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一、解题
题目中有“八行书”一词。那么,何谓“八行书”?
要说“八行书”,先说“八行”。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章传》中有:“更相推荐”。李贤注,引汉·马融《与窦伯向(章)书》曰:“孟陵奴来,赐书,见手迹,欢喜何量,见于面也。书虽两纸,纸八行,行七字。”谓信纸一页八行。
后世信笺亦多每页八行,因以称书信。
唐·王勃《宇文德阳宅秋夜山亭宴序》:“云委八行,抒劳思于彩笔。”
宋·梅尧臣《王公慥东归》诗:“莫嫌牛马隔,走别八行稀。”
清·李渔《意中缘·悟诈》:“八行代我传心事,千里从人索好音。”
近代八行多指请托的信件。
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回:“一过年,也想到京里走走,看看有什么路子,弄封把八行,还是出来做他的典史。”
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并花了一笔不小的钻营费,钻得一封振贝子的八行。”
除简称“八行”外,也有称“八行书”的。
《文苑英华》卷二一四引北齐邢邵《齐韦道逊晚春宴》诗:“谁能千里外,独寄八行书?”
唐·李冶《寄校书七兄》诗:“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宋·梅尧臣《送辛都官知鄂州》诗:“愿君访旧迹,因报八行书。”
二、正文
读清人笔记,孙静庵(生平未详)在《栖霞阁野乘》卷上有《京员以八行书为入款之大宗》一节。本文就以此节为据,说说推荐信(请托书,即文题中的八行书)在清朝京官生活中的作用。
话说,满清的官场社会比较黑暗。想一想,不唯满清官场如此,又有多少官场不是如此呢?
满清官场黑暗的表现之一,就是贿赂公行,毫无顾忌,并且,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想一想,不唯满清官场的表现如此,又有多少官场的表现不是如此呢?
为了请托,官场上所运用的馈赠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孔不入。虽有贿赂公行一说,但是,也没有明目张胆到那种光天化日的地步。实际运作时,虽号称馈赠,但索取贡献的方式稍微隐晦,多以旁敲侧击进行暗示。
把这些事情记下来,也算是一个新异的见闻吧。当然,也可以从中读取社会生活的一个面向。
笔记作者孙静庵的亲戚曾经对孙说,自己的一位朋友在京师一位大臣所在的衙门里作书启(旧时官署里专管起草书信等事的人)文案(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
那位友人每月的薪资仅有十二两银子。但是,他出门所乘的车马、居家所住的室屋、平日的穿戴衣饰、每天的餐饮物用等,全都远远优于中产之家,其阔绰的程度,甚至可以用豪奢来描述。照他日常的吃穿用度来看,他这样的生活状况,如果每月没有几百两银子,是完全不可能办得到的。
笔记作者的亲戚对那位友人的状况有些不解,就问他是怎样在微薄的收入下做到这样豪奢的生活的。
那位友人回答道:
“我主要的收入,全都是靠写八行书得来的。”
关于“八行书”,开篇已经做了解释,这里,再强调一下。所谓八行书,其实就是请托的函件,有点像通常所说的推荐信。
大凡京官出京,外放任职或者临时办差,都需要八行书作打通关节的凭证。
这里面也有些门道。
京官出京,如果这京官只是小官,那么,他就必须向位阶比较高的大官请求,希望能拿到一封对自己进行照顾的推荐信。然后,带着这样推荐信到自己的任所或者办差之地。到达之后,他们就将推荐信交给当地的上司官员,以利于自己行政和办事。
京官出京,如果这京官是大官,那么,他的属下就会在京师活动,找到京中的大官,也写一封作用相同的推荐信,信中也是向地方上的大员请托,请其帮忙照顾被推荐者,为其顺利任职和办事关说。
笔记作者说,这种请托关说的推荐信,一般以八行为限,所以称为八行书。笔记作者的这种说法,是因为他对八行书的认知及了解并不全面。关于八行书,参看开篇的文字即可。
外放升任或者办差的京官,无论是大官还是小官,只要他出京时想要求得八行书,那就不得不进送钱财给推荐者作为馈赠。
想一想,每一年,京中有多少京官要出京,所以,京中的高阶官员,他们的收入中,有很大的一个财源,就是帮外放官员写八行书。
一般情况,推荐者作为京中的大官,大家都清楚,他们是不会亲自写八行书的。写八行书的执行者,基本上都是推荐者的书启文案。所以,那些求取八行书的人,不但要活动推荐者,向其馈赠;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必须私下打听到推荐者的书启文案是谁,而且,还要花银子暗地里活动馈赠这执笔的人。
那些书启文案,也知道这其间的路子,所以,在写作八行书时,他们也有自己的标准和法子。一般而言,标准就是暗地所得银子的多少,法子就是按照银子的多少来掌握八行书中言辞的轻重。
这项收入,也有等级。一般情况下,如果是京中大员外放,那么,所得的银两就尤为优厚。一般京中小官出京,求写八行书,那么,所得就相对微薄。
其实,求写八行书的人,他们之间也会互相攀比和竞争,所以,只能靠花钱多少来争胜了。
其实,那位友人的长官大臣,他在当时的官场上也并不是非常有权力的人。但是,尽管如此,他所在衙门中的区区一个书启文案,竟然有那么多人馈赠银两,求写八行书。按照这种情况推想,那些在朝中手握大权、势焰薰灼的大员,他们门庭若市的景况,又不知要热闹到如何的程度啊!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