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提出的,她认为:
思维决定命运。
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人,遇到挑战时,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人,通常会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足,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平庸之路。
因此,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具备成长型思维。
首先,我们应该用成长型思维看待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建立,是一个相信改变的过程,父母要不断鼓励孩子进行挑战性的尝试,并引导孩子看见尝试背后的努力和收获。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在幼年的时候父母的夸奖和批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arol Dweck教授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给两组孩子们一道简单的题,他们做出来以后,一组孩子被夸聪明,一组孩子被夸努力。这么简单的区别,却让孩子产生了非常不一样的行为结果。
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试验中相对更加不愿意选择更难的题目,为了维护聪明的形象,他们喜欢选择那些简单的题目让他们继续成功;而且,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放弃,因为他们觉得难题超越了自己的聪明程度,聪明程度又不是立刻可以改变的;甚至,他们更容易撒谎,谎称自己解出了难题。
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没有这些思想负担,对他们来说,因为努力更宝贵,所以选择更难的题才是更会被认可的;他们也更会坚持不懈地尝试,因为解不出来的原因是“不够努力”;最后,他们对结果也没有那么看重,所以更倾向于坦然地面对成败。
所以我们看到,家长的夸奖有时候不仅不会帮助孩子,还有可能无形中为孩子灌输了固定型思维。
如何夸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
简单来说,夸努力、夸过程、夸成长,而不是夸天赋、夸结果或夸表现,并且尽量使用描述型而非评论型夸奖。
你这么努力,真棒!(夸努力)——你太聪明了(夸天赋)
“你花了半个小时时间,尝试了各种办法,一直没有放弃”(夸过程)——“你做对了”(夸结果)
“你比上次进步多了”(夸成长)——“你做得很好”(夸表现)
“你自己在独木桥上走了五步没掉下来,这是一个突破!”(描述型)——“你太厉害了”(评论型)
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样说话太麻烦了。聪明、漂亮、得了第一、正确地回答了问题、快速地完成了任务都是家长常用的夸奖话术,但是大家仔细想想下面几个问题:我们真的要强调第一这个结果很重要吗?那要小心孩子下一次觉得自己得不到第一就不参加游戏了。回答得正确与否真的很重要吗?那可能孩子发现他不确定自己是否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就不去探索了。做得快真的那么重要吗?那下一次那个落在最后但靠自己努力最终完成了任务的孩子可能在中间就要放弃了!如此等等……
所以夸第一、正确和速度都是简单但肤浅的夸奖,真正的鼓励是对孩子过程的赞美和成就的描述。
如何批评才能培养成长型思维
批评也应该遵守一样的规律,避免给孩子灌输固定型心智。
也就是说,不要把错误归结为孩子品质有问题、能力有问题,比如“这孩子怎么这么笨/贪玩/嘴馋/不爱学习……”这一类型的话都是在给孩子贴标签。正确的方法是告诉他具体错在哪里,特别是告诉他们如何改正,对小一点的孩子甚至要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做,这样就能帮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家长都有跟其他人交流自己孩子的愿望,小区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三五个聚在一起,最喜欢的话题大概就是评论自己家孩子的优缺点。“我们家这个就是特别胆小”、“妞妞上次摔了一跤,再也不敢去搞那个攀爬架了,真是拿她没办法……”这种感叹一出,总是一片附和或评论。有时候孩子闯祸了,家长也立刻在外人面前大声地批评孩子,而且各种扣帽子、翻旧账,似乎这样可以显示自己严格的家教。
这个时候,在一边玩耍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太注意,但其实孩子的听力理解能力是远早于口头表达就发展起来了的。当孩子每一次听到来自家长的评价,其实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无形中的刺激会强化孩子的弱点,进一步打击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的信心。当众揭孩子的短,更是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对那些天生比较敏感或胆怯的孩子。
叠加正反馈,形成思维模式
任何一种思维模式的建立,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次正确的夸奖和正确的批评引导,都会成为一次正向的反馈。通过正向反馈的不断叠加,最终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影响一生的思维模式。
最后,我们更需要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我们应该坚信,在育儿这条路上,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和改变,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学会在痛并快乐中享受育儿的过程,而不是焦虑育儿的结果。我们要把每一次孩子带给我们的挑战,都作为自己成长的机会,而不是一种负担。
感谢孩子,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日打卡作业----
你在生活总会不会经常说这些话?
对孩子:“你怎么总是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
对老公:“你怎么老是洗不干净碗”
对自己:“我怎么总是这么倒霉”
通过今天的文章我们认识到,这些带有“总是/又/从来/永远”词汇的语言,是在给别人或者自己贴标签,是一种固定性思维,不利于他人和自己的成长。
我们可以尝试着进行词语替换
把【总是】变为【这一次】
把【老这样】变成 【有时候】
比如,你可能刚刚对老公说:“你怎么老是洗不干净碗?”
你可以这样说:“你这一次没有把碗洗干净。”
反思一下,你是否也有这种给别人“贴标签”的语言?分享一个小案例,想想你应该怎么说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