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本土起源说3:华者,火也。中华文明从火(华)开始
——与微信朋友老玩玩关于“华”的对话
文|黄饮冰
这是一次关于“华”的对话。在我的《皇皇者华》中,基本的理论就是华者火也。华的本意是火。华崇拜是火崇拜,华图腾是火树图腾。这是中华文明的起点。与华者火也一起的另一个原始图腾,就是(人面鱼纹图),就是距今6800年出现于半坡时代的(人面鱼纹图)。(人面鱼纹图)就是夏图腾,也是图文夏。现在的夏字是由人面鱼纹图演变而来的。
人类首先认识火,然后追溯火之源在太阳,火崇拜演变成火日一体崇拜。后又分化,北方一直崇拜火,南方崇拜太阳。这就是我说华者火也,华者火日也,华者太阳也。我也说北火南华。以后变成东华西夏。谈历史要有时间轴概念。中华文明从华(火)开始。
在《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系列中,对华与火日的关系我有专门论述。
什么是“华”呢?在甲骨文中有没有“华”呢?以上就是甲骨文“华”,华的原始物等待天火点燃的枯树。在上古时代,人们还不知道“人工取火”,但是知道了“雷击”之后会把枯树点燃从而产生山火,于是特意在山顶竖立这样的枯树,以得到天火。
小篆“华”,实际上就是由“火苗”和“树”或堆积的木材组成,就是正在燃烧的枯树或木材。“华”的繁体字上面的“草字头”应该是“火苗”,而不是“草头”。
研究“华”,从甲骨文研究是不对的,因为甲骨文也太晚了。“华”的历史太悠久,其含义经历了多次的变化,但是“华”最原始的含义“华者,火也,日也”,还是可以找到证据的。
自然界也存在着“华”的标的物,如下图就是“华”的原始标的物。
这棵树,就是原始的“华”,如果这棵树燃起火苗,就是非常形象的“华”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就是我对这棵树的评价。这棵树,是一位朋友拍的照片。这张照片,让我太激动了!所以我把这张照片发在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内,引来了朋友们的评论,才有了这一次关于“华”的对话。
在华夏远古人认识“火”的时候,“华”的慨念就产生了,所以“华”产生的时代遥远到人类的幼稚期,“华”实在是文明之始也。“华”是华夏族群第一个文明符号,无论后世如何发生变化,“华”这个文明符号是一成不变、万世继承的。“华”是华夏族的总根源。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玩玩说:《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官》:“河南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荥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丝枲。”。仅郑密之间有一条黄土山沟名谓“华沟”,分为“上华沟、中华沟、下华沟”三段,华沟下游沿223省道南侧尚有一数十里长之低洼实地,实为古华渚遗迹,西周华阳故城正位于古华渚北岸。华渚东端分支流两出,北出为风(伏羲氏)水河入黄、南出为黄(轩辕氏)水河入淮……。
老玩玩说:风水河因蒙古丞相脱脱及工程主管汉人贾鲁兴修水利将河水分流改道后自元代开始改流入了淮河。
根据老玩玩给出的资料,华山在河南,这就正好佐证了我认为现在的华山并不是远古的华山的观点。华夏民族的圣山——华山,应该是中华山,即处于上古华夏族住居之地的中部。在第二次大洪水(距今8000年到6000年)之前,也就是距今8000年以前,华山的地名已经存在,华夏族以华山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地区。在《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五:华山夏水在哪里?》一文中,我已经指出了,原始的华山,是大别山。第二次大洪水前(距今8000年到6000年),大别山的北边是河南平原;东边是江淮平原,南边是江汉平原;西边是巴秦大地,大别山处于华夏族群生活区域的中心位置,所以大别山是中华山,即原始的华山。这个时期的,华夏族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族群,没有后来的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族群观念。第二次大洪水期间(距今8000年到6000年),大别山是濒临东海的第一座大山脉。
这里也强调一句:华渚的地名,并非由华胥氏而产生。在华胥氏之前,就已经有华渚的地名了。华渚,是豫东鲁西的一座浅水湖或沼泽地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回复了老玩玩:《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周官》:“河南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圃田,其川荥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丝枲。”。仅郑密之间有一条黄土山沟名谓“华沟”,分为“上华沟、中华沟、下华沟”三段,华沟下游沿223省道南侧尚有一数十里长之低洼实地,实为古华渚遗迹,西周华阳故城正位于古华渚北岸。华渚东端分支流两出,北出为风(伏羲氏)水河入黄、南出为黄(轩辕氏)水河入淮……。看来我认为华山在中的观点可以定案了!华山,是中华山,不是西华山或东华山。
老玩玩又给了一段史料:嵩山上古谓嵩亦谓华,另,华阳故城西十余里有小石山一座,名太(或泰)山,于《山海经》及《韩非子》皆有纪……。
