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上,从南到北,由东至西,无论是边陲小镇还是繁华都市,都见得到火锅的身影。我对火锅很是喜爱,不管是肉是菜,是海鲜是面条,统统倒进去,配上口味各异的蘸料,面对热气腾腾的火锅,即使无话可说,也可以煮肉煮菜,捞鱼捞虾,气氛总是好的,间歇性的冷场很容易被忽略,总会让人吃的热火朝天,酣畅无比。
大约六七岁时,我在舅父家第一次见到这么个怪东西,器型如鼎,一尺见高,其底中空,内燃木炭,中间高耸,环之为锅,清水为汤。舅父告诉我,这是“火锅”,是请铁匠用一块纯铜板砸出来的。那时物质不是很丰富,人们手头拮据,没有到饭店吃饭的概念,火锅是一家人为改善生活围坐在一起的享乐。夹起肉片、白菜、粉条,一股脑的放进锅里,稍等片刻,一团团的白气雾就在整个的狭小的房间里弥漫氤氲。中间那个高高凸起的是烟囱,有时火不够大,还需要用报纸裹成个圆筒套上,增加烟囱的长度,家人说“往上拔一拔,火会烧的更旺”,看着粉丝粘在火锅烟筒上,发出嗞啦嗞啦地声响,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后来,干脆又打了个铜的圆筒。煮好后的美味蘸着自制的麻汁、韭菜花豆腐乳混合而成的蘸料,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喝,那种幸福和惊喜,至今难忘。吃过后,要把铜火锅擦的锃光瓦亮后小心的收藏。用那时火锅可是稀罕物,不是每家都有,邻居们有高朋贵客来,偶而也来借火锅。
随着生活水平的好转,吃顿火锅也属于家常便饭,烟熏火燎的铜火锅被更为方便快捷的不锈钢的“酒精火锅”所代替,支架架起小巧的锅体。锅体下面是一个带手柄的盛放酒精的容器,左右转动手柄可以控制火的大小。倒上酒精,点燃后便可享用,极大的方便。
大学时代,几个舍友约着去菜市场淘来牛羊肉、白菜、肌脯肉丸、豆腐等材料,路上聊着不符边际的爱情故事,校园路上的丁香开得正好,阵阵凉风吹来,揉进了我的记忆。水果刀切成的肉片称为肉块更为确切。没有专门的火锅炉,于是就在电饭锅里煮,半天才能开锅,你一筷子,他一筷子,没两下就捞完了。我就坐在桌边耐心地等着锅开,实在想吃,就捞一块豆腐或者午餐肉蘸着碗里的料先犒劳一下肚子里的馋虫。
那年,遇到一个亲密的朋友,他极其喜欢吃火锅,在一起十次,有九次是吃在火锅店,热气腾腾,温暖熨帖。他的身上总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像极了那年校园的味道……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在后来,各种火锅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用固体酒精做燃料的酒精火锅盛行了不久,便大多是电磁炉加热。近几年有一些怀旧的火锅店,又搬出了古老的铜火锅作为招牌。干净华丽的殿堂,多的数不过来的菜肴,蘸料也格外讲究,麻汁配以花生碎、芝麻、醋、香油、蒜蓉、酱油、辣椒……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组合搭配 。这些演绎成了特色的火锅文化。火锅也已不在是冬季的专利,无论春夏秋冬,人们均可作为聚友开怀的选择。
对于火锅,吃的不是那一桌子山珍海味,而是那暖融融的气氛,暖融融的朋友,轻易就让我吃出了家的味道。
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