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孔子世家
孔子(前551-前478)
孔子的祖先孔防叔是宋国人,孔防叔的儿子叫伯夏,而伯夏的儿子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
年老的叔梁纥与颜氏少女野合,在鲁国生了孔子,因脑门凹陷,取名为“丘”。
出生不久,孔子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隐瞒了埋葬之处,但自小就爱摆弄祭祀用品的孔子,在母亲去世后还是找到了父亲的墓地,于是孔子披麻挂孝,把二老合葬。服丧期间,孔子曾被阳虎阻挠,以至于没去成去成季氏的招待宴会。
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嘱托儿子孟懿子一定要向孔子拜师学礼,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就做了孔子的学生。
孔子一向穷困,身高倒有两米,被称作“长人”。成年后做过仓库管理员、牧场管理员以及工程监工。后来南宫敬叔同孔子前往周国学习,传说见到了老子,辞别之时,老子赠言说,
我听说富人喜欢送钱,仁者喜欢讲道理。钱我是没有,但是道理还是说两句吧:聪明的人死的快,那是因为说人是非;懂得多却混不好,那是因为揭人短处。做臣子、做儿子的一定不要自以为是,一定要忘记自己啊。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前522年,齐景公来到鲁国询问已经三十岁的孔子,秦国这偏远小国,为什么能称霸呢?
孔子回答,秦国虽小,志向却大;地方偏僻,施政却妥。秦穆公不问出身而重视才能,举用了身为奴隶的百里奚,如此治国,别说称霸,统一天下也很正常。
三十五岁时,鲁国内乱,孔子给齐国的高昭子做了家臣,正巧欣赏到了虞舜时代的《韶》乐,便沉醉其中,以至于忘记了肉的滋味。(三月不知肉味)
齐景公也经常向孔子讨教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关键在于节省开支,而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要有儿子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很是欣赏,但晏子却说,孔子这种儒者,能说会道,自以为是,不过在乎的只是表面文章及繁文缛节。礼乐崩坏已经很久了,真要用他那套治国,几代人都搞不定,实在不靠谱。
被冷落的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正值季氏专权,孔子连官都不做了,闲居在家,专心整理研究《诗》、《书》、《礼》、《乐》,而学生也越来越多。一直到鲁定公时,孔子才又受到重用,做到了大司寇,当时已经五十多了。
前500年,齐鲁会盟,孔子主持礼仪。齐景公又是放夷狄的音乐,又是让侏儒上台表演,结果一一被孔子喝退,表演者因此还被处死。齐景公惭愧,为表示歉意,归还了侵占的鲁国土地。
前496年,五十六的孔子终于摄政国相,以扰乱国政罪处死了大夫少正卯。为政三月,鲁国太平,商业稳定,路不拾遗,男女分道行走。
孔子很是得意,学生问,不是说君子遇祸不惧,福至不喜吗?老师为什么这么开心?
孔子说,那是因为我身居高位,还是能做到礼贤下士啊。
齐国害怕鲁国强大,用美女、土地贿赂鲁君,孔子因此又被冷落,即使到了卫国还是受人非议,只好前去陈国。途经匡地时,被错认为残害过当地百姓的阳虎,又被围困五天,最后不得已臣服卫国,才得以逃脱。
回到卫国的孔子寄住在蘧【qú】伯玉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想见见孔子,孔子推脱不掉只好前往,两人隔帐相见,孔子朝北叩头行礼,南子在帷帐中拜了两拜。学生子路却很是不满,孔子说,我要做了什么不该做的,就让上天抛弃我吧,抛弃我吧。
后来卫灵公带着南子坐车招摇过市,孔子叹息道,我从未见过爱好道德胜过美女的人啊。(好德如好色)
于是孔子前往宋国,师徒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tuí】看着不爽,把树都砍了。孔子又只得前往郑国,结果师徒走散,孔子孤单的站在城门之外,郑国人对学生子贡说,东门那有个人啊,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腰部以下比夏禹短了三寸,那狼狈不堪的样子,真像是一条没了家的狗啊。
孔子却笑着说,样貌形容的可能不对,但是说我像条丧家犬,说的真是太对,太对了啊。(丧家之犬)
到了陈国后,孔子在贞子家住了三年,因为战争,孔子又选择离去,结果在蒲地被人扣留,还不让他们去卫国,孔子假意答应,转身就直奔卫国,还请求卫灵公赶紧攻打蒲地,但卫灵公也只是口头说好。
学生子贡说,老师您这违约啊。孔子说,强迫下的约定,神都是不认的。
佛肸【xī】背叛了赵简子,孔子受邀准备前去。
学生子路说,老师不是说过,君子不帮坏人吗?
