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相结合,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推进全党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长期没能解决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
虽然目前为基层减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形式主义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并且在当今新时代、新形式的背景下,形式主义隐形变异、潜滋暗长,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越减越负”的现象,给基层工作者增添了新负担,也给党的基层治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农民赶着骡子前往集市,路上不断将自己的包袱和买来的货物交给骡子驮运,行至不到一半的路程,骡子就倒下了。基层经常会被一些部门不断背负上名为“创新工作”“打造载体”的重担,在反复参会、突击迎检、完成各类学习任务等积少成多的工作高压下消磨掉服务性、自主性。而这些盲目创新往往像一阵风,刮完即走,留下的却是今后脱不掉的“痕迹管理”、退不了的微信工作群以及停不下来的一地鸡毛的各种定期报表,基层疲于奔命在不会干、不能干、不应干的工作中,最终也像骡子一样累倒在路上。
自上而下的正向金字塔压力传导到基层,驱动绩效考核与晋升激励是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可许多地方政府只层层叠压,仅通过简单粗暴的思维对基层使用通报、“以调研之名,行检查之实”,甚至直接向基层干部进行命令、问责等手段进行管理。这种牺牲基层动力的方法固然能保证完成目标,但长久以往,基层与上级部门难免会出现“责任甩锅”问题,导致基层工作走进被迫应付的死胡同里,甚至滋生出了“说了=做了”“做了=做成了”“做完了=做好了”的“套娃式”问题。
权力得不到下放是基层治理无法根本性落实的原因之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如果不能对基层合理地放权赋能,“疫情防控”、“社会维稳”等中心任务就会流于表面,无法落到实处。比如对居民小区、村居、九小场所进行安全隐患检查时,因为基层干部没有专业设备以及执法权力,出现问题的场所负责人得不到相应约束,结果就是只能走形式地进行口头警告或填写排查记录,治理上盲点和短板依旧存在,久治不除。
想要实现基层减负,解决“四风”问题是关键,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反“四风”的规律特点和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得讨论如何减轻基层负担,领导干部在推进工作中要始终做到换位思考,在文件中提出减轻基层压力的建议意见;基层需要压力但更需要激励,建立纠错和激励兼容机制,增强上级部门对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的包容理解,畅通基层干部晋升渠道,激发基层自生动力;推进落实基层放权赋能改革、下沉配置资源,完善基层单位的权责匹配,配给基层工作中所需的人、财、物、权等,并将职能部门的力量延伸到基层,扩大责任所属范围,解放基层“属地管理”压力;为基层干部工作减负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减负,尤其是面对当前复杂的防疫形式,许多基层干部持续紧绷着神经,日积月累下形成无形的压力,应进一步增加对基层干部的走访慰问、关怀帮助、最大限度的解决干部的后顾之忧,使广大基层干部能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服务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