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1月10日
地点:大溪地
主讲:T
提纲:
1、回顾上次课的九大点
2、孩子如何在防御中形成病理性的隔离【分裂—偏执POSITIO的空间结构的形成论述】
3、孩子隔离的运行机制与古老的部分客体的认知与体验格式【分裂机制作为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是如何将我们停在部分客体的认知水平上的】
4、退行的表现在成人时期的婴儿化需求的表现与偏执—分裂的空间结构位相之间的联系【分裂的原始空间结构中孩子出现的退行表现,包括躯体化表现,边缘性形成的早期所涉及的分裂机制】
一、开场:
1、战斗民族;
说到战斗民族,T提到了俄罗斯民族的战斗精神。提到了吴哥王朝的赭叶拔摩七世,他截然不同的生命的两个面:向外对外族的:残忍、冷酷;向内对子民的仁爱、慈祥。以及随着信仰由印度教转向佛教之后,最终与1431年被西边的暹罗屠城,灭掉。 对于生与灭、转化与衍化背后的生命之轮的感慨。
我想到的是生命中激情与征服的战斗模式。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你是愿意怎么度过?在看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之后?在这里没有唯一真理,有的是对自己本心的接近,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感。让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对自己的接近和探索、成就与幻灭中逐渐浮现......
“世界上没有和平,和平来自实力的均衡。”说到“实力”我想到的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坦诚与建构之力。想到了T曾经提到过的:“开放的视野、精湛的技能和独立的人格。”
“人与人之间的杀戮的不可避免,如亲子关系中,孩子常常会服从于那个最强的人。”实力、势能,以及随处可见的不同形式的“杀戮”,让我们看到了关系的微妙。你的自我意识水平,以及你的心智发展,常常决定了你在什么样的级别上在于他者和世界互动着。
2、告别2015,你用什么来告别?
我将用背影来告别2015 ,因为我将一如既往的前行。尤其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阅读中,我在很多的细微之处看到了,自己的那些旧有模式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关系状态的影响。这些看到,让我有了回旋和思考的空间:曾经的心智模式是怎样潜移默化并根深蒂固的影响着我的言行与关系品质的?除了旧有的模式,我还能可以怎么去回应和响应来自外界的声音?在我的意识自我中人生信条与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同样的吗?它们的差距在哪里?有多大?
在意志的缝隙中去看到那些生命状态的空间和维度,是我2016对自己生命状态的一个期待。
T跟我们分享了2015年他的收获有:(1)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节奏塑造。(2)学习的合作型,交流与资源的链接能力。 在这个点上,我无法从T的高度与视角去看到这两项探索和成功的塑造对于整个团队和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从我个人的角度,2015年在团队中的跟进与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量变的积累,从生命节奏塑造、以及内心状态的进一步修复、尤其在下半年严密的自我意识大幕终于透进了一丝丝微弱的光线。这是一个让我最为惊喜的收获。在未来的2016我将沿着这些微弱的光线,去看到对自己影响至深的那些心智模式,去看到生命中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3、案例分享: 合作创业初见成效的年轻人;作为合作的领军人物的他想要重新洗牌找到更加优秀的合作伙伴去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自己;本心想走的决绝,但内心又觉得也许可以留下10%的股份,只为了曾经的这份情感。(10%的股份对于他来说,不至于对他造成经济上的太大压力。)他用9型人格来描述自己的合作伙伴:6号:束手束脚、思虑多、多疑;9号:头脑简单、执行力强。
他究竟应不应该留下这10% 的股份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答案有:(1)既然本心是决绝的离开,那就决绝的离开不留;(2)留,为了这个情感的链接。内心就不把这10%当自己的了。(3)看对方是否需要这部分资金。如果不需要就不留,确实需要了再留。
听完同学们给出的建议和答案,总觉得还不是那么踏实。觉得还是不能说服自己去做出选择。
T分享了他是怎么帮助咨客分析这个问题的。首先T问对方三个问题:
(1)10%的股份大概多少钱?如果亏了对他的生活会造成什么级别的影响?
答:影响不大。
(2)你的本心愿不愿意留下这10%的股份
答:不愿。
(3)你的纠结点在哪里?
T的分析:咨客长于创业,却不想守业。守业也是一项不容易的工程。作为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留下10%的股份,就等于留下了100%的话语权,可以让他从其中体验到系统性的思维。一个系统的动态进程,其中包含正反馈、负反馈等等对于系统的评估。从咨客对于合作伙伴的描述方面,T发现他描述的更多是对方的过去时和现在时,而忽略了合作伙伴的可变与不可变性,以及上升的空间在哪里。
心理学推动的是利他?不!是善意!
从那一次体验T跟我提到的体会善意开始。善意逐渐走进了我的视野。从对抗到逐渐体会到善意与善良的不同范畴。从意识层面的善意,内心深处的怨念与攻击,我离善意还有多远?那种由内而外的的安稳、发自内心的包容与接纳、开放的姿态与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二、回顾上次课的9个点:
1、真实经历的人物。
你是否真实的经历过一个人?
什么是真实的?
我们都是以绝对真实性去经历一个人,我们才会做出选择和判断,而虚无主义者,是不做选择和判断的。
用绝对真实的认知立场去判断一个人,用自己的一般化概括去套住对方。这样将会导致有个人特色的误判,这种误判常常伴着个人的投射。用部分客体去看一个人,这里我想到了盲人摸象
2、想象的人物。
我们所有的关系——都是发生在你想象的层面上进行建构的。
虽然想象不全是坏的,想象让我们有诗意和远方。但是用想象来塑造一个人,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那常常是只关乎自己的,那将会让你离现实。
3、建构与真实之间的边界。
关于私人空间的认识,我们无法判断什么是真实,我们也无法判断我们的建构是否会侵凌到别人?
