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本名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清徽州绩溪人(一说浙江杭州人),幼名顺官,著名徽商。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
胡雪岩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咸丰十年(1860),因肆主无后,临终前,以钱庄赠之,乃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但还算不上全国知名的顶级富豪。
作为一个从放牛娃、钱庄伙计出身,来自古徽州的小伙子,胡雪岩学习徽商的经营方法很有一套。平定太平天国时期,胡雪岩先后依靠着王有龄、左宗棠的关系,经办浙江全省钱粮、军饷,又为左宗棠筹办军饷,购置军火,帮助开办企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加上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经营药业,收取清政府跟洋行的借款回佣,胡雪岩逐渐成为全国顶级富豪,几乎成为现在红顶商人的别称。
早在大清同治元年(1862年),胡雪岩就获得了当时新任闽浙总督左宗棠的信赖,被委任为总管,主持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使得他手下的阜康钱庄大获其利。作为官商,胡雪岩还经常帮助清军经办粮台转运、买办军火等生意,不仅如此,他还曾帮助左宗棠训练了一支1000多人、全部使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
同治十二年(1873年),调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要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西征钱粮紧缺,胡雪岩出面,帮助清政府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到了外债1595万两白银,从而保证了清军军费,顺利平定新疆。胡雪岩从朝廷的借款中赚取利息差,例如跟洋行1厘借的,就跟清政府说是1.1厘,有研究者指出,光是平定新疆的“西征借款”,胡雪岩从中赚取的利差就达288万两之多。
作为左宗棠和清政府几乎是半公开的“财政大臣”,大清国的官员和各地富商们,自然也对胡雪岩青睐有加。早在1864年湘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浙江后,大小将官们便纷纷将掠夺的财物等寄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雪岩也借助着帝国官员和各路富商的存款,将自己的钱庄、当铺、生丝、药局等生意越做越大,可以说,依托着帮助清政府借款、买办等特殊的政商生意,加上胡雪岩多元化经营有方,可以说到了大清帝国末年,胡雪岩的名声之大,已经震撼了整个清帝国。
《异辞录》就记载说,胡雪岩“藉官款周转,开设钱庄,其子店遍布于南北,富名震乎内外。官商寄顿钱财,动辄巨万,尤足壮其声势”。
但胡雪岩名声越大,离左宗棠越近,他的政治风险就越高,胡雪岩商业帝国的败亡也不远了。
剿定太平天国后,湘军势力坐大,主帅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换取朝廷信任,但左宗棠等湘军将领势力仍然不断壮大;同时,脱胎于湘军的李鸿章的淮军势力也不断崛起。对于清朝的主子来说,太平天国虽然已经平定,但北方捻军仍在叛乱,天下纷扰,剿灭乱匪需要汉人的军队,但坐视他们壮大,也是帝国心中的隐痛。因此,清廷施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制衡手段,让整编后的湘军与淮军的势力相互牵制,如此,既可维系帝国的安宁,又可制衡汉人的势力。由此,湘军的后起之秀左宗棠,与同样源自湘军但单独另起炉灶的淮军领袖李鸿章在清政府的刻意制衡和纵容下隔阂日深,矛盾日益激化。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碰撞,明里暗里都在进行着,时人都知道,“倒左必先倒胡”,如果将胡雪岩这个左宗棠的“财政大臣”干掉,那左宗棠没有军费,还拿什么打仗?
在西征新疆、顺利平定阿古柏之乱后,左宗棠在清廷内外的名声越来越大。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之战爆发。淮军的机会,终于来了。李鸿章几乎是以雷霆万钧的手段迅速收拾了胡雪岩,通过政治压榨和经济挤兑组合拳让胡雪岩毫无招架之力,左宗棠弃车保帅,黯然离场,一箭双雕。
整垮胡雪岩的,就是有名的“斗丝”案。
“斗丝”,说的是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洋商把持了丝茧价格,使得丝农备受盘剥。在此背景下,为了对抗洋商,从1881年开始,胡雪岩利用票号集聚的资本大量收购丝茧,“举江浙二省之育蚕村镇,而一律给予定金,令勿售外人,完全售与胡氏”,以期垄断丝货,使丝价不再由外商操纵。但天意弄人,由于外商联合抵制胡雪岩,加上意大利生丝突然丰收、产量大增,以及中法战争爆发,市场剧变,丝价大跌,胡雪岩一时间资金被困、进退两难,转眼亏损便达到了100多万两白银。眼看着左宗棠的得力助手遭遇危难,李鸿章认为不可错过天赐良机,于是秘密下令,趁机干掉胡雪岩!于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盛宣怀出手收拾胡雪岩。
