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两天把《断舍离》这本书看完了,看完才发现,这个系列好像有三本书,也罢,我也不讲求去看心灵篇了。
说说正文吧
根据文章的表述,机制部分大致如下:
一旦开始丢图,自己便不知道怎么说下去了。文章部分作者在讲解如何对物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又夹着这对生活的思考,但是!本质上这本书其实大部分的笔墨都是在讲如何让你的生活环境变得简单化。
在我看来,所谓断舍离,其实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条件下对物品的整理。这里的“整理”包括判断物品与自我的关系,物品的价值,从而决定物品是否应该存留下来。只有自己在收拾房间的时候,才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购物行为需要有所优化。摸着良心问问自己,是不是每次到了收拾房间的时候自己对着一床的衣服(把你所有的衣服铺满床),你会懊悔,念念叨叨自己的败家。所谓的“离”的境界,其实我觉得并不需要多么神圣化这个行为。很自然的,为什么我们会想要整理房间,因为我们自己都看不下去这狗窝一样的房间,通过收拾这个行为,我们不断地丢东西,不断地清理垃圾,不断地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些完全不会再用到的东西,思考为什么自己如何获得这件东西,开始下定决心要改掉冲动消费这个行为的(估计不会改)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对自己的习惯的繁星,更严格的说是对自己性格上的某些点在做深入的思考。
其实最享受的过程应该是舍,因为人都是享受一时爽的,想象一下,把自己那成堆的废纸直接塞到垃圾桶的感觉,想想自己领着两三袋垃圾下楼的感觉,那是一种自豪感,一种自己拯救了全世界的感觉。最难过的过程有时候是断,特别是对于选择恐惧症的人,一见钟情患者以及穷鬼=-=
1.穷鬼:因为穷所以思考再三,最后选择自认为性价比最高的那样。可是谁不想要买好东西,可是好东西意味着价格也高,这就是他们难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人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穷,自己与日俱增的购物欲望与微薄的工资之间的矛盾,然后发条朋友圈,有钱真好!
2.一见钟情患者:这种人看到喜欢的就想买,买了估计放家里积灰,大部分的时候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可是老子有钱就想买,买了就后悔了=-=
3.选择恐惧症:最难过的是做选择,可是本质上就是不安全感和穷。小孩子才需要做选择,大人全都要!特别是有钱人!不安全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买了这一件商品,会不会导致各种后果,万一比较容易碎呢,万一褪色呢。。。。。。
有的时候,最难过的是舍,你看着眼前这些前男友男朋友闺蜜前闺蜜男闺blabla的人送的礼物,扔了又可惜,不扔=-=我一没地方放,二留着只会徒增伤悲不是,可是为什么就是舍不下去扔掉呢?因为我们觉得这里面都是回忆,好的坏的,其实是自己不愿忘记的过去,不愿忘记那个开心快乐或者青春充满活力的自己。“只要把重要的回忆放在心里就好了,东西完全可以扔掉好让自己重新恢复当下该有的状态”。其实作者的话有些道理,我们只想到这些回忆,却没想到过自己曾经为了维护这些物品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才是最浪费的东西。但是我依旧认为,有时候可能是安全感也可能是我总有一天会遗忘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但是当我看到这些曾经这么努力的自己留下来的话,我也会变得努力起来。所以昨天扔东西的时候我还留着高考前那段时间自己写给自己的信。
这本书讲的关于整理术的东西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平时学到的分类,将物品分成三大类,后期在进行细分。还有关于屋子物品的摆放,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五层;给别人看的东西分一成。
对于这本书,我在最后部分看到了一个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在的生活已经远远好过过去那种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生活。物质条件极为丰富,可是人本性中的那种贪婪却逐渐表现出来,我们永远没有想过自己需不需要这件东西,这件东西从它的出现到你带回家这整个过程中花费了多少的成本。我们秉承着用旧了就换新的,却没有想过有些人为了这件物品需要花费多少人的心血。作者提出不需要用到的东西,如果自己不需要,那么请将它送到需要它的地方,现在很多的二手流动市场,我现在也越来越喜欢在二手市场上买东西,并不是说自己没钱(我也确实没钱=-=)而是因为二手市场实际上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一本书,从它售出的那一刻,可能读者读了好多好多遍,可是这本书如果还是完好无损的,那么在读者处理他的时候,直接扔掉岂不是很可惜,如果通过二手市场或者其他平台将其流动起来,本质上其实是对环境在做贡献。其他的东西也一样,卖家在出售它的时候下定了决心,希望它能够到需要它的地方,而你刚好需要,而它刚好满足你的基本需求,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花额外的钱去买一件全新的商品,而我们却并不会一直用到它无法实现价值的时候。这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额外的资源浪费,也对自然的消化能力产生负担。
借用作者的一句话:如果能够认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来的,就能自然而然的涌出感谢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