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塞斯费尔德:不认为任何一种认识都有价值,他强调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认识必须是“适应性”的,必须是有助于人类“生存力”的。
皮亚杰:在个体的认识形成活动中,通过同他者交换见解,存在着持有不同于自己见解者,可以从另类观点来思考问题,这样使得自己认识得以相对化,同他者的交互作用,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引发认知冲突。
社会建构主义收到两种理论支撑:
格根:我沟通,故我在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ZPD理论:社会环境对儿童的指导作用和儿童内化经验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不同于个人建构主义之处就在于,它重视对话的交互作用过程,认为人的认识跟社会文化变量交互作用。
“正统性周边参与论”就是把学习视为文化实践的理论。不应当把学习视为个人头脑中知识积累的过程,而应当作为参与共同体的形态来把握。
课堂教学:以对话为媒介的交互作用的文化实践活动
社会建构主义主张教学从学生所处的真实生活环境中追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不足或与其已有的认知相矛盾之处,以激发学习动机
变革规范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从个体式学习”走向“合作式学习”
“教学对话”:存在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习得一定目标与内容,特点是目标指向性和内容关联性。
尊重并理解每一个学生,同时理解每一门学科
必须给予学生深入学习自选课题的时间
为使学生建构他们自身关于课题的解读,必须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学习
教师不仅要把学习过程模式化而且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经验,教师自身必须是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