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把写作这个工作,作为我们以后学习的一个头等大事。不要把写作作为一个附加的工作,不要认为我们写作工作,是老师们额外给我布置的任务,逼得我必须要写。不得不写,不是这样。
如果你不会写作,可以说,你甚至不知道怎么思想。因为写作是检验思想的最好方法,如果你不会写出来,基本上你就不知道,怎么去创造符合逻辑的一些思想。
以上是我们关于课程论文的一些说法,换句话说,我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些阐述,能够提醒大家更加关注论文的写作。
我们回到康德,我们已经经过了几次学习和阅读,我们了解了康德哲学的概貌,特别是我们能够知道了康德哲学,他以其特有的方式,如何重新规定哲学的领域,或者说重新规定理性可活动的领域,展开他的哲学论述的,这里我们将来当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留给大家的,我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和思考。
我想问一个问题,当然就是关于康德哲学的出发点。
我只想问的是,我们学习了康德以后你的感受,或者说你通过阅读康德,通过我们课堂讲授康德,你的感受康德哲学的出发点是什么?或者康德哲学的目的是什么?
是关于现象与物自体制区分,关于知性与理性的区分,以及关于自由以自然之区分,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区分吗?
所有这样一些区分,实际上都是在康德哲学当中,非常核心的和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区分的话,我们很难理解康德,它是自身的一种发展的内在张力,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它的动力何在,它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区分,使得他的哲学得以逐渐的展开。
但是,有一个很重要或者核心的问题,可能大家没有涉及到,就是说关于形而上学的理解,就是说其实康德哲学的最核心,或者说最重要的一个哲学出发点是为了什么?
为他的道德来确立一个形而上学的根据,就是说它为人类的知识来寻找一个坚实的不可摧毁的,甚至是不可怀疑的根基。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康德哲学的出发点,是要确立如何使得知识建立在牢固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
就是说,如何使人类的知识真正能够见得以建立,并且既反对传统哲学的独断论,就是完全不顾人类的经验活动,而仅仅考虑一切先天的可能性。
这样的独断论造成的结果,就使得了我们的知识,可能会受到逻辑的冲击,因为逻辑首先它会质疑我们的所有的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理解,是否是可以成立的,同时,又受到来自于经验方面的一些质疑和挑战。
另外一方面,康德哲学在确立自己哲学,或者叫它的知识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时候,也是为了回应传统的怀疑论的挑战,因为怀疑论,实际上是对康德哲学一个最大的可以说发展的一个动力。
如果没有对怀疑论的回答,如果不试图解决怀疑论的问题,可以说康德哲学,它就没有必要在休谟哲学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自己的哲学原则,所以,康德哲学的出发点,应当是为他的整个的知识体系,或者说为人类的认识,来提供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
形而上学的基础,因为他要为了确立这样的知识大厦的基础,因而,它要首先重新梳理传统形而上学,所以,才会有对形而上学的重建的过程,重建其实就是为了他的整个哲学的构成而服务的。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康德哲学的最终的,或者说它的基本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也当然是为整个人类的知识,提供一个形而上学的基础。
他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
它最终的目的应当是,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人类的存在,这里的存在当然是指作为类的存在,是指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形而上学根据。
因为这个存在它不仅仅是包括了知识,也就是认识活动的内容,它同时也包括了人类的意志活动内容,也就是欲望的能力和人类的情感能力。
所以,知、情、意,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我们要问康德哲学,是由什么构成的话,那我们可以明确的可以告诉大家说,康德哲学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而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当中,如果说从他哲学的自然的,或者甚至逻辑的一个推演理论来说,它当然是从“知”开始的,也就是从对知识的本身的讨论入手的。
但最后它要归结到什么?
归结到人类的“情”,也就是人类的这种情感能力。人类的这种情感能力,它决定了人类的认知活动,当然也决定了人的意志活动。但是,从康德哲学的整体来说,“知、情、意”,这三者其实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它们共同构成了康德哲学的全部内容。
所以,它们在逻辑上虽然有先后的顺序,但是,在他哲学的体系中的位置,却没有优先之列。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理解康德,是因为我们能够把握康德哲学,给整个人类所提供的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
在这个思路当中,牟宗三先生就非常精当的抓住了这个思路。所以,牟宗三在解读康德的时候,他抓住了“知情意”,三者合一的这么一个方法,所以,把它融入到了我们人类现实的,对外部世界感知的活动当中。
因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活动,实际上就包含了知情意三个不同方面。我们人类的活动,虽然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知情意三者区分开来,但在现实的人的活动当中,这样的三者,是不能够被区分开来的。所以,区分完全是逻辑的,而不是实践的。
这三者的区分完全是逻辑的要求,而不是实践上的要求。
所以,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的注意。因为对于康德来说,虽然他的思想,有一个历史的一个发展的演变过程,但是,他最后他发现,其实我们关于人的所有的说法,都以知为基础,同时以意为动力,而以情为目的。
以知为基础,就是以认识的活动,是作为我们整个考虑人的认识能力的出发点而已;
而以意为动力,是根据人的对自由意志的要求,也就是人的欲望的要求,而构成了人的活动的内在动力;
而以情为最终的目的是要考察作为综合的人,也就是作为一个实践中的人,它应当具有的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反映。
所以,这构成了康德哲学的核心,就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牟宗三先生他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康德“知情意”三者的基础之上。
我们今天来反观康德哲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康德哲学,给我们提供了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它更多的给我们提供的是,关于人类如何面对世界的独特的一种思考方式,或者叫思维方式。
这些思维方式,它直接影响到了在他之后的哲学的发展。
所以,200多年来,康德哲学给后代哲学的影响,远远的超出我们所能够想象的这么一个范围。
为什么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
就是人类的思维,已经延完全的受到了康德哲学的束缚,我们基本上生活在康德哲学阴影之下的。
无论是马克思也好,还是我们今天的哲学,基本上都是在康德思维的方式之下。这样的思维,它是被康德后来的哲学家不断的强化的。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德国古典哲学当中的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
可以说它们这些思想,基本上都受到了康德的深刻影响。如果没有康德,就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没有康德,就没有后来的马克思。
所以,康德哲学在哲学史的重要性,在今天我们无论怎么说,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当然这种影响的产生其实也导致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对人类理性本身的一个反思。
对人们理性本身的反思无非两种,一个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反思。
所谓人类理性的能力,它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的方面,我们从理论上来考察,这样的能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得到获得。
第二个就是在实践层面上,也就是说,我们要考察这样的能力在实践上如何被运用,因而,这是关于理性的所谓能力的考察。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关于理性的形式的考察。所以,关于理性形式的考察,它涉及到我们如何来看待理性,也就是说,如何以我们所能够得知的方式,来给理性一种表达的形式。
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说,理性的形式其实它自身就包含了一个矛盾。因为当我们要讨论理性形式的时候,无非是用理性来把握它,因而,对理性形式的把握,就变成了理性自身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