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简友一篇文章中,借用一个老和尚与小和尚对话的场景,跟我们分享了一种关于内心修炼的观点,表述的是关于“悟到”前后的区别,悟到前:上山是为了砍柴,砍柴是为了烧火,烧水是为了做饭,做饭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念经,念经是为了送佛;悟到后:上山就是上山,砍柴就是砍柴,烧水就是烧水,做饭就是做饭,吃饭就是吃饭,念经就是念经,送佛就是送佛。
蛮喜欢这个小故事以及表达的观点,专注当下的事,享受当下的事,不单只比较容易快乐,还是安放内心的有效法门,这让我又想起禅宗修炼三境界的表述,初修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再修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修得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两者虽表述不同,但内涵一致。
我想无论最终是到达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还是吃饭就是吃饭、送佛就是送佛的修为,都是因为明白了,一个人精神生存的本质,那就是可以给自己面对的现实找了个内心自洽的理由,可以为自己所有的行为找个过得去的解释,核心就是给自己的一生找个精神支点。
人的一辈子,就是在这样的行为中,不断重复着,直到走到终点。
末了,多提一句,如果以一生的维度去思考,不管如何专注砍柴、 烧水、吃饭、送佛,想有个有厚度的人生,也需要用心的规划才行啊,而不是想完砍柴、才烧水、念完经、才知道送佛,如果用“专注”为理由排斥长维度的规划,应该也算是另外一种无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