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第五次课
假如你竭尽所能促进儿女的成长,你还要有能力处理惊人的后果。假如孩子可以找到自己,他们将不会以找到一部分为满足,他们需要找到完整的自己,这也必然包括它们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以及可以称之为爱的部分。你必须存活于这场漫长的争斗。你会犯错,而这些错误将无可逃循,并且会被视为一场灾难,而孩子们也会让你觉得你应该为这个挫败负责,虽然你本不该负责。但你得到的回报是,儿女的个人潜能越来越富足。假如将来有一天,女儿请你帮她看小孩,表示她认为你可以胜任这项工作;或者儿子希望能在某方面向你看齐,甚至爱上你年轻时也喜欢的那一类型女孩,你就会觉得获得回报了。回报是间接的。你当然要知道,你是不会被他们感激的。 ——温尼科特对青春期的父母说
儿童心理发展的两条发展链观察
依赖这根线
成熟发展这根线
依赖与退行的评估
l 绝对依赖:绝对没有意识到母亲的照顾以及他对母亲的依恋。
绝对依赖的孩子都要形成补偿,根据荣格《心理类型学》理论,偏思维型的孩子习惯用游戏,网瘾和思维补偿,偏情感型的孩子习惯找不给他压力的人逛街、喝酒、谈恋爱,并从学习上撤下来。
l 相对依赖:已经开始意识到依赖,并对这种认知感到焦虑,也开始象征着客体关系能力至关重要的发展期,开始客观的能力发展,逐渐减少依赖的程度,适应不断的依赖的挫折。
l 朝向独立,开始完成一系列的告别,寻找社会认同的客体关系。
两面两个阶段发展的好,幼儿才能再经验基础上建立一个牢固的健康的内部世界。
“绝对依赖”是婴儿情绪发展的最早阶段,母亲处于“原始母爱贯注”的状态中,在婴儿生活的最早几天或几个星期里,母亲被她的婴儿全部占有,婴儿完全依赖母亲,甚至不知道这是母亲的关照,并且在很多方面母亲也处于依赖状态,她提供食物、测试洗澡水温度,提供婴儿需要的环境。任何影响、冲突、伤害或适应失败都会引起婴儿的反应,这一反应切断了持续存在的状态。在绝对依赖状态,婴儿完全与母亲融合在一起,意识不到母亲的供养。
相对依赖阶段包括五个重要的、有交叠的特征,它们都与断奶过程有关。这五个特征是:
1、母亲对婴儿发展的回应逐渐“失败”(failing)并且去适应(de-adaptation);
2、婴儿开始显示出有智力的理解力;
3、母亲可信赖而稳定地将世界呈现给婴儿;
4、婴儿逐渐意识到他的依赖;
5、婴儿有认同的能力。
此时,母亲逐渐恢复她自己或者她的婴儿出生前的样子,逐渐重新开始她自己的生活。她开始从原初母爱贯注阶段脱出,从身体和情绪上逐渐脱离怀孕、生产、与婴儿完全认同的阶段。当她的孩子成长并且独立性增加时,她自己也独立起来。其实这也是婴儿此刻的需要,他需要母亲去适应。母亲的“失败”为孩子引入了“现实原则”,这是幻灭过程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形式的“失败”,母亲允许婴儿感觉和体验他自己的需求。这一“失败”有助于婴儿发展出自体感——一种我的、与母亲有区别的自体。如果此时母亲不能失败,那么婴儿自我实现的驱力就会受到阻碍。
这里的“失败”(failure),带有小写字母f的“失败”与去适应相联系,这是健康的,因为它是婴儿发展的必要方面,通过母亲成为她自己促进了婴儿的幻灭过程。那些没有能力失败、婴儿已经过了绝对依赖阶段还紧紧抓住婴儿不放的母亲阻止了婴儿达到担忧阶段并发展使用过渡空间的能力,在婴儿的连续发展进程中引起了突然的中断,这就构成了带有大写字母F的“失败”。
温尼科特探讨了依赖在治疗关系中的应用,指出了在移情关系中分析师犯错的重要性。如果错误犯得太早会使病人又一次受到创伤,但是恰当的时候犯错会促使必要的幻灭过程,这与母亲的去适应和失败是一个道理。
在这里,尝试和《自体心理学》做一些对接,Failure——创伤性的失望,如果儿童遭遇严重的自恋创伤,则夸大自体未能融入适切的自我内容中,而是以其为改变的形态被保留下来,并且奋力追求其古老目的的实现。而儿童在他仰慕的成人上体验到创伤性的失望,则同样的,理想化双亲影像也是以其未改变的形态被保留下来,并未转化为张力调节的精神结构,未能成为可及的内射物的状态,而始终仍是一个古老的、过渡的自体—客体,是维系自恋恒定所需要的。
Failure——适度挫折,当儿童把父母理想化时,通过真实的体验,理想化的心理组合可以进行更正与修饰,而神入的父母逐渐显露出他们的缺点之后,让前俄狄浦斯期的儿童可以从双亲影像中撤回部分的理想化力比多,用来建立驱力控制结构。对于父母的俄狄浦斯期大量(但阶段恰当)的失望,最终导致超我的理想化,这是一项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对于人格免于自恋退行的危险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说灌注力比多以客体力比多(及攻击)的俄狄浦斯期客体,经过恰当的内化之后,导致超我的建立,其中超我借着命令与禁令、赞美、谴责与处罚来监督自我,就像过去父母也是拿这些来监督儿童一样。不过,儿童与俄狄浦斯期双亲关系中自恋的内化却导致超我的自恋层面,也就是导致超我的理想化。双亲影像的客体灌注(力比多)内化之后,将双亲影像蜕变为超我的内涵与功能;而自恋部分的内化则代表崇高的地位,其内涵与功能与自我互相对应。
