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一,
恐怖星期二,
郁闷星期三,
崩溃星期四,
难熬星期五。
好不容易挣扎到了星期五放学,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王小二一回到家,就来了个逆天放松模式。书包一扔,从冰箱了搬出一堆零食,摆在电脑桌前,准备开杀。
嘿嘿,今天晚上,老妈是不会催促小二的。君子协定,必须的!
周五晚上在刀光剑影里找回了久违的灵魂自由!王小二睡得特别入巷,不知天亮,无论早餐。
周六早晨,闹钟响过三遍以后,王小二一骨碌起来,急急忙忙洗漱好,就赶到了周末培训班。讲真,周末培训班的课,王小二听得有些恍惚,脑子里一会儿闪过江湖恩仇与血雨腥风,一忽儿又是老师两眼怒视与不依不饶。一直煎熬到下午3点,终于结束一段不和谐的小插曲。不过,又带回家两张练习卷——一张是语段练习,一张是奥数习题。
明上午再做吧。
周日上午,王小二磨磨唧唧地完成了学校的“必写”作业。
下午再做吧。
还有两份培训班作业和和老妈布置的读书笔记没完成。
晚上做也来得及。
晚上八点,小儿在书桌上摊开剩下的作业,数了数,一二三,还有三份。先看会儿电视吧......
这就是拖延症之一种。
高效的主儿都是相似的,拖延的主儿却各有各的拖延。
简单粗暴一点,如何打败拖延症?
01
在墙上刻一个“早”字
鲁迅先生的父亲病了,鲁迅先生既要一面读书,又要一面帮母亲料理家务,非常的忙碌。有一次,鲁迅先生就是因为家务事上学迟到了,被要求严格的寿镜吾老先生批评,鲁迅先生从此暗下决心,以后不再迟到,并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来勉励自己。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上学再也没有迟到过,并且做到了“时时早,事事早”。
有的童鞋在桌上刻个“早”字,纯属娱乐,而且一不小心被老师视为“破坏公物”。关键是,内心要有“时时早,事事早”的自觉想法。亲爱的孩子,当我们处在还没有资格去拼智商的年代里,谁先学会拼时间,谁就掌握了胜出的主动权。
讲真,“早”字刻在哪里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在紧要关头做到自己提醒自己。不妨在你的口袋里放上一张计划表,或者在你的书桌前放一份清单——可以是作业清单,也可以是自主学习清单。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件很有趣的事。就像去饭店吃饭,你会用到的菜单一样。你可以把自己最近要做的事,要完成的作业一一列出来,然后,完成一样,就在后面打勾。暂时不能完成的,一定要注明计划完成的时间点。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来你会非常清楚自己在多长的时间内需要完成哪些事;二来你会对自己的学习或做事进度了如指掌;三来你可以慢慢学会有条不紊地管理好自己的各项任务,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了鼓励自己,你还可以跟父母商量,配套做一份“兑换清单”——用来奖励或鼓励自己不断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清单。
02
把大西瓜切成小块
给你一个大西瓜你能一口吃下去吗?
不能!
给你一件极其繁重的任务,你能一下子就做完吗?
不能!
于是你选择了拖延。
怎么办?要把大西瓜切成小块。好好想一想,铁路是怎么建的?高速公路呢?都是一段一段分块完成,最后接在一起。面对工程浩大的任务,我们都会不自觉地用切西瓜的方法。但是有些任务,有时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知识的学习。设想一下,给你一本6000字的英语词汇书,你一看,我的天哪,这么多,这么厚的书!你立刻觉得瞬间有种崩溃的赶脚。如果不做切分,你只能选择拖延——因为你实在无法战胜内心对巨大任务的恐惧。
结合我们之前讲的“番茄钟”,每一块“西瓜”可以进一步切得更小。至于最小小到什么程度,很简单,你能把它很舒服地“吃下去”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双休日的家庭作业,你不光可以把语数英分开,在不同时间段完成,而且可以把某一门学科的某一项作业分成几块来做。例如,读书笔记,你可以按照“读记——整理——写作”三个步骤来做,切分的依据是任务项前后分开互不影响。读《红楼梦》,就可以先“读记”。边读边记下零星感受。下一次可以整理这些感受,找到有兴趣或者观点的想法,集中在一起,然后梳理思路。最后,根据之前的思路,进入写作阶段。这样一来,一件大任务就被切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完成小任务,是不是感觉不那么困难呢?
需明白一点,切分任务也要设置好每一项小任务的时间节点,否则,只有切分,没有规定限制性的完成时间,同样是无效的。
那么,如何在完成一件任务的时候,排除杂念,做到我心似水,洞穿一切呢?
我们下一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