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非对错,只有观点不同——自序
韩信,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位古人。我小时侯看了一部张丰毅演的电视连续剧《淮阴侯韩信》,之后才粗粗地了解了这个人物。这个人留给世人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虽然这句话不是原出于他口。我相信那是失去了所有生存希望之后所能说出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生之为人的无奈!
从《淮阴侯列传》中,我只读出了一个词“生存”。
有节气的生存。“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本为了生存而寄人篱下的韩信,了解自己的地位,作此择决,实属无奈。但女主人的送客之意流露出之后,韩信并没有摇尾乞怜。在这时,韩信选择了节气。自古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此是也。
有忍让的生存。“觽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囐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囐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是一个身材高大的伟男子。这是一个挎着剑的男人。这是一个衣食无所的落泊人。他的面前是一些无聊的市井之徒。在这些人眼里,韩信是一个苟且偷生、胆小懦弱的男人。他们真的侮辱了韩信。韩信没有让他们失望。于是,这些人心满意足的去了。留下一个刚刚从他们胯下钻过的人在街市中流浪。自古大丈夫能屈能伸。此是也。
知恩图报的生存。“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挎剑行礼,漂母怒骂王孙。自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此是也。而韩信最终报了恩(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最终也没有报复(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人啊!
自荐图生存。“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生命到了最危急的关头,韩信终于昂起自信的头颅,向需要他这样人的人自荐。这次冒险是成功的。韩信以其超人的胆略,敏锐的眼光,过人的谋略博得了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信赖。这也为他后来的发展掘出了第一桶金。
前进吧,韩信。不论前面有多少刀光剑影、有多少尸山血海,也不论有多少人想至你于死地,你只需要知道你开始你的人生旅途就行了。在之后的生命中,你将会遇到一位知己,服务一位帝王,击溃一位战神。 前进吧,韩信。忘记你受到的所有屈辱,忘记你承受的所有痛苦,忘记你接受的所有帮助,把你的宝剑出鞘吧。历史赋予你的重任从今天起正式压在你的肩上,你的面前有千万等待拯救的生命,你的面前有千万陷于兵灾战祸的百姓。努力吧,韩信,从今天起,你的一举一动将吸引着你的朋友,吸引着你的敌人。兵仙,前进!
国士无双必生存。“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在萧何的眼里,韩信应该是刘邦必不可少的强人。在韩信的眼里,萧何应该是可以信赖的知己。实则不然。为其主,罢了。萧何向刘邦说:“韩信此人,打天下必用之,守江山则无用武之地。拜大将,用之可安天下。”拜将之日,众军皆惊,此即为韩信名不见经传,深藏不漏。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此用兵之诡道也。韩信用兵的法门可见一斑。此一战,奠定了刘邦日后称霸天下的根基,也向项羽抛出了一个信号——昔日,他没放在眼里的谋士回来了,不过,却是以强敌的身份回来的。从此,项羽军事生涯的噩梦开始了,一代霸王最终烟消云散。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赵共击楚。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
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闲,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从这里,韩信超强的用兵能力再一次得到完美展示。收残兵败将,却能击破强敌,达到“不能西”的战略目标,韩信是第一人。
刘邦第一次夺兵。“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之败却彭城,众盟国背信弃义,反汉和楚。韩信又一次力挽狂澜,拯救了刘邦。奇兵!奇兵!奇兵!韩信的敌军只知道韩信的部队来了,却始终不知道韩信的部队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他们天天担惊受怕,盼着韩信来,又害怕韩信真来。面对着这样一位魔鬼,韩信的敌人似乎只有投降是唯一出路。
宿敌:广武君李左车。但是命运之神似乎偏爱韩信,它将一个完美的突袭计划交付给一个脑浆并没有多重的成安君手中,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韩信深知这个道理,于是乎,“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毫不含糊,绝不给敌人生存的机会。韩信首次背水作战,敌军开怀大笑以为弱,不料正中韩信骄敌之计。韩信之计,以奇兵扰敌,以乱阵骄敌,以精兵杀敌。兵仙韩信的用兵之道日臻熟练。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已经成长起来了。
