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哲学笔记

2021.7.12——2021.7.26

心理学三大巨头:

1、弗洛伊德——原因论、“拥有的心理学“

2、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不是过去“原因“,而是现在“目的“)——目的论、“使用的心理学“(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中反常识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是反常识的理论。

3、荣格


情绪(C)+行为(C)=人格

思考/认知(B)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看了就觉得是自己的错

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一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愤怒是捏造出来的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挺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尽管如此,你还是大声呵斥了他。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弗洛伊德说错了

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佛洛依德式的原因论。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你想“变成别人”吗?

就是因为你只一味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

希腊语:

善——有好处

恶——无好处

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您还说应该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佛洛依德的原因论;不可以从过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这些都是您的主张吧?

——哲人:是的

并且您还说目的论的一大前提就是“人可以改变”,而人们市场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

——哲人:的确如此

我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我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也就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正因为这样,我才会不幸。我以上的理解没有错吧?

——哲人:没错。

【改变生活方式】

——哲人:你现在首先应该做的是“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去比赛这一方式来保留一种“如果做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现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环境具备我也能写、自己又这种能力”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者10年,他又会开始使用“已经不再年轻”或者“也已经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

——哲人: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逃避(说是其他影响自己,其实是自己先入为主导致的、找借口)

——哲人:就像有脸红恐惧症的她害怕被男性拒绝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也就是说,你的“目的论”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而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还可以以此为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就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不想成功?这是什么道理啊?

——哲人: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客观上的“劣等性”

主观上的“自卑感”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自卑情节只是一种借口

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感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自卑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

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自卑情节),言外之意,“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自负)——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我也能行


阿德勒“外部因果律”——讲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我”原本并不优秀或者并不特别。而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这也就是“虚假优越感”。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夸耀不幸——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阿德勒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负伤之人所说的“你无法体会我的心情”之类的话中也包含着一定的事实。谁都无法完全理解痛苦的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做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把自己“平凡化”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超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

先生,您是说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承认来对待吗?

——哲人:不,既不当作承认来对待也不当做孩子来对待,而是“当作人”来对待。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用竞争来考虑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那个竞争对手对你来说是可以称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许会有利于自我研究。但在多数情况下,竞争对手并不能成为伙伴。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哲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那么,对此时的你来说,他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是竞争对手吗、

——哲人:不,不是单纯的竞争对手。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也就是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不幸福=拿自己跟别人比,活在竞争中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

人际关系中的“权利斗争”与复仇

公愤:对社会

私愤:个人的愤怒——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利之争”

假设和朋友正在谈论时下的政治形势,争论越来越激烈,彼此各不相让,对方很快上升到了人格攻击,骂你说:“所以说你是个大傻瓜,正因为有你这种人存在我们国家才不能发展。”

——哲人: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纯粹想要讨论政治吗?不是。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利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利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有些会误入歧途、逃学,甚至会出现割腕等自残行为。如果按照佛洛依德的原因论,肯定会从简单的因果角度归结为:“因为父母用这样的方法教育,所以孩子才变成这样。”就像因为不给职务浇水,所以它们才会干枯一样。

但是,阿德勒式的目的论不会忽视孩子隐藏的目的——“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

孩子正式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1、“我有能力”的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

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您是说他们并非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劳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的?

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暂且不论,但核心问题是人际关系。例如,为了求职而发出简历,面试了却没有被任何公司录取,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思来想去便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或者,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眼前一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上班。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收到他人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不必担心,他是不需要朋友的人”

朋友、知己

我们在这里的对话不是咨询辅导,我们也不是工作关系。对我来说,你就是一位无可替代的朋友。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恋爱关系、家人关系(亲子关系)

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

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假如恋爱是用红色丝线系起来的关系的话,亲子关系就是用坚固的锁链联结起来的关系。

现阶段能说的就是不能够逃避。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下才能成为“个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把座位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

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阿德勒说:“在这里必须要克服‘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假设你讨厌A这个人,说是因为A身上有让人无法容忍的缺点。

