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蜀国名相诸葛亮,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诫子书》,里面有句备受后人推崇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是人家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无非是教育儿子要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灵,来抵抗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做一个于国于家大有用处的好青年。这没错!
可是,后人却曲解了诸葛亮的本意,将其“发扬光大”的面目全非了。
陶渊明这个家伙,自己写了篇《五柳先生传》,说什么“闲静少言,不慕名利”。因为自己不愿意屈身下跪迎接上级的检查,竟然挂冠归隐,撂挑子不干了。难道他就没想想自己是彭泽县百姓的一方父母,造福黎民是他的本职工作吗?或许是嫌这彭泽令官小职微,更或许是懒惰成性,只想着自己家“草盛豆苗稀”的一亩三分地吧?看看陶渊明的祖上陶侃,官做得比后世子孙大,还恪尽职守,从不任性到说走就走,说撂挑子就撂挑子。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就远远不如宋朝的欧阳修。欧阳修被贬滁州,情绪肯定是有的,可一点没有表露出来,人家是该干啥还干啥,把滁州治理得政事清明,百姓和乐,没事的时候和百姓们一起游山玩水,同吃共喝,真正的实现了“与民同乐”。还有苏轼,这个率性不羁,敢说敢做的文学家,对王安石,司马光这些官高爵显的人,照样是不平则鸣,虽然一辈子屡遭贬谪,却仍能以造福一方为己任,勤勤恳恳干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密州,黄州,定州等等地方,凡是苏轼待过的地方,千百年来,无不流传着他的美名。
时至今日,更有一些人,拿着淡泊名利说事儿,或者劝人,或者自慰。
有的人,特别是某些做领导干部的,在公共场合发表讲话,教育别人要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确实,无私奉献没有一点,但凭什么要让人淡泊名利?凭什么要甘于清贫?古语云“人之熙熙,皆为名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就充分说明,对名利的追求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何罪之有?只要以正当的手段,合法的渠道获得名利,就理所当然受到尊重。倒是某些“苍蝇老虎”,当面大谈淡泊清廉,摆出一副正经模样,背后干着贪赃敛财的丑恶勾当!这种以淡泊教人的做法,不仅可恶,更是可恨,这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更有一些人,人前摆着假清高,说什么不图名不图利,说什么心情淡然,优雅从容,背地里对现实牢骚满腹,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在生活和工作面前,得过且过,吃饱混天黑,不思进取,不求改变。归根结底,无非是用所谓的淡泊名利,为自己的懒惰,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为自己的平庸找了一块遮羞布?长此以往,貌似安逸的生活,会让你成为温水中的一只毫无斗志的青蛙。当某一天,环境发生突变的时候,你就会失去反抗的能力,最终屈从命运的安排!人生的意义,在于不停地努力与奋斗,在于用自己的双脚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在于用自己的双手对未来的打拼创造。如果我们都以淡泊之名,庸庸碌碌,对美好的明天缺乏追逐的动力,停步不前,那我们的社会如何进步,民族如何发展?
不要用淡泊的名义,掩饰自己的懒惰;不要以清高的姿态,伪装自己的无能。在这个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时代,除了努力,除了奋斗,我们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