谦虚好学的韩信自然能在斗争中活下来。他吸取了楚霸王的教训,礼贤下士,问教于人,以德服人。对广武君李左车,韩信的态度是: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很明显,这是向敌营中的能人志士抛出了橄榄枝,这是为了瓦解楚霸王的势力而采取的手段。得到广武君后,韩信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有活路的路。换句话说,这告诉了广大才子,你帮楚霸王不要紧,那是不会成功的,我韩信早晚会打败项羽的;但即使你一心一意地帮楚霸王也不要紧,我不会记恨你的,打败了楚霸王,我们还是一家人。有文化的人都不傻,他们马上就算出来了哪方的风险高,哪方的赔率高。这也是韩信瓦解项羽势力的战略思想的体现。
之后,韩信携广武君之手,下燕,震齐。
刘邦第二次夺兵。“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史记·淮阴侯列传)
反义已露。“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史记·淮阴侯列传)。随着韩信征讨天下的脚步越走越远,实力日益增强,他的野心也渐渐露出了。韩信手下的谋臣必然不甘心自己的主子是小地主,于是,建议韩信王天下的人越来越多。至此,韩信已经蛹化成蝶,准备振翅而飞了。
一劝韩信。预言家:盱眙人武涉。刘邦对韩信已不再信赖,项羽却畏惧韩信依旧。此时的天下归谁,全靠韩信一左一右的选择。武涉说的非常明白,你韩信即使帮刘邦打下天下,最终难免被刘邦所害。作为项羽的说客,武涉自然不会说帮了项羽的下场。但这个结果很明显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你是韩信,难免一死,你会怎么选择?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士为知己者死!
无奈的生存。韩信最终选择了刘邦。不是因为刘邦完全信任他,而是因为刘邦听了萧何的话,重用了韩信。正因为这样,韩信才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韩信受尽屈辱、忍辱偷生活下来的意义才得以存在。面对给了自己完美人生的刘邦,韩信低下头去,干完了自己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奉献出来,为刘邦打下了一个大大的国土。而项羽呢?韩信面无表情的谢道:“幸为信谢项王!”别了,项羽,战场上见!
二劝韩信。齐人蒯通详细地向韩信分析了朋友之间、君臣之间的利害关系,想以此打动韩信,使其自立为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先生,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您先别说了,休息休息吧,我再考虑考虑。蒯通数日后再劝韩信,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以此可见,韩信只是一位军事家,他不懂政治,终将成为政治家斗争的牺牲品。可以想象,一心想成为天下帝王的刘邦,怎么能容忍韩信分走齐国这片土地!我给你可以,但你想夺走,万万不能!别了,韩信,断头台上见!
刘邦第三次夺兵,除其羽翼。“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史记·淮阴侯列传)。
杀意已决。“吾将游云梦!”而韩信不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杀了亲密朋友钟离眛,意图换取自身的生存。此时韩信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韩信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这次的事件,很明显是刘邦那些人给韩信敲了警钟——老实点,别以为你能打仗老子就怕你,告诉你,天下是我的,你的命也是我的!什么是皇帝,这就是皇帝!自此以后,韩信与刘邦的亲密关系正式宣告破裂。而刘邦很擅长“打人一巴掌,再给个糖吃”,随手就封了韩信淮阴侯。刘邦的意思很明显——这里是你出生的地方,你也在这里长大,那你最好还是死在这里吧。天下虽好,你不乱跑最好。
下岗以后。
br> 一、韩信羞于绛、灌等列,耻于樊哙同行。
二、劝反钜鹿守陈豨。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三、谋乱后宫。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髃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韩信死。
刘邦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一、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
二、刘邦决定斩草除根。刘邦回家后,问他老婆:韩信有什么遗言?吕后答:恨不能用蒯通言。刘邦电令全国,缉捕蒯通。蒯通至,刘邦问:“是你教唆韩信谋反的?”蒯通怒气冲天的答道:“妈的,这小子,死了还把我卖出去了。早知道这样,当初不如以死劝他杀了你。”刘邦骂道:“妈的,我煮了你。”蒯通满不在乎,答道:“哎呀,我冤哪。”刘邦诧异:“你准备帮韩信杀我,有什么冤的?”蒯通说:“我不了解你实力的雄厚。再者说,当时天下乱的一锅粥,想谋反的人满街都是,现如今,你杀的完么?”刘邦无言以对,只好放了蒯通。
所以,有空还是多读书,学点文化知识的好,别死到临头还傻了吧几不会说话。那不是找死吗?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觽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頉,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
2008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