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13班的张家华借给我一本英文版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翻译过来是《THREE DAYS TO SEE 》,没想到这本英语书,我看了十多天才看完。加上是学生的书,我不能在上面随意乱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的阅读,因为大量的单词不认识,又不能在书上做标记,所以,只能在笔记本上记下来查的词,速度特别慢。
15年前,我也给自己的闺女买过海伦·凯勒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但是我自己却没有去读。直到读完英文版的THREE DAYS TO SEE,我才知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只是一篇内容不很长的散文,所以,这本书虽然以THREE DAYS TO SEE为题目,但是它的重点内容却在本书的前半部分 The Story of My Life.
网上搜到的信息是这样的。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现代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市常春藤巷。
1882年2月,因突发猩红热丧失了视觉和听觉 。
1886年,经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推荐,其父写信给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校长迈克尔·阿纳格诺斯,要求为海伦·凯勒请一位家庭教师,迈克尔·阿纳格诺斯联系了该校毕业生安妮·莎莉文。1887年3月3日,开始向安妮·莎莉文学习美式手语 。
1888年5月,与安妮·莎莉文拜访了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并在白宫受到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的接见,最后去柏金斯盲人学校拜访了迈克尔·阿纳格诺斯校长 。
1891年1月,将创作的短篇小说《霜王》当做生日礼物寄给迈克尔·阿纳格诺斯校长,但被指责抄袭。
1894年,因有关未来规划的问题与迈克尔·阿纳格诺斯校长产生分歧,并断绝关系 。
1894年10月,来到纽约市,就读赖特—赫马森聋人学校。1896年秋,成为虔诚的斯维登堡信徒。1896年10月,被剑桥女子学校录取,为就读哈佛大学女子学院拉德克利夫学院做准备。
1897年12月,离开剑桥女校,搬到马萨诸塞州的伦瑟姆,继续准备大学预科的学习。
1899年7月4日,收到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入学通知书。1900年9月,成为拉德克利夫学院1900级新生。
1903年3月,在编辑约翰·阿尔伯特·梅西的帮助下创作自传《我的一生》(又译作《我生活的故事》《我的生活》)。
1904年6月28日,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成为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1908年7月,创作并出版了文集《我感知的神奇世界》。
1909年春,加入马萨诸塞州社会党,成为主张妇女参政者 。
1918年1月,创作并出版文集《走出黑暗》,该作是一组充满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章。
1920年2月,开始她们的舞台生涯,现场演讲并回答观众提问 。
1924年10月,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工作。
1927年10月,自传《我的信仰》出版,讲述作者信仰的斯维登堡思想 。
1929年春,自传《中流》出版,讲述作者大学毕业后的生活。
1931年4月,参加第一届世界盲人大会。
1932年12月,入选美国盲人基金会理事会。
1933年,应邀为《大西洋月刊》撰写自散文《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
1938年春,自传《海伦·凯勒日记》出版,讲述作者1936年—1937年间的生活。
1943年1月,开始慰问全国各地军方医院的盲、聋及其他残疾退伍军人 。
1946年10月,第一次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姊妹机构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的工作做环球旅行,先后访问了伦敦、巴黎、意大利、希腊和苏格兰 。
1948年4—8月,作为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的代表出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955年6月,获得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女性。
1955年12月,传记《我的老师》出版 。
1959年,联合国成立“海伦·凯勒八十诞辰纪念财团”,救济低度开发国家盲人,同时,另行募集125万美元,成立“海伦·凯勒国际奖”,每年颁奖给世界各国对盲哑教育有功的个人或团体。
1960年6月27日,度过80岁生日,美国海外盲人联盟主办庆祝仪式,纽约市长决定把每年这一天定为“海伦·凯勒纪念日” 。
1961年10月,因中风而退出公众生活。
1964年9月,被林登·约翰逊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但未能出席仪式。
1968年6月1日,在睡梦中去世 。
恐怕没有任何一个盲人都做不到像海伦这么样有成就,所以,海伦·凯勒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海伦·凯勒的成功是多个因素加持的结果。
首先,她的家庭环境优渥。海伦·凯勒的父亲是陆军上尉亚瑟·亨利,他的先辈卡斯珀·凯勒是瑞士的一位教育盲人的老师,后来移民到马里兰州。家里有自己的庄园和仆人。父亲经常在庄园举行聚会。人脉关系和人际关系非常广。足见其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这使得海伦凯勒后来能请到家庭教师,能去各地旅行和学习成为可能。
其次,她的老师莎莉文,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莎莉文因为曾经因为眼疾,双目失明,后来在救济院遇到调查组长,有幸上了柏金斯盲人学校,因为遇到了好心人的帮助,经过两次手术,恢复了视力。我想她能明白海伦·凯勒内心的感受和痛苦。莎莉文小姐教会了海伦很多事:读书、写字、甚至会用打字机。但她教会海伦最重要的是怎样思考问题。
安妮·莎莉文陪伴着海伦走过了50年,她用自己的关怀和爱心排解了海伦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其间,安妮与哈佛大学年轻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John·Albert·Macy)成婚,但因为安妮全身心地投入海伦的生活,梅西最终离开了安妮。这个人是海伦 ·凯勒成功路上的重要他人。莎莉文做的这些,甚至连海伦的父母都做不到。她真的是一位非常好的恩师。
第三,海伦自身的努力。她不仅会英语,还学会了德语、法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八岁就能读关于宗教类的小说《红字》,阅读内容相当广泛,不仅涉及文学,还有历史、经济和哲学。她不仅热爱阅读,而且勤于思考,善于用心去感受,通过触摸去感知身边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感受。为了获得去哈佛大学学习的机会,她克服了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的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并毕业,成为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第四,无数优秀人物的帮助。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师指路和个人感悟。在海伦学习的路上,她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他是个发明家,也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真是因为他的推荐,海伦才会遇到很多优秀的老师,甚至参观他的实验室,去博物馆参观,可以通过触摸感知每一件展品。她甚至通过触摸亚历山大·贝尔的嘴唇和面部动作,来读懂他讲话的意思。放在当下的环境里,可能没有任何一个盲聋人会获得这样的机会和资格。而且,在她从事文学传作的路上,不仅有莎莉文老师的倾情指导,也得到了编辑约翰·阿尔伯特·梅西的帮助,让她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文学界的大咖级人物,比如马克·吐温。读一部优秀的书,就相当于和一个优秀的人物谈话,那么跟这些文学大咖交流呢?是不是胜读十年书呢?!
所以,海伦·凯勒的成功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一个海伦·凯勒,再也没有第二个。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长期积累和坚持的结果,海伦作为一个盲聋人,她的成功更是不易,这份成功是无数个日夜她努力的结果,如果内心没有一颗渴望求知的种子,任凭外在世界给与多少的阳光和雨露,也不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