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理念篇,从自组织的角度,颠覆了对目标的理解。梳理归纳了几个重点:
一个颠覆性结论
目标很重要,目标是动机的基础、帮助进行情绪控制、帮助实现认知过程,目标是这些心理过程的基础动力。这是颠覆性的结论,因为,以往大家都认为是动机、情绪和认知产生了目标,而目标动力学认为这是因果倒置的结论。这个结论的产生,对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来说,是学科范式转换的标志,促进人类心理研究出现新的理论方向。
两个关键词
自组织定义:如果系统在获得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那么这个系统便是自组织的,该系统被称为自组织系统。
• 获得结构。一个复杂系统从它诞生的那天开始,都有一个发展趋向,那就是获得结构,主要有三种结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这也是系统发展的目的。
• 特定干预。指的是获得的结构并不是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是外界和系统随机互动的结果。【特定干预指的是外界强加,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应该是随机互动?】
三个逻辑
脑——心理系统——心理目标。人的神经系统是比自然界更复杂的高级自组织系统,大脑是复杂、开放、有意识的自组织系统,智力是大脑自组织后的功能,思维和意识都是神经元自组织过程的结果和产物。大脑的产生、发育和结构、功能都是自组织的,作为人脑的功能之一——个体心理,也必然是自组织的。心理系统不需要外界的特定干预,就会通过内部不断作用产生形成有序自组织结构的趋势。它的自组织是大脑自组织之后的功能体现。
二个运行规律
结构形成规律——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只要具备开放、远离平衡态和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三个条件,就可以实现从无序混沌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变,最后形成非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结构。这种“非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结构”就被称为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有个重要结论:非平衡是有序的源头,开放系统通过涨落走向有序。
驱动【随机互动规律】——协同学理论,自组织的一般动力机制:支配原理。一般动力机制就是所有的自组织系统的发展都被该原理驱动。该原理认为自组织系统中有两大变量,分别叫:快变量和慢变量。其中快变量变化极快,对系统影响很短暂,而慢变量变换缓慢,它指向系统未来的有序状态,构成系统变化的主要模式,它在合适的情况下,会驱动相应的子系统和其他模式朝着有利于自己演化的方向发展,以让系统走向新的有序状态。慢变量,又称为系统的序参量。
虽然做了梳理归纳,但不能形成自洽。通过百度概念,初步认为序参量是理解本文的核心,它的概念和特点,说明了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演化过程,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的质的飞跃的最突出的标志。
【序参量】子系统总是存在着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同时又受到其它子系统对它的共同作用一一存在着子系统之间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在运动中有许多控制参量,分为“快变量”和“慢变量”,而“慢变量”一一序参量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随着控制参量的不断变化,当系统靠近临界点时,子系统之间所形成的关联逐渐增强。当控制参量达到“阂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系统中出现了由关联所决定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出现了宏观的结构或类型。序参量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的质的飞跃的最突出的标志。它表示着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类型,它是所有子系统对协同运动的贡献总和,是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程度的集中体现。协同学中的序参量有以下特点:
1、由于协同学研究的是系统的宏观行为,所以引入的序参量是宏观参量,用于描述系统的整体行为;
2、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集体运动的产物、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
3、序参量支配子系统的行为,主宰着系统演化过程。
在理解序参量这个概念的前提下,再是对子系统的理解,结合自组织的原理,子系统是否可理解为结构组成的各种系统和随机互动的各种系统。即大系统中嵌套多种子系统。当控制参量达到“阂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系统中出现了由关联所决定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出现了宏观的结构或类型。
也可对应文章中所说的对于心理系统的这个自组织系统来说,心理目标其实是序参量,也就是支配原理中的慢变量。具体来说:个体的心理系统中存在着一种指向未来的动力性变量,即心理目标,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认知和意向活动。个体目标在心理系统这个自组织系统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由上述推导,初步假设一下心理目标的特点:
自然性存在。
心理目标与生俱来,只是你不知道。无论你是否目标明确,心理目标都会影响心理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也会影响到做事情的动机、情绪和认知过程。因为自组织系统是通过涨落过程来趋近于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所以,涨落是必然经历的,你刚刚开始做目标的时候,也必然会出现偏离系统平均状态的现象。可是,越是这样,你越要强化目标的训练,将内心那些隐形的目标显性化出来。
必然性发展。
系统发展的目的是获得结构,获得结构是外界和系统随机互动的结果。我的假设是:系统发展的必然是获得结构,系统发展的过程是获得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与外界的互动方式(强加或随机)、互动的强弱,决定获得结构的速度快慢和质量好坏。由此推导:一个人的成长必然会得到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外界的互动方式(强加或随机)、互动的强弱,决定获得成长速度快慢和质量好坏。
关联性协同。
一个人的成长,其实也是自组织的过程,成长应该得到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你必须让自己处于开放的状态,用更多信息的输入来对冲熵增,让整个成长的内部系统(子系统)融合为一体为自己产生结构(这个结构是所有子系统对协同运动的贡献总和,是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程度的集中体现。),而不是只发展某一个部分。
有序性演进。
强化训练才能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目标具有动力性、价值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它本身向着不断确定、不断演变和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也是每个个体自我心理系统达到有序的过程。
选择性建构。
心理目标是个体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有选择地建构起来的指向未来的一种心理动力状态,它是动机的心理基础,体现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意义追寻!【如人之初,性本善,成长的过程中还要你选择性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