孔子回答,是这么说过,但我就是先去看看嘛。
孔子又打算去见赵简子,但是听闻他残害仁义,又掉头返回卫国,继续住在蘧伯玉家。
之后卫灵公询问孔子兵法,孔子表示祭祀我懂,军队我不懂。于是赶紧离开卫国,去了陈国。
六十岁的孔子,又从陈国辗转到了蔡国,继而去了叶国。
叶公也向孔子讨教为政。孔子回答,为政之道在于招纳各处贤才。
叶公又向子路询问孔子状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干嘛不跟他说,我老师那个人啊,学习不知疲倦,教人全不厌烦,刻苦时忘记吃饭,开心时忘记忧愁,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已经老了。
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回到蔡国,一住三年,楚国前来聘请,结果孔子又被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围困,但即使断粮,孔子依旧坚持讲学。
子路生气的说,君子也会穷途末路?
孔子说,君子即使穷途末路,信念依旧坚定不移;小人遇到困难,那可什么都做的出来了。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也跟着说,老师您的学说博大到了极点,所以天下没一个国家能容下老师,老师何不降低点要求呢?
孔子说,好的农夫善于耕种,却不一定收获丰盛;好的工匠技术精湛,但是作品却不一定让人称心如意。我的学说虽然完善,但世人却不一定接受,如果因此让我修改学说去取悦世人,这志向就不算远大了啊。
学生颜回赞叹道,老师的学说毋庸置疑的伟大,而且不被接受才显出老师的君子本色。当权者不用,这是他们的耻辱。
孔子笑着说,我要有了钱,就让颜回做管家吧。
最终还是子贡说服了楚王,调动了军队,才免除了这场灾祸。
楚昭王本给孔子封地,结果大臣子西反对,表示孔子这么有号召力,弄不好楚国怕是难保了,于是昭王也就打消了想法。
孔子曾遇到楚国狂人接舆,接舆根本不理他,只是歌唱:凤凰啊凤凰,时运不济啊。过去的就算了吧,该来的还会来。还是算了吧,算了吧,如今从政太危险啦!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等到孔子返回卫国的时候,已经六十三了,子路问道,老师要是在卫国掌权,会先做什么呢?
孔子说,一定先摆正名分!
这不太迂腐了吗?
名分不摆正,说话就没理,继而导致事情难办,礼乐也没得发展,刑罚就没有尺度,最终百姓就会混乱。所以一定要先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拒绝了卫国大夫孔文子后,最终回归家乡鲁国,在外漂泊十四年的孔子最终也没受到鲁哀公的重用。
孔子之时,周室衰微,礼乐崩坏,孔子探究夏、商、周之礼,编修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晚年刻苦钻研《易经》,以至于把编书绳都弄断了。(韦编三绝)
孔子教材选用《诗》、《书》、《礼》、《乐》,正式弟子大约三千,而精通“六艺”:礼、乐、射、御、数、术的学生共七十二人。
教育主旨:文、行、忠、信。
四条禁律: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谨慎对待:斋戒、战争、疾病。
孔子很少谈及好处,不讲怪力乱神,对待学生不轻易开导,不重复讲述。在乡下时,恭谦地像个哑巴,而在朝堂和宗庙,却能说个不停。
日常恭敬谨慎。鱼不新鲜,肉有变味,切的不规整,孔子就不吃了;席位不正,就不坐下了;席上有服丧之人,便不会吃饱。
孔子喜欢音乐,曾向师襄子学过琴艺,在路上听到好曲,也会跟着一起唱,但如果今天已经哭过,那便不会再唱歌;要是遇到盲人和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是个小孩,孔子也会面露同情。
孔子说,三人同行,则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道理要去学,错误就要改。孔子敬重,周国的老子,卫国的蘧伯玉,齐国的晏子,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孟公绰,时常还会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dī】伯华以及介山子然。
颜回去世,孔子痛哭道,天要亡我啊!再也没人懂我了!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人事,上达天理,能懂我的只剩老天了吧!(怨天尤人)
又说,不行啊,我得为社会贡献点什么啊。于是根据鲁国的史书,写就《春秋》(前722年-前481年),以鲁国为中心,尊周王为正统。或详或略,但别人一字都不能给他改。孔子说,后人会因《春秋》了解我,后人也会因《春秋》怪罪我啊!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前479年,子路去世七天后,孔子也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弟子们服丧三年,而子贡却陪了六年。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字伯鱼,五十岁就去世了。
孔鲤的儿子孔伋,字子思,撰写了《中庸》,六十二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