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
——《国风.豳风.七月》
时值七月,潮闷炎热,突然便想起不愧是七月流火,转而碎念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物候之形容在古人手中,却是凝练出另一种味道。在网上一番搜搜捡,又寻出四五八月来,料想到此为止了;偏又有各种版本,对出处各个考察一番后,不禁为后人做“杂烩”的能力叹为观止,且能把月别称与物候混淆不说,亦能增删减改,倒是好听的很,但放置在一起未免有误人子弟的嫌疑,版本不同的东西最不应不分原由乱炖,至少要在下方做下注解,也免去被贻笑大方的嫌疑。这就似西红柿和草莓磨碎了煮成一锅汤一般,看起来是一个颜色,认真喝真切会被酸到。等到废了许多功夫整理一下之后,恍然间已经是晚上二十三点了,看着眼前“零零碎碎”的二十四节气表,在被祖先智慧惊异到之余,也想为这些事物写篇东西出来,但单写节气未免有些不成文,恰巧又想到反词气节来,干脆便就这一个字来做文章。
节字统共有二十多余解释,同义合并也有十多种。 出处详见百度,但多半是属实。节字本是形声词,与竹子有关,也有竹节的意思,现在各种用来分段之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节,另有骨节,关节,即关键之处,得失之节,也是意义通用了。又有节日,便是我们经常盼望的各种纪念日,催生了一系列如:节仪、节下、节导等词汇。似《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也是与日子有关,说的却是季节。“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中的节形容山之高峻,节约,节俭则是简省。而苏武持节牧羊,钟繇受节以御西凉,前者为使者之证,后者为督察之凭,大抵都是信物的意思。《荀子.王霸》言及“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志”则是另一层引申,节本意便是区分事物部分所在,落实在人身上,生理上即骨节、关节,倘若在精神上,便是气节。也就是所谓节者,人之关也的意义所在。气节一词,为原则,操守之意,也是为人之本,一身凛然正气源于一个人的气节。换言之,我们今日语:“尔节操掉了一地。”即是说此人形容猥琐,正气不复,缺失了原则;但在实际生活中,这多数是句玩笑话而已。气节风气的形成起源于三代,《周易·疏》:“节者,制度之名,节止之义,制事有节,其道乃亨”。至春秋战国时期为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影响了以后一代代人。既有侯嬴自刭而死,又有田横五百壮士之事,且后愈到朝代更迭时候,仁人志士便灼显出更加耀眼的光辉。简而言之,节为度,有节即为有度。那么何为度呢?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此处直为正直,而这里的度,我认为便是在正直的范围内,不走歪门邪道,亦不损害他人地做事。然而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战乱四起,礼崩乐坏,至今已有两千余载,如今普通人莫说秉节而行,能做到乐于助人已经不错,对于统治阶级,彼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触犯法律的官员常不受缚狱之苦而责其自裁,对平民不能苛求其无备而有礼,讲来也有几分士道的意味在里面,今日却只能控制机场火车站谨防逃犯,颇有人心不古之感,而至”从心所欲,不逾矩“,已是传说中的事情了。
倘若说气节是人本,通比而下,节气就是天之本。天行有常,依律运转,周春秋时期人们便对气候有了一定的总结,《诗经》中《豳风.七月》对此有着很好的描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翅。”生动形象,且不失淳朴风韵。后来根据天象气候,天文家制订二十四等份,至西汉之际已有了与今日相同的名称,这便是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记录了从二月五日立春至次年一月二十日大寒一年以来的气象变化,每一节气内又有三种物候,统共七十二种不同的物候特征(此处以黄河流域为准),反应了自然界的事物更替。中国自古以来便居于农耕大国之位,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节气亦不例外,为方便记忆,便又有了节气歌。
”立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除却上述,还有二十四番花信风,却是描述的开花时节花期变化,虽然没有什么文采可言,单就百花齐候,便是一副美丽了。有时”前朝封建“遣词造句,确是我们之所不能的事,而今时人们除却金融融世,唯求快捷,不顾闲暇之美,更有风雅之士,不察虚实搬来两句似古文之物就用,亦无史可考,无凭可据。虽是受开国前大师斗士,改革后舶来之风所影响。也不过是铸就另一种泡沫,终究于下次文化复兴之时破灭,但已不是我们能够操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