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说文解字》,对于“中”字的词义,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和也。”这一对于“中”字解释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段先生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按中字会意之恉,必当从囗,音围。……云下上通者,谓中直,或引而上,或引而下,皆入其内也。”这一说法认为“中”字的本义为“围内”,在段玉裁先生看来,“中”字的造字法不为象形,而为会意,认为“中”字从口,该观点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
然而《说文解字》为“中”字界定词义还有一个说法:“中,内也。” 根据学者任骋,“作“内”,自然不错。“内”,“从囗”,正与范围之义、洞穴之形“”相合,可见其义源于洞穴。”《说文》释“中”还有另外的说法。据段玉裁考证:“宋麻沙本作‘肉也’,一本作‘而也’,正皆‘内’之譌。”
考释字义的文献,可作参考的除了东汉《说文》,还有专注互训的《尔雅》《广雅》,两部著作都取互训的方法,取其词义中义项相互通同者解释字词。其中与“中”字相关的互训有:
《尔雅》曰:“殷、齐,中也。”
《广雅》曰:“央、极,中也。”而“殷”、“齐”、“央”、“极”四字,与“中”字词义相通同,说明了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共同的关联点,从这一共同的关联点,将可以看到“中”字本义的线索。
首先我们来看“殷”“中”,《尔雅义疏》曰:“《广雅》云:‘殷,正也。’正亦中。‘以殷中秋’《史记·五帝纪》作‘以正中秋’。是中、正义同。中之言众也。居中央应四方,有以寡御众之意。故殷又训从也、盛也、大也,多也。皆从中、正之义而生也。”由此我们发现中、正义同。
接下来我们看“齐”与“中”为何可以相互为训,《易·系辞》集解引王肃曰:‘齐犹正也’。正即中之训。”
“央”与“中”又为何可以互训呢?张舜徽曰:“央从大在冂之内。冂谓界画也。非必城垣而后谓之冂也。家门亦得以冂象之。在冂之内,谓在门内也。人正立在门之中,斯中央之义所自出。”,有学者认为“央”字的本义为人处于原始居室类似门的结构的后面,因此该字与洞穴相关,又因为《说文》释“央”为“中央也”。关于“中”字作何本义,有认为“中”字为洞穴,又有说法认为“中”字本义为中心。
经过对历代“中”字字义以及历代文献对“中”字本义的探讨,我们发现说服力较强的说法为段玉裁先生“围内”一说,究其原因,是因为“围内”一说能很好的解释“中”字早期较多使用的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