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形式主义”,我可以旗帜鲜明地表达我的态度:我不喜欢“形式主义”,因为“形式主义”真的害人。
用个成语来形容叫做——劳民伤财,何苦呢?如果一件事是用一种应付的状态去做,这件事的效率就成了负效率,因为还会有抱怨产生。
举个体会最深的例子:
关于教师的继续教育。我当然必须承认组织者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技术在上面的,专门建立一个网站,收集各个学科的优质课程放到平台上,每位老师一个账号,进行学习,平台自动记录数据,达到即为合格。因为继续教育为评职称必要条件,年终绩效考核必备条件,所以各个学校那是相当的重视,专人负责,写计划,写总结,催促提醒老师们登录网站进行学习。
这样的事情我当然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如果那课足够吸引我,一年观看20节课,并做不少于50字的记录那算工作量轻的,完成3篇读书笔记,也是很容易的,再完成3篇反思周记也是可行的。我这患有“提前症”的人会早早计划完成这样的任务,只要用数据说话的考核,我觉得都比较好办。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开始的时候,网站有纰漏。可以同时开好多窗口,也可以多处登陆,20节课,1个小时就能搞定。后来,这个bug被处理好了,一次只能开一个窗口,也只能允许一个地方登陆,那就只能一节课一节课的学,中途学到某个节点会会弹出一个需要你确认的窗口,那就找一个以电脑为工作的人,让他帮忙学好了。至于读书笔记和反思周记,可以去网上随便复制粘贴,只要字数达到即可。用这样的学习方式,2天即可完成。一年有365天,只需2天完成的学习,简直就太轻松了。
而我想吐槽的是什么呢?
那些无法打开的视频就不说了。
1)隔屏观课,观什么:只给你一节视频的课,你不知道人家背后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什么?就开始学习,这样的观课,是不是有些隔靴搔痒的味道?因为每个人的教学追求是不一样的。
2)资源有限,学什么:规定一节课必须学完45分钟,可它提供的资源却是一节微课,只有5分钟多一点,请问:我是需要反复观看达到背诵的目的吗?最新观看一个微课,总时长是1分17秒,哈哈。
3)技术记录,记什么:用技术自动记录,只能记录你的字数,无法衡量你的内容。之前的记录,我还老老实实的按照听的课程进行记录,后来发现,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装进不少于50个字的内容,就说你提交成功。也许就将一个字重复50遍,那机器也是要认的吧。
当然,一个决策者在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想的一定是真的有意义,对去做的人大有帮助。至于执行的人去走了样,走成了形式主义,那就违背了这件事本来的初心与价值,其实是可以完全摒弃的。
主办者可否来一个匿名的问卷调查(因为实名的调查是看不到真相的),比如问老师们经由这个网站到底解决了自己哪些教育教学问题,学会了哪些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多少了观课议课的能力。
现在,整个市的老师都在做这件不得不做的很重要的事情,集体的“形式主义”,便会成为一群“乌合之众”的人一样不自知。
如果学生都是这样的学习方式,请问这样的学习体制还需要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