建构与真实,我不大理解。但是我记住了T在这个点上分享了对他影响比较到的三本书: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逃避自由》;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4、现实的调教能力。
现实调教能力——有一种“想象创伤“特别恶劣,它拒绝现实的调教。它更像是一种心理事实,与现实没多少关系,却与个体的内心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由此我想到了想象与现实的边界,以及自我意识水平在现实中的调教。
5、幻想的建构能力
你的现实调教能力可以调教你的幻想建构能力,你要去了解你的幻想建构能力,去建立你的城堡,你的内心世界,如果没有幻想建构能力将是乏味和无趣的。
理想化对于空虚和匮乏的填充。
6、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
那个人是理想化的人。不同的是在受虐结构里面,我们等待的那个人是一个恶魔。
我们在等待的那个人,你是在接近?被其俘获?或者是被其淹没?
7、投射性认同
8、内投的机制
T:你所碰到的人的形象、角色,会构成影响力呈现在你的内心中,一定会在你内心行成内投。
恶意形象:
第一级:不响应你的原始需要和满足。
↓
第二级:孩子做出剧烈的需要和要求,遭到拒绝。
↓
第三级:对孩子的对抗和要求持续失败,孩子通过幻想建构你的恶形象,形成隔离和排斥。
↓
第四级:创伤性想象成为核心,持续的心里活动。
↓
第五级:恶形象逐渐被建立成恶结构。
↓
第六级:客体关系中,恶意投射性认同成为核心心理活动。
↓
第七级:心智结构的特征:隔离、怀疑、边缘化、对抗、攻击,形成一个心理活动的封闭圈。进行隔离与排斥。
↓
第八级:进一步形成人格动力结构的循环。
在这个点上T将自己在洗浴中心碰到的一个小孩子找妈妈的有趣场景,来给我们展现了一场有趣的客体关系动态与发展。
浅层的情感反应加情绪化——它是表浅的情感、是比较常见的。
深层次的情感表现——设计到情感的发育水平和情感的结构。比如在亲密关系里最容易看到一个人情感的品质。
9、施虐与受虐结构。
原始的创伤性关系模型;攻击与顺从。
施虐者隐性的攻击:示弱与受害表达——引发对象的同情,进而形成依恋与攻击性。
想到了上次课中T提到的:由恶意而来的施虐与受虐的结构。作为受虐者他的恶意从何而来呢?是怎么表达的呢?我能想到的就是对自己的不接纳、攻击、惩罚。同时也是用受虐来达到控制对方,给对方内疚感的方式来攻击对方?
三、孩子如何在防御中形成病理性的隔离【分裂—偏执POSITIO的空间结构的形成论述】
* 偏执—分裂的主导焦虑是唯恐迫害者摧毁自我或好对象,害怕迫害性的对象将进入自我的内部并消灭理想对象和自我——自我建构与资源辨别。
在这个点上,T跟我们分享了大洋的成长的不同阶段。从曾经的判断好与不好的偏执分裂位——到——现在的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
在这里还提到了“战神”——眼里没有人,只有对方的优势和劣势。在这里让我再次想到了ZXY的专业组IWS引用的《黑客帝国》中的那句话大概讲的是:“搏击胜在技术和速度而不是意志。”
* 在这一阶段就是区分好与坏,而危险就是来自两者的混淆。
* 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分裂引发隔离,并启动幻想的机制进行自我建构的补偿,但是,这样的补偿是幻想性的,危害性的后果就是一种补偿性的虚构和固化。
* 一种幻想性的行为。
在这里说到的“隔离”我理解的是幻想与现实的隔离。
四、孩子隔离的运行机制与古老的部分客体的认知与体验格式【分裂机制作为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是如何将我们停在部分客体的认知水平上的】
* 早期的认知能力是部分性客体,而不是统整的客体表象呈现在孩子的认知结构中。
* 非此即彼的判断,是好人还是坏人。
* 原始的防御性的认知结构,在这一点上带到成人阶段就是很难进行有效的、高品质的合作,而是会形成隔离性的防御性的固执和防御性的挑剔与攻击。
* 投射性认同与部分客体的原始认知——恶龙一直在心中与投射性认同形成的固化与攻击。
五、退行的表现在成人时期的婴儿化需求的表现与偏执—分裂的空间结构位相之间的联系【分裂的原始空间结构中孩子出现的退行表现,包括躯体化表现,边缘性形成的早期所涉及的分裂机制】
*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深刻的分裂,在这种分裂中,自我投射给他人的部分是被自我彻底否认的。
* 母亲被认同为自身的这些部分并受到儿童强烈的憎恨,通过投射性认同,儿童与母亲建立了攻击性的客体关系的原始模型。
* 自我所仇恨过度的投射性认同会导致一直虚脱感,因为这些也与力量、权威和知识的感觉相联系【虚弱感与退行、退缩,边缘性,躯体化表现有关。】
* 投射性认同也有好客体性的投射与认同,这是帮助我们建立起必要的修复性移情链接。
今天的内容,我听着会有一种晕的感受。直到课后的体验中T再次提到课中的“虚弱感”我才从一个侧面去看到了自己的自我意识水平。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缺深度。后面的三个点,我本周的目的是体会其中内容,再逐渐理解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