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做一件事要有计划,有了计划就要去执行,当你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停下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回顾一下。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然后修正了之后继续前行。”我不知道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但是我要坚持下来,当自己回过头来的时候才不会觉得遗憾。我想了好几个文章的开头,怎么都觉得怪怪的,所以就还是用这个有人说吧,哈哈。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他们各自的使命,从出生到死亡,忙忙碌碌的生活,不知不觉的过完一生。
如果你对佛教一点也不懂的话,可能会问,什么是轮回?到底有没有轮回?轮回怎么会是痛苦的?会存在这样的疑惑:我们很多人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快乐啊!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只是因为自己被一些表面的假象所蒙蔽的结果。如果我们真的能够了知这些所谓的快乐的真相,可能就会对如履薄冰的人生充满了敬畏,升起对未来的忧患意识。佛陀的教诲被很多人误解了,我们有时候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片面的现象却把它们误认为是佛教。
人身难得,暇满难求,且行且珍惜。
我在这里和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如有错谬之处,弟子诚心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嗡班札萨垛吽”。
首先就说一下关于“苦”这个字吧。
在佛教里,把痛苦分为三类,第一是苦苦,第二是变苦,第三是行苦。
所谓苦苦,指前面的痛苦还未烟消云散,后面的打击又接踵而至,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行广释》,
上苦字,逼迫义;下苦字,名词。因寒、热、饥、渴等忧患逼迫,皆名为苦,故曰苦苦。《搜狗百科》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
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感受,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年龄的增长,亲人的离去,感冒发烧,头疼脑热。但是在地狱道和饿鬼道的众生更加可怜,他们由于无使劫以来所造的恶业在一直承受着这杨种种的痛苦,这种痛苦很明显,很粗大,很直接,让人提到名字就如同这种感受到了自己身上一样。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所谓变苦,人们现在所拥有的片刻快乐,可谓瞬息万变,转眼就会变成痛苦。《前行广释》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一个自来就过着穷苦日子的人,即使遇到痛苦,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以承受,因为他已经过惯了苦日子;然而,对一个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很幸福的人来说,如果猛然间遇到同样的困难,让他从此以后去过与前者一样的苦日子,即使这种痛苦是一样的,但他们双方的主观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前者大得多。《俱舍论》当中讲过,佛并不否认存在有漏的快乐感受,但这些快乐,只是与苦苦比较而言的相对快乐,所以既是快乐,也是痛苦。
人生之中一切的发生都是正常的,或者贫穷,或者富贵;或者美丽,或者丑陋;或者愚痴,或者聪慧;……其实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正在决定着以后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涅盘经·遗教品一》中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也不要去怀疑问什么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坏人为什么没有得到惩罚,因为“因缘果报”,也可以理解为“因——缘——果”,一粒种子埋进土里,如果没有水分养分和阳光照耀的“缘”,也未必能够开花结果。你所感受的所谓幸福,也正蕴含着变化的苦。
所谓行苦,按照一般大乘的观点,行苦是指变化,也就是说,只要是变动迁流的事物,即是一种痛苦。《前行广释》
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
行苦为三苦之一。行是迁流(时间迁移流动)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亦即除可意非可意以外的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可意之法则有 坏苦、行苦二种。《搜狗百科》
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不会有很明显的生、老、病、死之类的痛苦,以及健康、长寿之类的快乐。这种境遇,与它们的前世有关,因为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的因,就是一种禅定,而禅定本身,是很细微、很平静的,所以在投生色界和无色界的时候,也不会有粗大的感受。虽然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痛苦快乐,但却是无常的,所以,这两界的众生只会有行苦,而不会有苦苦和变苦。
其实有漏法不离迁流变化,这就是行苦。“有漏”是什么意思呢?关于有漏与无漏的概念,《俱舍论》中讲过很多有漏无漏的差别,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所谓“有漏”,就是不清净的事物,包括所有的执着以及执着的对境;而“无漏”,则是清净的事物,包括没有执着以及执着对境的。什么叫做执着以及执着的对境呢?譬如说,在眼识看到一个对境的时候,就会产生执着。其中执着的对象或对境,是眼识所看到的物质。眼识与物质,也即执着与执着对境,它们分别被称为能取和所取。所有能取、所取消失的境界,叫做无漏,这也是一地以上菩萨入定的境界;除了佛的境界以及一地以上菩萨入定的境界之外,其他所有具备能取、所取的境界,都叫作有漏。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
大家都熟悉的一则公案:
达摩祖师秉受西方第二十七代禅宗祖师般若多罗尊者的法旨,来到中国传授佛法。临行前,般若多罗尊者给了达摩一些谶语。谶语也就是现在说的预言。般若多罗尊者:“你已经得到了佛法真谛,我灭度67年后,印度有灾难,佛法将会受到破坏,你要将佛法传到中国去。”达摩:“中国有菩萨吗?”般若多罗尊者:“中国得道的人很多。你到中国后会有少数人为难你,不过不要紧,你秉承佛的意志,灾难总会过去。你到了中国后,不要去南方,那里的人还不懂佛法。(这句话一直被中国前四位禅宗祖师贯彻,到了五祖弘忍禅师的时候,遇到了来自南方的六祖慧能禅师,才打破了这个惯例。)”这就是达摩来中国的原因,以及佛法的意愿。
话说达摩来到梁朝,找到了爱好佛法的梁武帝,同梁武帝促膝谈心。
梁武帝:“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
达摩:“没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梁武帝:“如何是真实功德呢?”
达摩说:“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
梁武帝:“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
达摩:“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梁武帝:“对朕者谁?”
达摩:“我不认识。”
了知有漏皆苦,是为了修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则平时所做的念经、磕头、烧香、打坐,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等所有的努力,都只能成为世间法。世间法所能获得的最上乘的果位,就是不堕三恶道,获得人天的福报。除此之外,跟解脱没有任何关系。世间的善根再多,也不能让我们超越轮回。
夜深了,一天又结束了,好似又没有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对了,除了修行还有跑步,2018年积赞59个,累积需要跑步1180公里,这个数目不是难事,争取早日完成这个要求。对了,还有素食,继续努力,忏悔往昔所食众生之肉,愿你们都能早日离苦得乐,往生莲邦。阿弥陀佛!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