辅佐皇帝。
不知道过了多久,太监来到乾清门,“杜大人,皇上召见。”看了看波澜不惊的太监,他忧心忡忡地走进乾清宫。
“臣吏部尚书杜受田参见皇上。”行打千礼的杜受田额头上都在冒汗。正在看奏折的奕詝抬起头,说,“师傅请起来吧。朕在你的面前永远都是执弟子礼的,你和朕之间私下里只有师生,没有君臣。”杜受田闻言一惊,他是最害怕皇帝说这种话的,一旦被有心人听了去恐怕会有大祸。因此杜受田坚称与奕詝“先有君臣,才有师生”。
奕詝无奈,他在清宣宗身边数十年耳濡目染,见多了道光朝的兴衰荣辱。所以他也知道杜受田在害怕什么,也就没再坚持。于是奕詝传旨赐座。
杜受田谢座之后还没来得及开口询问,奕詝便放下朱笔急切地看着杜受田,“师傅,朕继位才一月。可以说人才匮乏,朕希望拯救这走向衰亡的大清帝国。可是苦于没有忠正报国之豪杰辅佐,计将安出?”
杜受田很诚实,“回皇上,臣也在想这个问题。当年宣宗成皇帝把臣调回京师以后,臣就一心一意教授皇上课业。可以说自那时起就没再担任过实职。因此臣认为眼下应当做的有三点:
1.罢黜妨贤病国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皇上可用雄才大略的恭王爷;
2.给福建巡抚下圣旨,要林则徐出山辅政。林则徐的威望很高,办事能力很强。并且因为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也在军中有极高的影响力;
3.请皇上下诏,广开言路。如此一来至少能向天下表态皇帝还想做好。我大清帝国幅员辽阔,自有豪杰之士起来匡扶天下。”
于是奕詝全部照办,他整顿军机处,把穆彰阿罢官并且加了一条“永不叙用”,政治生涯就算是结束了。然后把耆英、伊里布、琦善等交吏部衙门、刑部衙门严加惩处!此外命福建巡抚代传圣旨,让林则徐立刻来京陛见听候简用。
接着,上百道条陈就源源不断送到乾清宫来。奕詝一份一份仔细看,却发现也确实是只能做到向天下表个态度。因为这些条陈里很多都是针对练兵、筹饷和开源节流的。这些问题涉及到延续了上百年的祖制问题,而清皇室一贯讲究“敬天法祖”,所以基本做不了什么调整。
就在这时,当班的太监来报,说是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与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来见。奕詝立马放下手头的条陈表示立刻召见。
接着两位穿蟒袍的人便走了进来。一个相对老一些一个年轻一些。“臣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参见皇上……”
“行了行了,都起来说话。你们两个这会到朕这里是有什么事吗?”感到头疼的奕詝很无语地看着这两个连他父亲宣宗皇帝都不敢小视的铁帽子亲王。
端华说:“臣是来‘荐贤’的,因为有点举贤不避亲的嫌疑,所以臣把怡王爷载垣拉来做个见证……”
看着这俩人结结巴巴一半满语一半汉语说出这么几个字来,奕詝已经满头大汗了。他示意宫女拿来手帕擦了擦脸,“荐贤朕认了,那你所推荐的是谁?”在旁边没有说话的怡亲王载垣道:“是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之弟,肃顺。”
一听到“肃顺”这个名字,奕詝一点都不感到陌生。因为肃顺和端华一样,都是清初的郑献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的七世孙。父亲是郑慎亲王爱新觉罗·乌尔恭阿,当年乌尔恭阿薨的时候,传位端华。肃顺实际上就是郑亲王府的二公子。此人是个无赖,贩夫走卒都能打交道。他利用不入八分辅国公的爵位斗鸡走狗,到处混吃混喝。可以说此人是清皇族里比较有社会经验的人,熟知京师九门诸事务。曾经有人问过肃顺说“君自视何人?”肃顺回答就俩字:“无赖。”但是时人普遍反应肃顺有领袖风范,有能办大事的才干。