盛宣怀是李鸿章的幕僚和左膀右臂,秀才出身的盛宣怀身兼官办商人、买办、企业家和慈善家的名号,盛宣怀同时也被称为“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曾经一手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和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前身)。这样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确实名不虚传,搞起政治斗争来,也同样高瞻远瞩、心狠手辣。为了帮助李鸿章除掉胡雪岩,盛宣怀向胡雪岩发起了一系列秘密经济战,手段堪称神来之笔。
1878年,清政府缺钱,胡雪岩便代表清廷,以私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白银;1882年,中法战争前夕,清廷命左宗棠领战,胡雪岩再次受命,又以个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白银。对于这前后共1050万两白银的借款,清廷采取了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的形式,由胡雪岩转手还给汇丰银行。
“斗丝”案后,胡雪岩的资金一时周转不灵,并未伤筋动骨,胡雪岩也没有意识到一丁点危险的临近。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汇丰银行每半年一度的还款日期快到了,于是,胡雪岩就去找负责每年协饷的上海道台府。对此了然于心的盛宣怀,授意作为李鸿章派系的上海道台邵友濂故意缓发这笔协饷,邵友濂欠着李鸿章不小的人情,听说是恩公李鸿章的意思,邵友濂马上照做,缓发钱饷。
接着,盛宣怀又挑唆汇丰银行等一众银行,说胡雪岩眼下没钱了,你们得赶紧找他要钱,他快破产了。对于汇丰银行来说,虽然借钱的人是清政府,但经手人毕竟是胡雪岩,于是,他们就拼命追着胡雪岩。对于身家上千万两白银的胡雪岩来说,汇丰银行催要的80万两白银,自己垫付一下,问题倒也不大,可偏偏眼下自己的资金又因为“斗丝”被困住了。没有办法,胡雪岩只得从自己的钱庄抽取了80万两白银来垫付清廷的借款。
危机由此爆发。
由于现金流都被“斗丝”和垫付清廷借款所占用,胡雪岩现金流出现困窘。趁病要命,盛宣怀打起舆论战,向各个洋行和储户、官员、富商大肆传言,说胡雪岩快没钱了,要破产了,你们赶紧上钱庄去找他讨钱啊!
这是什么?恶意挤兑!能搞死人的。
再势大财雄的钱庄和银行,也害怕挤兑,因为现金流很容易出现崩坏。盛宣怀可以说步步为营,釜底抽薪。现金被困的胡雪岩由于遭遇到了大范围的挤兑,手下的阜康钱庄、当铺数日间纷纷破产倒闭。作为胡雪岩商业帝国的核心,阜康钱庄等金融产业的倒下,也使得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开始全面崩塌,由此拉开了李鸿章屠宰胡雪岩、削弱左宗棠和湘军势力的序幕。
经济手段之后,李鸿章终于出手了,政治手段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不出手则已,出手就让胡雪岩一剑封喉。
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李鸿章派人出手举报,说刑部尚书文煜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中所存银两来历不明。随后,李鸿章又上奏,举报胡雪岩在代办清廷借款时,私下多加利息、收取利差。心知肚明的清政府欣然从命,下令追查胡雪岩的资产,随后又将胡雪岩革职,并命令左宗棠追缴胡雪岩的欠款。在李鸿章的强势干预下,清廷查来查去,最后得出结论,说胡雪岩倒欠的官私款项约1200万两,对此清廷还下发上谕,“勒令(胡雪岩)将亏欠各处公私等款赶紧逐一清理,倘敢延不完缴,即行从重治罪”。陈年老账被一一翻出,树倒猢狲散,不仅如此,清廷还下令,将胡雪岩囤积的、价值千万两白银的生丝以超低价掠夺充账,并将胡雪岩的典当铺等产业也予以掠夺变卖。
这场由李鸿章指使、盛宣怀策划、清廷出面掠夺的政治清账中,大清帝国的首富胡雪岩,在短短几个月间,便迅速垮下来;而清廷地方官府、民间富商集团等不必吩咐,立马红眼一般纷纷出面低价掠夺、折卖胡雪岩的各种资产,胡雪岩名下的钱庄、当铺、商号、土地田宅等几乎被掠夺殆尽。
胡雪岩迅速衰败,左宗棠也无能为力。当这位湘军名将意识到政治的阴谋来袭,也曾试图救下胡雪岩,但盛宣怀的经济密谋、李鸿章的政治奏折实在够狠,转眼间,胡雪岩便被一系列的挤兑、革职、抄家和掠夺所迅速击垮,明哲保身之下,左宗棠只能选择弃卒保车。
光绪十一年七月(1885年9月),在政治斗争中落败的左宗棠,死在了福州;同年农历十一月,倾家荡产,贫恨交加的胡雪岩,郁郁而终。
ps:什么是恶意挤兑
大量的银行客户因为金融危机的恐慌或者相关影响同时到银行提取现金,而银银行挤行的储备不足以支付,所出现的情况就叫银行挤兑。在信用危机的影响下,存款人和银行券持有人争相向银行和银行券发行银行提取现金和兑换现金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信用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
引起挤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银行券持有人或存款人对发行银行的信用产生动摇,纷纷撤回存款;二是由于银行券贬值,银行券持有人不得不赶快把银行券抛出,以防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挤兑往往是伴随着普遍提取存款的现象发生的,并进一步形成金融风潮。在出现挤兑时,市场银根异常紧缩,借贷资本短缺,利息率不断上涨,迫使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或停业,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货币信用危机,引起金融界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