问题来了:温尼科特细腻的描述了孩子的独立性需求不断增加时,也是母亲需要认识到自己也要从母婴关系里独立出来,母亲的情绪是长期处于和孩子未分化的状态,还是自己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有现实的适应性,这个诠释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很多女性在孩子和职业上的两难选择,是做好妈妈还是做一个职场女性?在我们身边,总有很多女性觉得这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试问:一个轻易丢失自我的母亲,她如何为孩子确立一个榜样的力量?同时,一个不能很好洞察孩子情绪需求的母亲和她的职业是否有必然关系?若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母亲陪伴孩子越多,孩子就越独立呢?
在桑德伯格写的《向前一步》这本书里,细致了描述了作为一位现代职业女性,作为facebook的CEO,她是如何在怀孕,养育孩子期间平衡工作和孩子养育,和丈夫合作,应用女性的能量和老板沟通等,她成熟的处理方式和适时的调整能力的确令我们看到一个母亲所做的努力,高效的沟通和陪伴,母亲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客观上也促进着孩子的独立能力,若我们愿意放开视野,会发现这世界有很多女性都在为此努力着,这也决定了孩子将会内化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言传身教,有时榜样的力量恰恰是自己成为那个温暖ta,让ta看到方向的灯塔。
成熟的过程:
@整合的能力,处在资源与分化中的突破性的整合(很多孩子就是在这个阶段卡住的)
【整合与抱持的功能紧密相连】
整合的能力:外在资源——原始的养育者(第一极,父母的养育是最原生的,爷爷奶奶是情感替代品)——初级社会化资源(第二极,邻居和亲戚等)——小学时代的中级社会化资源——高中时代结束的高级社会化资源(恋爱和合作)
分化:评估分化停留在哪一极上,越早停留越原始。
【外在资源与分化中的突破性整合】
@人格化:自我与身体的链接能力产生的真实感,如果固定的链接消失,将产生不真实的陌生感(身体与内在动力之间的塑造能力)
【人格化与爱抚】
温尼科特特别强调身心的相互关系,认为精神的基础是肉体,而在演化上肉体先于精神。情感的成熟和身体的成长一样是随年龄改变的,也和生理的成熟一样复杂。他认为,我们太容易把精神寓于身体视为理所当然,太容易忘记这也是一项成就。此外,温尼科特还强调了皮肤的重要性,把皮肤看做是与外界接触的一层膜,也是内在世界的界限。被形容为界限的皮肤,功能如同容器,容纳“存在的状态”,存在的持续就是健康,但只要有来自外界的冲击,存在的持续就被打断。
@现实化,客体的呈现,绝对依赖的阶段,客体无法呈现(辨识度的相关问题)
【客体呈现——边界呈现】
客体呈现这种母亲的照顾形式所包含的是母亲呈现客体(乳房、奶瓶等),意味着婴儿以某种方式与外部真实世界以及外部客体产生联系。婴儿发展了模糊的期望,够好的母亲以呈现客体以满足婴儿的需要,婴儿开始建立一种能力,可以魔法般地变出有用的东西。母亲连续地提供给婴儿这种体验,婴儿似乎创造了客体,并且活跃地参与到自己的本能满足中。
温尼科特认为,一个人完全“蜷缩在他的躯壳内部”时,是不可能感受到现实的,于是产生易感心身疾病的身心分离。
儿童精神病
心理障碍继发于遗传倾向、脑组织疾病以及一般性退化疾病。
心理障碍是早期情绪问题的后期表现。
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心智发育:
青少年学习能力与本能动机力量评估
&超我的功能与社会化接口
&关系的力量和撤退性影响
&青少年隐性的退行的阻抑后果
&关系的建构能力与边缘化
&情绪的古老结构的破坏力
l 超我的功能与社会化接口:
超我是早期养育关系的发展和建构能力的核心基础,此时:
父亲的力量,威严、震慑、荣誉、理智、判断、抉择是父性超我的关键元素,父性是截止退行的重要力量。
母性的力量是温暖、包容、温情、满足,这里面容易引发退行的推动。
社会化接口重要的点就是寻找小伙伴,建立小伙伴的关系。
l 关系的力量和撤退性影响
问题一:关系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一定是我们要思考的:
同学的答案分别是:力量、挑战、交流互动拓开眼界信息交流、链接、建设、圈层、温暖和撕扯、协作创造改变、安全。
问题二:什么会影响你撤退?
