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最近有位朋友打来电话,情绪非常激动,向我陈述了这样一件事: 正月初二,大家人都在家,初一的女儿睡到了九点,吃完早餐,老年人在客厅看电视,朋友就招呼女儿到房间做作业,一个小时后去抽查,发现女儿正在手机上看抖音,摆出来的作业是一个字没动。她气不打一处来,冲上去就想把手机给没收了,结果手机刚拿到手,女儿冲上来又把手机给抢过去了,然后还横眉怒眼的骂自己是神经病,于是两母女大吵了一架,女儿拿着手机冲出了家门。
我让朋友先做了几组深呼吸,情绪慢慢缓和了下来。然后我们以此情况为案例,探讨了如何面对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情绪问题。
第一,重新认识情绪:情绪可能是关系或需求的反应指标。
为什么叫重新认识了?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很多人的第一认识是烦躁、焦虑、叛逆、不听话。家长本能的反应是你凶我比你更凶,必须控制住,然后难免一场争吵就会发生,最后可能升级为大打出手,造成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家长应该重新认识孩子的负面情绪。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感元素,是人的本能,当这些情绪向外表达的时候,也许是人的大脑应激反应的结果,应激源可能包括关系的破坏或需求的不满足。
认识到负面情绪可能是反应的一种表达这个客观事实后,我们再来看以上这个案例:正月初二,老年人在看电视,孩子书房做作业看抖音,对孩子来说,这可能是当下的需求,过年想玩一玩。再看另一个画面,一位母亲轻手轻脚走进,然后再不问青红皂白冲入房间抢夺手机。相当于是直接否定孩子的需求,当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必然激起反抗,也就是说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家长不合适的处理方式引起的,引起负面情绪后,家长仍然没看到情绪背后的原因,而一味的以暴制暴,导致结果越来越严重。如果在负面情绪产生后,家长能退出房间(在情绪难以控制的时候离开现场),稍作平静后,再和孩子协商需求可能会达成共识。
第二,重新建构认知:感受孩子的觉知系统,对情绪接纳和重新建构。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孩子莫名其妙的情绪失控,比如孩子晚上放学回家,家长的一句关心问候“作业做完了吗?”有可能会激起孩子的情绪失控,孩子可能会大吼,“一天到晚就只关心学习,我是学习的机器吗?”如果家长这时候想,“我不能说学习吗?什么毛病,脾气大的很,敢和我对嘴了,太不听话了”,家长和孩子理论一番冲突,可能就会发生。
让我们重新建构认知,感受孩子的觉知系统:孩子可能在学校遇到了什么事,这个事可能让她很苦恼,很无助,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向家长求助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能及时和孩子沟通,找到孩子的卡点,可能就会帮助到孩子,即便是不能帮助到,如果能觉知到孩子的情绪,能接纳,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空间和时间场,也许孩子也能自我修复。
第三,转化情绪:情绪同样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
用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情绪守恒:在人这个系统中,情绪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种情绪转化为另一种情绪,或者从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情绪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人是一种情绪性动物,情绪决定人的状态,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状态,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就常常会感觉混乱、恐慌、焦虑、孤独、无助,无希望、无力量感。对外表现为懒散、无目标、无动力、做事拖拉、无自信,甚至失去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长期的负面情绪对人的影响极大,如果是强制压制住的负面情绪极容易进入潜意识系统,严重性更大。
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了?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是无法看到自己的价值、能力、未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看到,看到孩子正向的资源,通过赞美、期待等方式引导孩子自身看到,看到对未来的期待、看到可能性、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处理情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容易着眼于寻找原因,比如有孩子说不想上学了,家长往往想到的是有人欺负她或者是不喜欢学校。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原因需要探讨,但原因常常是客观存在的,很难改变,容易改变的是孩子的觉知系统,问题往往是当事人对自我与环境的期待与解释所导致的。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能常常保持一种正向情绪。
2022年2月10日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