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已婚已育妇女,在商家为了点燃大众消费热情而强制捏造出来,又特别符合中国大众消费心理的所谓520这个本是普通寻常的日子里,我也想要来凑个热闹,不购物、不晒幸福,只是简单地谈谈我的爱情观。
大概是从三年级开始吧,由于家里开了一爿小小的书店,我也因此很早就得以接触到一些书籍。当然,没有早慧潜质和基因,又没有父母刻意引导的我,只是对与当时自己年龄最为匹配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之类的感兴趣,其他高深一点的都不屑问津了。一直到高中甚至大学都对王子公主的故事存在着各种美好憧憬,直到结婚前还在为《青蛙公主》这样的迪斯尼影片而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就为了那个我从小到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结局:The prince and the princess lived happilytogether forever.
现在,这些故事,大概为不少年轻一代的父母所诟病,认为其“荼毒”了太多女孩子的心灵,让她们将爱情想象得太过单纯和美好,还潜移默化地产生认为女孩子找个王子嫁了就能一辈子幸福的错误心理;比如,我姐就说不让自己女儿看这种故事。从艺术角度来说,也有人认为王子公主的故事情结太过老套,特别是那个结尾,简直足以扼杀一个天才的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价值大打折扣。
而我,从会阅读开始到为人母的今天,一直醉心于这样的故事,并且从来不想去质疑。经过这么些年的细细思索,我认为“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是一个抽象的结局,只是故事的终结,不是王子公主的人生不再展开,而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平淡平和得波澜不惊,从艺术上讲没有细细展开与书写的必要。
有太多太美的故事,让我们去思索、让我们掉着眼泪、欲罢不能地咀嚼玩味。
我们都爱听那些堪称绝唱与传奇的民间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等,各个都凄恻婉转、哀婉动人、令人柔肠寸断,为其扼腕,特别是听母亲唱那《十八相送》之时闪动的泪光,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能感受到那种爱而不得的无奈与凄美。
我们都爱看林林种种古今中外大家们所炮制的爱情小说,细细数来,大部分是悲剧:因家族仇恨双双殉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木石前盟终不敌金玉良缘的宝黛恋;身处浮华旧世的沈世鈞与顾曼桢终了只得“半生缘”;凛子与九木灵肉一体却上演了“失乐园”、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离奇、疯狂、浪漫却给旁人带来深深地伤害……
我在想,如果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董永和七仙女、罗密欧与朱丽叶、林黛玉和贾宝玉、沈世鈞与顾曼桢、凛子与九木,他们都“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话,将会是文学与艺术的灾难。
我和我的同龄人们可能都还记得并念念不忘那部早期韩国电视剧的代表作《蓝色生死恋》,也正因了其悲剧基调。记得自己和一位当时的闺蜜,一起在我家里,对着那台破电视机,为了俊熙与恩熙的爱情而淌眼抹泪一整日,一包抽纸巾硬是给抽空了,眼睛也肿成了核桃。
那时的我,对爱情的感想和体会来源于各种书籍与影视作品,甜美中夹杂着阴郁,憧憬中掺和着惶恐,总以为真正的爱情都该像琼瑶剧中那般轰轰烈烈、气破山河。
而今的我,已经退去了少年的青涩,那种情绪波动起伏、欲生欲死的“青春期恋爱综合征”不会也不该在我的爱情与婚姻中上演。我只要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我只需各自上班下班的寻寻常常;我只想融入人群的普普通通。
打心眼里我都希望自己和王先生的爱情变成一个最最最落俗套的故事,这个故事呢,没人愿意写、没人愿意看、没人愿意听,永远乏味到不入任何艺术家的法眼、平淡到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土气到不值得将其上升为艺术作品,只留着待我们老去,在发花鬓白、发摇齿动的时候,肩并着肩对着夕阳,细细回味、慢慢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