大家的回答是:撕扯、死亡、安全、侵凌和惩罚、边界、恐惧、攻击性。
每一个回答无不投射着我们自己对关系的定位和期待,同时也投射着我们的恐惧源头。
青少年的隐性退行的阻抑后果
l 隐性的退行
l 安全半径很窄——抗压能力弱
l 情绪的管理能力弱——退缩和无能感
l 依赖性的内在体验模式,大量用退缩和回避的策略来进行补偿,他们更强调满足他们自己的愿望而更加无意识的忽略他人的存在感——进一步他自身的存在感将被破坏,意志渐渐衰微,被意志压迫却越来越强,进而他们更加退缩,形成一个退行的内在系统,这注定他们的动力系统被破坏,他们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角色被破坏。
关系的建构能力与边缘化
l 社会化的核心指标就是建立关系的能力。
l 关系意味着资源的建立和开发,这需要足够的心智来进行推动,良好的关系是有边界的,有空间感的,有生长性的,这需要你的心智是开放的,链接的,合作的,分享的,充满希望和担当的,最终我们将在关系中遇到一个不断成长的自己,这里面我们将很深的看到关系是有影响力的,这样的影响力或许是侵凌,或许是互助,当关系僵化的时候,一定记得,让自己的心智重新开启生长的模式。
l 关系的边缘化的核心就是僵化,关系是最经不住时间考验的,因为,它的保质期实在是太短了,所以,请记住,保鲜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让关系新陈代谢,我们确立了一个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担当共同的分享去推进关系的保质期!
情绪的古老结构的破坏力
l 情绪体验是有记忆存储格式的。
l 情绪体验的记忆格式以负能量为主。
l 情绪的破坏性在于它会固着你的体验投射。
l 情绪的复制性让我们会深深的深陷其中。
l 情绪的感染力会让我们形成致命的同盟,在家庭中会导致角色和家庭功能的紊乱,在小伙伴关系中形成关闭性的报复联盟。
l 所以,觉知你的情绪进程,觉知你的情绪界点,控制你的情绪边界和投射性冲撞。
l 情绪越古老,能量越大,关注原生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情绪模式。
最后,清晰记得的要点一,幻想——代偿——无能感——不敢面对——退缩,原来幻想的源头是很多人不敢面对真相,只能靠不断编织一个个梦境欺骗自己,记得专业组说过长期幻想的结果就是形成夸大自尊,承受不了关系中一定程度的冲击性,而无法和现实链接进而产生自恋愤怒,也就是说这样的状态缺乏现实感而很难和他人建立关系,修复的重点是打到吹泡沫的接口,不断落地产生现实性和客观性,接纳现实的不完美和局限性。
要点二: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是不是越贵的奶粉越好?比如孩子摔倒要不要扶?比如若孩子已经过相对应的年龄依然不独立,是否要让他依赖?若孩子不再和我们说心里话,我们是该意志压迫,还是不闻不问?若孩子情绪大爆发,是任由他爆发,还是发出指令呵斥他?………
有一句话能回答以上的所有问题:孩子能推动父母调校自己,故,父母的学习更新能力是重点。
作为母亲,除了学习之外,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相信自己的直觉吗?既然我们本就是相连的,那么,没有人比我们更知道,他需要什么,什么最合适他!若抛开传统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静下心来问:我们有足够的敏感度吗?我确信答案是肯定的!若我们真切的关心和爱护他,那么我们便会不自觉放下自己的抱持,试着走进他的世界,我们不可避免会犯错,但起码在我们之间建立起了探索的桥梁,他绝不是要求我们完美,不过,在他只有一米高时,我们可以半蹲着说话,说什么内容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甚至是严厉指出不足,当然,有时他情绪糟糕极了,我们是否能跟着他一起大声吆喝:真糟糕!有时他无理取闹想挑衅我们超我的界限时,我们是否能站起来甩手走掉,作为母亲我们能狠下心来么,当然前提是确保他是安全的,既然成人的自体障碍都可经由抱持的环境退行到依赖的状态,进而修复到逐渐独立的阶段,那么母亲当然更合适在孩子受伤的时候再次营造抱持环境,扶持他一步步独立起来,用心关注他的情绪、体验、情感,经过一段时间,彼此建立了更高品质的链接和心灵的默契,一种互动的、游戏的、新型的亲子关系模式建立起来,这关系反过来滋养我们,同时推动我们更快的更新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