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但精神世界却可能处在不同的层次。阅读和提高感知、理解能力是提升自己精神世界层次的有效方法。
你肯定知道人们每天都需要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家庭中的子女和父母、工作中的上级与下属、朋友中的领导者和跟随者……然而这些都是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的变化。如果把精神世界包括进来,不难发现在认知领域有不同的层次,这样的层次决定了视野的广阔程度和对他人的共感。
在电玩爱好者眼中,樱板洋的现实系科幻小说《快打城市》似乎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而它给我的感觉却和《黑客帝国》以及任何科幻作品中的“沉潜”类似,那就是这个世界不一定是平面化的,而能看到哪个层次要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就像我非常喜欢的动画作品《电脑线圈》(我的ID)所展示的那样,透过眼镜看到的“现实”并不一定是真的,“seeing is believing”变成了“perceiving is believing”;而动画作品《Psycho Pass》中也有全息投影将真正的现实“伪装起来”的情节。其实不仅仅在科幻作品中,我们在现实生活也在经历着不同的层次。比如当我们看到的眼前的漂亮的网页,如果观看其真正的样子(源代码),都是些附加着各种metatag的、“丑陋”的“鬼画符”;更简单一点,当宿舍突击检查时,谁都会把凌乱的杂物一股脑塞进柜子或者床底下;或者像油画、像彩妆……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事物最表面的形象。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可能谁也不知道。我们只能通过主观的滤镜、利用自己已有的经历和经验去认知解码这个世界。因为作为个体不可能经历所有,自然不可能有能力实现客观世界在自己头脑中的完全反映。仅仅是对于表象的认知已经如此困难,对于事物背后的原因、深层次的世界(比如deep web)的认知更是难上加难;正因为对不能被认知的事物的好奇和恐惧,所以才有了迷信和阴谋论的盛行,认为世界是掌控在少数人或者未知事物的手中。但正像科学和知识的普及能“杀死”这些非理性的观念一样,大量的练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和精神世界层次。
社会的主体是人,当人们讨论历史和政治时,不能忽略其背后的经济原因,而经济行为要依赖人类社会整体的理性或非理性,人类社会又是由个体的心理和个体间的互动组成。这样的层次感揭示了如果能从根本上理解人的心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行为,甚至实现预测。那些能推己及人、深切感受他人的喜悦和痛苦的人可以在自己和整个社会群体之间建立更深刻的联系,例如科幻作品中的X教授和现实中的教皇弗朗西斯、圣雄甘地,他们能更好的感知他人、将他人的经历内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精神世界层次。即使做不到他们的程度,那些内向者、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也在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和承受压力、集中注意力方面比外向者更有优势。
如同《怎样阅读一本书》中所说,阅读一方面是为了获得资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力。然而我不太赞同作者主张的完全不依赖外物去阅读:在阅读前读者已经带有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如果感到吃力,完全可以读读同作者的其他书、看看作者写书的社会背景和写作动机、找找类似的浅显一点的书来读,循序渐进才是正常的认知顺序,不能囫囵吞枣、硬着头皮去读大部头的名著,结果只能是对名著昏昏欲睡、望而生畏,却无法从中得到提高。阅读首先应该是一个愉快、获得满足感的过程。另外,我认为真正的提高在于第四类阅读——主题阅读,人脑会自动将认为有相似点的内容放在一起,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这种分类也会千差万别——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当读者把不同的书中的内容甚至包括自己的切身经历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时,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经验,实现理解力和精神世界层次的提高。
超验主义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包括了整个宇宙的信息,数学的分形理论、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华严经》的“芥子纳须弥”、佛语“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都能结合到一起,共同证明了向内心深处的探寻能帮助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因此说不定最低层就是最顶层,这将是一个奇妙的数学空间。都说老人是社会宝贵的资源,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正是他们的阅历让他们更好地读懂他人的心思、认知这个世界——他们显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处在更高的精神世界层次。想要尽快赶上他们只能通过大量的主动阅读,或者能活出《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的奇幻人生。
那么你有没有发觉这个世界的不同层次呢?有没有其他提高认知能力和精神世界层次的途径呢?欢迎回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