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竟然是看电影,写影评! 在个人成长建构师这趟航行的第一天就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虽然忙到走路都用跑的,连孩子都没时间管的节奏,但我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一场这样头脑的洗礼和拉筋,因为航行总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各种体验!今天的学习任务是看《心灵捕手》,并输出文章,内容不限,写我所想,并且船长特别提醒,不要先看影评,要自己独立思考。
闲话少叙,开始今天的作业。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我是第一次看,在群里分享的链接里打开,由于网络等原因机缘巧合,播放影片时的前一小时都没有出现中文,只得自己将就着听,朦朦胧胧、模模糊糊的看了个大概,但这次朦胧的感觉让我用与以往不同的视角来看整个影片——更关注故事的发展,而不是对话、场景等细节。
故事梗概是一位在多个寄宿家庭里长大的男孩WILL,从小受虐但有超常的数学天赋,经济拮据的他因为谋生而不得不同时打几份工,包括在汽修厂工作和在大学里做清扫。由于他的数学天赋被大学数学教授发现,并且希望给与他引导和栽培。但由于成长过程中受虐的经历让他很没有安全感,不轻易相信他人,抗拒教授的指引,他更愿意与一群从小到大在一起的哥们儿一起混。数学教授对此不理解,觉得自己是是要帮助WILL,完全是出于好意,为什么WILL不接受? 因此他求助于大学同学,一位有辅导个体经验的心理学教授尚恩。尚恩与他同学的做法完全相反,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WILL上,哪怕是再开始辅导的前几次,WILL从沉默、对峙、试探尚恩的底线等,尚恩始终尊重WILL,不去告诉他应该怎么做。WILL内心坚硬的防备在尚恩的包容中逐渐软化,WILL无意中听到了尚恩与数学教授争执,了解到两位教授的善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是在辅导的中期阶段,尚恩反复问WILL,“What do you want?” "Do you have a soul mate?" ,是这次辅导WILL开始思考关于自己的人生。另一次是最后一次辅导中,催眠般的对WILL反复说“It's not your fault",尚恩让WILL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接纳自己,最终让他能够放下自卑,走出给自己画的地牢,奔向在California的爱人。
如船长在晨间导读里说的,一千个观众就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一千个哈姆雷特中也能看到一千个不同的观众。每个人看这部影片,关注的重点会不同,其实也投射出了观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船长今天的主题是多元视角,下面我就尝试用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部影片,包括角色角度、导演角度和观影者的角度。
l 角色角度
从角色角度看,有男主WILL、女主哈佛女、两位教授、WILL的伙伴们,不能尽数,但我想主要从WILL、两位教授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理解。
男主WILL从小被寄养父母虐待,被歧视、被嫌弃,内心接纳的都是负面的情绪,对世界自然会持不信任感。而和死党伙伴们从小一起生活长大,互相帮助、调侃和戏谑,伙伴间的平等让will觉得安全,所以WILL为了“讲义气”,对伙伴们看不顺眼的人能暴力相向,哪怕是承受被法庭召唤、被禁足的后果。 WILL多次挑衅社会,却又凭着小聪明逃脱惩罚,这样的经历让他侥幸、自大、桀骜不羁。他期盼世界认识他、接纳他,他在黑板上解出方程让数学教授惊愕,他警惕、自我防卫,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好意。他敢想敢做,追求哈佛女,但又因为自己是孤儿觉得自卑,因为有前科被禁足不能去加州,但也不愿向女友坦白。在我看来,他所有的表现,都和他的成长经历、社会化过程息息相关,合情合理。这个角色充满了内心冲突,真实。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的父母即便再好,也受到认知、时代、技术等多方面的局限,因此我们谁也无法在一个纯良的环境中生长,每个人都有各种缺陷与毛病,渴望自己被认可、被重视。我们需要全然接纳自己,接纳好与不好的部分,才能整装出发,去寻找更好的自己。
数学教授像极了我们的父母,自己好意的指导,孩子们却偏不领情。他们内心有一句话,“拜托,我是为你好!”,潜台词是“我是施恩者,你应该感谢我,但你没有”。因此他们常常容易被激怒——因为他们也渴望被认可——被孩子认可。他们需要得到“我是对的”、“你就应该听我的”的反馈,而忽略了“我认为对的”事情,是否对方也认同。
心理学教授给出了一条最理智的方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的问题是由我的经历造成的,这不是我的错。我应该接纳我的过去,去勇敢追求所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l 导演的意图?
排除商业因素,导演给我们呈现出这样一部电影,想表达什么呢? 人们应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吗?还有,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本篇叫做《心灵捕手》,这个捕手是指尚恩吗?
l 其他观影者(或者以前的我)能看到什么?
如果是以前,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也许会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感吧,WILL终于奔向了新的人生,他在21岁生日之后,开着伙伴们为他凑的车,奔向爱人所在的California…… 大团圆结局。当然,不同的人由于有着不同的经历、处于不同时期的人,在看这个影片时的共鸣点会不同,而这是我所体会不到的。
l 作为行船者的我的感受是什么?
随着岁月的磨砺,我的阅历也在增多,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感性成分在减少,理性成分在增加。我认为这部影片以较为夸张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里长大的、和混混们厮混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孤儿,因为有禀异的数学天赋,被知名大学教授发现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不能说没有,但少之又少。有天赋的人固然存在,但更多的人“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的出来”。想要让人发现自己的才能,就需要不断地做成一些事情,持续地拿出一些哪怕是小的作品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平时,我不会努力的从这么多角度去分析一个事物,我觉得“想太多”,没必要。但正是这些“没必要”的省事,没有让思维的肌肉得到锻炼。但事实上,我们往往不是想太多,而是想太少,想的尺度太小了。这里我想谈一个以前看到的关于自闭症儿童的视频,我们真的像自己以为的那样了解事情及其全貌吗? 视频里讲的是一个自闭症儿童,整天在用黑笔在白纸上画,画了很多张,大人们看不懂,把他送到医院,他在医院仍然只是简单重复的涂黑和留白,直到有一天,他把所有的画纸拼在一起的时候,大人们才知道他原来是在画一幅拼图。视频里的大人,包括孩子父母、医护人员,在恍然大如的同时,也有一种妄自评价的羞愧。我们常在没有看到事物全貌的时候妄下定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人身上,觉得理所应当得到对方的肯定和感谢,像《心灵捕手》中的数学教授一样,他只看到了WILL的数学天分,可WILL还对哈佛女说过自己对化学也天赋禀异,就像贝多芬、莫扎特看到钢琴就会弹一样。显然,教授也许并未看到WILL的全貌,甚至will自己也并非能全然认识自己。
l 船长想通过这个影片传递什么信息呢?
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船长想让我们看到从不同视角解读影片,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也许船长只是想让我们热热身,为后面的航行做准备。个人成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从个体、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与时空的关系来解读把。
很享受这种不被限制、思维驰骋的感觉,虽然现在是第二天在补卡了,还是想让自己写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