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高声朗诵《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下》,其中对于孟子与彭更的一段对话特别感兴趣,从中引出了一个经济学概念的成语“通功易事”颇有感触。通过这一段对话,我们发现彭更这个人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只看到了表面,看到了孟子以及孟子的随从数百人游历于诸侯国之间,感觉并没有做什么实际的事情,远远不如那些工匠们来得实实在在,人家工匠们至少在干活,在造房子,在织布。孟子这伙人感觉上并没有干实事,出门前呼后拥,后面跟着几十乘车辆、数百随从,走来走去,谁来供养?是不是各个诸侯国来供养。他们做了什么事?他们的价值何在?他们创造了什么?彭更实在是看不出来他们身上有什么吗?总觉得他们这样肯定不妥。于是孟子点醒了他,孟子他们正在做的工作就是“通功易事”,工匠们的价值在于劳动分工协作;孟子等团队的价值就是智囊团的知识分工协作,更重要的是发挥“通功易事”的社会资源配置与整合的作用。
原文如下: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
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
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大意是:
彭更问道:“后面跟着几十乘车辆,身边随从着几百个人,走来走去都受到诸侯的供养,这样不觉得过分吗?”
孟子说道:“不符合道,一碗饭都不能受至于人;合乎大道,舜接受尧的天下都不过分,你觉得过分吗?”
彭更说:“不对,一个士人没有成就而吃别人家的,是不可以的”。
孟子说:“如果你不推行分工协作、互通互换,用多余的商品去弥补人们需求的不足,那么农夫就会生产过剩的粟米吃不完,妇女就会生产过剩的布匹用不完。你如果积极推行分工协作,互通有无,那么工匠们都会依靠你获得生计。现在有这样的人,在家孝顺,外出友好,恪守先王的准则,以此扶持后进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供养。你为何看重工匠而轻视实行仁义的人呢?”
彭更说:“工匠们的愿望就是谋求一个饭碗解决生存;君子施行道德,其愿望难道不是一样谋求饭碗求生存吗?”
孟子说:“你何必扯到愿望上,他们有功于你,可以酬劳他们就应该酬劳他们。你到底是酬劳愿望?还是酬劳功绩?”
彭更说:“酬劳愿望”
孟子说:“现在有一个这样的人,故意毁坏瓦片、污损墙壁,他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个行为来谋求工作机会谋求报酬,请问你会酬劳他吗?”
彭更说:“不”。
孟子说:“那么你就不是酬劳愿望,而是酬劳功劳”。
个人看法:
孟子提出来的“通功易事”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分工合作、互通有无、社会资源整合的经济学概念。其包含了三层意思:
第一、推动了劳动分工合作;
让人人都发挥其劳动特长,进行社会分工,创造财富,人类为何成为万物之灵,最大原因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分工协作、互通有无的精神所致。
第二、推动了知识分工合作;
劳动是基础层面,也就是执行层面,关键还有思想层面,也就是创意设计层面,创意设计需要高度发达的专业知识与理论体系,为什么说设计改变世界?本质上就是知识改变世界,但是术业有专攻,所以知识分工非常重要。
第三、推动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有了劳动分工与知识分工之后,人类会直接创造巨大财富,问题是每个人都只能够制造单一商品或部件,这就需要进行互通有无和组装整合,于是销售沟通就起到巨大作用,他们介于劳动与知识分工之间,他们通过整合就能够创造巨大的合作机会,正是因为他们的撮合,使得人类社会财富创造更多、商品更发达、人们更富有。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10:通功易事
2018-9-11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