但是,那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目的:为了逃避与A之间的人际关系。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正因如此,世界才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人们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看成“敌人”。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前面提到患脸红恐惧症的女生也是一样——对自己撒谎,也对周围的人撒谎。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环境决定的,那还有肯能转嫁责任。但是,我们是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责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确了。——自己。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陀思妥耶夫斯基

阿德勒心理学一个大前提: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

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地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这是谁的课题”——不干涉他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不被他人干涉。

如何辨别?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注意。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

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是否改变生活方式,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

能够改变自己的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察觉到父母变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今后该如何做这一课题了。他可能会寻求援助,也可能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要想获得这个上司的认可,你最先应该想到的或许就是“工作”吧?但工作并不是用来讨公司同事欢心的事情。

上司讨厌你。而且,毫无理由地讨厌你。如果是这样,你就没有必要主动去迎合他。

“人生的谎言”,因为被上司疏远所以无法工作,我工作干不好全是因为那个上司。说这种话的人其实是搬上司来做“干不好工作”的借口。

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制造出一个讨厌上司。或者认为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无能的上司。这就成了目的论式的想法。

既没有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他在远程波斯领地吕底亚的时候,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捆在神殿支柱上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

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非常牢固,于是便立即去除短剑将其一刀两断。

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那就无法与对方证明对话。

但距离也不可以太远。父母如果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孩子甚至不愿与父母商量,父母也不能提供适当的援助。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湿度距离非常重要。

羁绊的恶病质其实是回报思想?

——哲人:是的。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分离课题并不是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达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达人就不会说这些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想被别人讨厌——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

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畏惧被人讨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不想被人讨厌——我的课题

是否讨厌我——别人的课题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不修复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更合适,因为如果自己的人生不顺利就可以归咎于父亲。这其中有对我来说的“善”,也许还有对封建的父亲的“报复”。

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思维】

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理性和感性

意识与无意识

心灵和身体


脸红恐惧症——阿德勒心理学不把身体症状与心灵(精神)分离开来考虑,而是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好比由于内心的紧张手脚会发抖、脸颊会变红或者由于恐惧而脸色苍白等。

当对他人大发雷霆时,那是“作为整体的我”选择了勃然大怒,绝对不是感情这一独立存在——可以说与我的意志无关——发出了怒吼。如果把“我”和“感情”分离开来认为“感情让我那么做或者受感情驱使”,那就容易陷入人生谎言。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人际关系出发点:课题分离

终点:共同体感觉(包括过去到未来、宇宙整体的“一切“)——难以实现的理想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奖,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

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社会的最小单位:我和你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自我为中心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的人:

1.暴君类型。残暴蛮横、不顾别人的感受、只考虑自己,认为整个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依仗权利或暴力,像君主一样横行霸道。

2.破坏集体和谐地人(自我为中心)。不参加集体活动而喜欢单独行动,即使迟到或爽约也毫不反省。自私任性。

3.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人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迎合他人——目的: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自我为中心)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不是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只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王子和公主,超越了“人生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这种期待并不会每次都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时间能验证一切:真感情永远长流,虚伪心现出原形!

地图和地球仪

地图,以某个地方为中心

地球仪,以各个不同的地方为中心(看你怎么看)

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我们都在寻求“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根本没必要由自己采取行动。

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无论怎样,我们的一切都属于地球这个共同体,属于宇宙这个共同体。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国家、社会)而且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

假设有一个人既没有结婚,也还没有工作、没有朋友,且不与任何人交往,仅靠父母的遗产生活。他逃避“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等一切人生课题。可以说这样的人也属于某种共同体吗?

——哲人:当然。(因为要吃穿与店铺工作人员交流)

还有更多别的共同体,特别是“还有更大的共同体”。(比如:学校VS社会)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与眼前的老师唱反调应该相当困难吧

——哲人:不,这也可以拿“我和你”的关系来进行说明,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分离课题如何带来良好的关系?(共同体)

——横向关系(阿德勒都采取“不可以表扬“的立场,同时反对体罚、不认可批评)——我感觉就是那个度,适中


“不错嘛,你做得很好”包含俯视般语感让人不愉快。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比如,母亲赞美帮忙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但丈夫做了同样的事情则一般不会这样表扬。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让我想起袁老师,她那样评论我,好像就是纵向!

