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因为我写的那些婚姻故事,竟然被熟人认了出来,也因此在微信上聊了很多,关于婚姻,关于爱情。
今天刚好看了张一白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电影改编自张嘉佳老师的同名著作。在某一段时间,张嘉佳老师的微博是我的夜读故事会,每晚看一段成了我的睡前必读。我经常会和猪先生讲一段儿读到的,猪先生以为我喜欢,张嘉佳老师出书后,就买了本送给我。
那书我从来没看过。有些故事只有在特定的时刻和特定的心境下,读起来才会带感。过了,也就不想再读了。
朋友说问我写那些故事的原因。我还真没有考虑过。我只是这十几年看惯了婚姻分合,作为80后,我的同学和朋友,已经有很多经历了二婚甚至三婚;我也总是听到别人的婚姻故事,这个年龄的很多为人妻的女孩儿,见了面聊的最多的不过是婚姻二字,最不能理解的,是想做微整的妞儿越来越多,人美也变成了掌握婚姻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是从小城镇出来的,城虽小,但城里的故事却都足够狗血。父辈那一代的婚姻故事,我小时候看到的听到的,时不时总会让我陷入小悲伤和小忧郁,坦诚地说,在我心理上也留有那么一丝的痕迹。这种痕迹会让我不断地去观察和思考婚姻。
婚姻这种事儿,确实各有各的不同,幸福和不幸福,也各有各的样子。我们大学时看好的那些情侣,我们平时看起来幸福的夫妻,都未必有了好的结果;而我们当年不看好的,总是吵吵闹闹,却能最终相濡以沫。
我曾对婚姻有着明确的是非对错。我也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和强烈的指责倾向。后来,我结了婚,我在这座城里一步一步的挪,一寸一寸的爬,甚至尝试着把自己拽出城外,置之事外去思考,有时候像抽出的灵魂飘在城的上空俯视这座城,一览无余。
婚姻是两个人,怎么可能只是一个人的对,一个人的错。两个人背后的,是性格,脾性,喜好,职业,价值和家族的关联,一环扣一环,而比这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两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如果婚姻里的彼此,都能坚持自己最重要的,能够妥协对自己不重要的,给对彼此最重要的那一点足够的空间,或许会好一点。
我妈妈有一次跟我说,我跟你爸好也罢坏也罢,那是我们俩的事情,外人是无论如何都不懂的。我看他们经常吵的六亲不认,也会看见我妈拍着我爸的腿说,你可得爱惜自己,咱家可不能没有你。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不对别人的婚姻故事进行judge,而仅仅是观察和思考。
我走的并不比别人好。我不爱看韩剧,因为虚无缥缈,但我心情不好时,我会拿出来珍藏的几部连夜看完,哇哇大哭一场,第二天又一切如常;我也不爱读言情,但我喜欢的几部,都翻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正如张嘉佳老师的那些故事一样,只能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作为漫漫长夜的开启。
我喜欢真实的婚姻,好的坏的,不完美却也不落俗。这就是我写那些故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