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月23日我写了一篇文,叫做《从彭宇案到劝烟案,是谁在诱导我们不要做一个好人》。
我是在23日晚上八点才确定要蹭一蹭劝烟案这个热点,可是这个热点并不好写,因为并没有什么好评判的。杨某劝阻老人不要在电梯里抽烟,这是件好事;法院宣判杨某无责,这也是件好事。
最后我决定从情绪入手,想要呼吁大家保持情绪冷静。写作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彭宇案,主题突兀地转到了是否要做一个好人身上。结果这篇文一个观点也没表述清楚,反而写出了一篇四不像。
2
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直到第二天我前所未有地收到了多条评论,全部在骂我“不知所云”“伪鸡汤”“文笔差”“没重点”。坦白地说,我刚看到这些消息的时候除了不解还很委屈,感觉我并没有做错什么,文章的观点也是中正平和的,却莫名遭受了一边倒的批评。
我生气了十分钟,写回复做了一番辩解。后来又收到一位网友的长篇评论,我才意识到,真的是我写得太混乱了。
3
生气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它可以一定程度上舒缓压力。很多人会觉得骂人很爽,因为在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后,靠生气、打骂把情绪转移到“施害者”的身上,自己多少会感受到一些平衡。
但是生气对解决问题毫无作用。
每个人可能都和自己的父母或者恋人吵过架,回想一下,在吵架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变得非常生气,生气到没办法正常思考,没办法表达出自己的诉求,甚至可能因为情绪失控说出伤人的话,让一件小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只有一方能够冷静下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我也曾吃过情绪失控的亏。我曾因为物业收费不合理去找物业吵架,从一开始就激怒了物业主管。虽然后来在不断地申诉中物业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但因为我一开始就没给主管面子,导致对方对我的印象非常差,所以只是减免了很少的一部分费用;而我也在不断地争执中精疲力尽,缴械投降。
如果一开始就能放平心态,换一种方式进行商讨,结局可能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4
再说劝烟案。
劝烟案我站法院,但不是因为杨某维护公共良俗。
虽说杨某和老人争执导致老人情绪激动,最终猝死,但是情绪激动和猝死并无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是老人在明知自己有心脏病的情况下,在正常的争执中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杨某在没有意识到严重后果的前提下,吵了一架,把自己吵进了一场官司。如果杨某在劝阻的过程中采用了比较温和委婉的方式,能够格外地重视老人的感受,事情也不会闹到现在这样的局面。
(这句话不代表杨某需要对老人的去世负责,因为事发之前谁也想不到吵架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不过现在既然知道了,即使陌生人做错了事,也请尽量温和地劝阻他吧。)
5
有些人认为,在自己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如果不声色俱厉、义正言辞地指责施害者,在气势和道理上压倒对方,施害者就不会停止作恶,也不会受到惩罚。
情绪确实是对语言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在关心你熟悉你的人面前,情绪能够让对方明白你对待事情的严肃程度。对方会更体谅你的心情,并会对你的诉求做出相应的反馈。
但是陌生人没必要体谅你。如果你直接把你的负面情绪压在他的身上,在没有认识到错误、甚至可能已经认识到错误的情况下,对方都只会认为你在挑战他的尊严。敏感一些的人这时候已经没办法再听你讲什么道理,只想着要说服你来维护自己,最终就演变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对骂。
还有些人认为,只要你劝阻对方、指责对方,就一定会演变成一场争执。其实如果能够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让对方在平静的心情下理解并接受,才有可能达成共识。如果你发现对方已经生气了,一定要提醒自己吵赢对方并不是你的目的,因为这时他已经不可能能够听从劝阻。实在气不过,还有一个词儿叫“腹诽”,至少可以阻止事态继续恶化。
6
我今天第一次被多人辱骂,但我并不想跟他们吵架。
我甚至很高兴,因为我认清了我的写作水平,开始尝试寻求解决方案,并通过写提纲让自己的条理能够更清晰,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辱骂我的人并没想着激励我写下去,他们说“就这文笔还做什么自媒体,摆早餐摊去吧”“建议重读小学”。我没去摆早餐摊,也没有重读小学,没有遂了他们的心意,姑且算是对他们辱骂我的一种报复吧。
同样的话再次送给你,希望你情绪冷静,态度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