因此听到面前这俩亲王举肃顺,奕詝便下诏召肃顺入宫觐见。正在前门胡同逛街的肃顺听到皇帝召见的口谕,连忙打道回府穿好朝服挂好朝珠,然后风风火火奔向紫禁城。
奕詝打发了端华和载垣,单独召见肃顺谈了两个时辰之久。肃顺则和奕詝谈了三个问题:八旗、官场和毒品。
肃顺说:“臣认为八旗子弟早已没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那时候的骁勇。臣请皇上看看现在的八旗军!远的不说就说京津一带,哪处兵营不是鸦片和赌博盛行?这些家伙是被朝廷包养起来的,上马不能开弓下马不能拼杀!如果皇上继续执行先帝的政策,会让他们更加腐化堕落。臣认为应当逐渐取消对八旗子弟的救济款的发放,准许他们自谋生计。还有,加强练兵和火器建设,道光朝的教训还是很深的。至于官场腐败,那个由来已久。乾隆中期以来就一直如此,几乎形成了一种风气。仁宗睿皇帝在嘉庆三年杀了和珅一党,虽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但是也有一定的改观。可是,到了道光初年,谨小慎微的曹振镛被宣宗成皇帝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从此‘多磕头、少说话’的风气盛行。再加上曹振镛误导宣宗成皇帝,导致奏章日渐稀少,从地方督抚到京官对朝廷不是瞒就是骗,很少讲真话。道光二十一年杨威将军爱新觉罗·奕经在广州对抗英军谎报战绩掩败为胜就是个例子。所以,臣的解决之道是:无论官做得多大、无论背后牵扯到多少人的利益,就一个字:杀!不怕死的可以尽情贪污勒索百姓,臣就不信他们有几颗脑袋够砍的!至于鸦片毒品,大可以开禁。”
奕詝听到这些激进的、几乎脱离原先体制的想法认为肃顺就是个人才,可是当听到“鸦片开禁”四字的时候,忍不住了。他站起身拍着御案大声问道:“鸦片流毒天下人所共知。当年宣宗成皇帝也是自始至终没有开禁过鸦片,反而越查越严。朕凭什么要开禁这个害人害国的东西?!”
肃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说:“禁止鸦片贸易,早在雍正朝就开始实行了。从世宗宪皇帝开始,历代先帝对鸦片的查禁越来越严,处理也是越来越重。可是有什么作用吗?没有!大清国对付鸦片,从来都是抓烟贩、封烟馆仅此而已。至于海关尽责那是不可能的,一点微小的利益就是几百万两银子上下,谁肯认真?!何况您可以下诏问问广西巡抚或者两广总督问问他们现状,并要他们进献《地方志》来让您御览,您看看有几个烟馆严格意义上被查封?又有几个烟贩真正被立执于法呢?没有!因此既然没有什么作用,也就没必要保持禁令!臣以为大可以开禁,通过烟馆增加税收……”
奕詝闻言当场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他表示让肃顺先下去。然后,奕詝把肃顺关于鸦片开禁的观点和论据让军机处写进上谕发到各省去,让那些总督巡抚讨论一下看。
结果大多数省份的督抚都表示反对,严词谴责肃顺的言论。理由也和奕詝想的一样,而且有的大臣在复奏里明确指出:“宣宗成皇帝面对英夷的洋枪洋炮都没有屈服开禁鸦片,你皇帝凭什么开禁?将来你皇帝千秋万岁之后有什么脸去见先帝?”
至于八旗子弟更是恨透了肃顺,他们集结起来到神武门前示威,告御状!奕詝装聋作哑不予理睬。于是八旗哀告无门,便开始全民族声讨肃顺。
就这样,肃顺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入军机。于是一件大案被牵连出来,那么是什么案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