这与我的判断并不违背,因为我早就说过,随着上古人的迁移,地名也是带着走的,上古人迁移到新的地方,会把自己族群标志性的地名命名到新的生活地。嵩山亦名华山、河南也有泰山等都是很正常的。在末次冰期结束后,上古人大体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的大洪水和海浸期间,上古人经历了一个由东向西的迁徙,大洪水和海浸结束后,人口又经历了一次向东部平原回流;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受小冰期影响,上古人又经历了一次由北向南的迁徙。在尧舜禹时代,又经历了一次洪水和海浸,人口又向西迁移,最繁华的地区变成了晋南;夏商周文明的中心就在中原了。所以我总强调,研究文明史,一定要有时间坐标,没有时间坐标,上古历史就是一本乱账。《山海经》就是失去了时间坐标和原始地图,所以就错乱不堪了。
大禹治水的时代,尧舜的统治中心,都在晋南,就是古冀都;大禹治水之后,大禹的自己的封国建立在伊洛之间,嵩山是其圣山。大禹继承舜的帝位,依然是到冀都(晋南)即天子位。夏启同样是到冀都即天子位。后来夏朝的统治中心才迁移到河洛,回到大禹的统治地域。在尧舜禹启时代,中国(天子之国)在冀都(晋南)。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玩玩说:《国语》中谓夏都位于“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之地……太山东出曲向北发源一条河,下游至今仍为“熊耳河”(有熊氏)。
我说过,夏代之都城,是多个的,因为夏代也是游耕的,这与商代是一样,殷墟安阳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在周代城才固定下来,不是战争原因城池很少被废弃的。《国语》中谓夏都位于“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之地,是夏代一个时期的都城所在地,也就是后期吧,这与“河洛竭而夏亡”是一致的。
其实历史是相通的,古籍之记载也是很明确的。对于“熊耳河”,当然与黄帝有熊氏有关。黄帝是古黄人最高统治职位的名称,有熊氏曾担任过黄帝一职,所以黄帝也是有多位的,因为中国上古实行的氏族统治和封建制度,最高权力在氏族之间流转。熊耳一词,在《史记》中可以找到其完整的变迁脉络。
黄帝有熊氏的统治中心就在河南,黄帝轩辕氏的统治中心在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史记.集解】解释:封禅书曰:“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地理志曰湘山在长沙益阳县。【史记.正义】解释: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湘山一名艑山,在岳州巴陵南十八里也。”河南既然有熊耳山,有熊耳河也不奇怪,因为黄帝有熊氏活动在河南,新郑就是黄帝有熊氏的立国之地。
图片发自简书App
老玩玩继续说:他曾发现京奥港高速与郑州机场高速交汇处有直径1000余米一处十分明显的陨石坠落地形,恰合古云“黄帝时有大星如虹(见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这段史料,可能来自《古本竹书纪年》。这里的少昊,是金天氏,不是青阳氏。少昊金天氏居西,少昊青阳氏居东,这就是黄帝设立的东西大监。这里的“华渚”一词,证明黄帝时期,华渚依然存在。
对于“华”,老玩玩与我的认识也不同。老玩玩说:关于花之华,花或为单朵之花,而“华”则为穗状花序成丛成簇象形。实际上,“华”是泛光之物的总称,而其起源包括火华、日华、云华、水华、光华、花华等。我以前在《我们为什么称华夏——华夏来历详考》一文,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远古人崇拜花华,是在农业种植的时候,比远古人崇拜火华和日华晚几千年。
对于河南,老玩玩当然比我了解的清楚一些。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再次强调,我是一直在论述“华”起源于火,升华为太阳的。原始“华”是火,原始华崇拜是火崇拜,原始华图腾是火树图腾。升华的华图腾,是太阳图腾,升华的华崇拜,是太阳崇拜。反正从2007年我接触网络以来,一直在这样说。
剑胆琴心说:曾经天涯有一个帖子,是关于《南山经》的解读,那个贴主通过华山松的考证,认为古华山就是大别山。我说:这个帖子是马红光的,因为大别山是华山,随着文明北移中原,那就会在中原找到华的遗迹。
我之所以重视这次关于华的对话,就是老玩玩提供的资料证明河南有“华”的遗迹,我的观点终于完备了!以前在形成大别山是古华山的想法时,上网查证,看到了马红光的博客,现在有老玩玩的帮忙,终于完善了。此文可以作为《华夏江汉形成说之十五:华山夏水在哪里?》一文的补充。
黄饮冰2017年12月6日随笔。2018年8月12日星期日修改。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网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的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本土起源说》、《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追踪夏后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