“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表扬和惩罚都是错误

希望被别人表扬(纵向)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纵向),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平等)。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有些男人会骂家庭主妇“又不挣钱!”或者“是谁养着你呀?”之类的话,也听到过有人说“钱你随便花,还有什么不满的呀?”之类的话,这都是多么无情的话呀!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

他们恐怕是非常害怕女性变得聪明、比自己挣钱多或者是跟自己顶嘴之类的事情。他们把人际关系都看成是“纵向关系”,害怕被女性瞧不起,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感。

有鼓励才有勇气

课题分离之“干涉”——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操纵)

不是干涉的“援助”

援助的大前提:课题分离+横向关系

具体: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课题分离),不居高临下命令(横向),努力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流程:课题分离(对别人寄予关心)——横向关系(虽不同但平等)——鼓励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

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你不就一直因为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感到厌烦吗?”


有价值就有勇气

横向关系的鼓励:谢谢、帮了大忙、我很高兴

评价他人:纵向关系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怎样才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

——阿德勒心理学答案: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时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共同体感觉“或“鼓励“的话题也与此紧密相关)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行为”标准看待他人——一次元

应该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


父母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运动样样满分,然后上好大学、进大公司。如果跟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孩子形象相比,就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种种不满。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点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

不要这样,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即使对既不去上学也不去工作、整天只知道闷在家里的孩子也要说“谢谢”吗?

——哲人:当然。例如,假设闲居在家的孩子吃完饭后帮忙洗碗。如果说“这种事就算了,快去上学吧”,那就是按照理想的孩子的形象做减法运算的父母的话。如果这样做,那就会更加挫伤孩子的勇气。

但,如果能够真诚地说声“谢谢”的话,孩子也许就可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迈出新的一步。

共同体感觉问题: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来看: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

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中只能选择一种。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即使不按照上司或部下的关系去理解,也会产生诸如“A君比我强,B君不如我”“要听从A君的意见,但不听B君的”“与C君的约定可以作废”。(对比就这样来的)

并不是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每一个人,不是这样的,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察言观色地隶属于纵向关系,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按照上司的指示做,结果以失败告终,都是上司的责任——错!)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为了避免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地从属于纵向关系。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我”——“我和你”——大的共同体

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

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共同体感觉(解决社交恐惧):对自己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1.自我接纳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没必要特别积极地肯定自己,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感情节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自我接纳,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例:

自我肯定——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

自我接纳——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个更接地气点)


课题分离:

能够改变的(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关注】——拿出改变的勇气

不能改变的(被给予了什么)【不去关注】——接受现实的我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而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


信用和信赖有何区别?

相信包括:信用和信赖

信用:“如果你还的话我就借给你”或者“只借给你你能够偿还的份额。【银行贷款】

信赖:无条件地相信


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很简单。你现在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部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低压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即使理解课题分离的原理和原则比较容易,实践起来非常困难。这一点我也承认。

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克服对背叛的恐惧感的勇气从哪里来呢?

——哲人: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请你这样想。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怀疑;并且,我们的目标是把别人当做朋友。如此依赖,是该选择信任合适怀疑,答案就非常明显了。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获得归属感,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

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需要自我接纳、他者信赖

视他人为敌的人既做不到自我接纳,也无法充分做到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


贡献他人是为了自己,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年轻人也有胜过长者之处

“我对家人有用”

——哲人:这里为什么会有奉献精神呢?这是因为能够把家人视为“伙伴”。若非如此,肯定会产生“为什么 只有我干?”或者“为什么大家都不帮我?”

“伪善”,就是没能理解共同体感觉。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所作出的贡献也许是伪善的。但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贡献也就不会是伪善了。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


行为目标:

1.自立

2.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

1.“我有能力“得意识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自我接纳:自立、我有能力

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人生目标:

共同体感觉


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畏惧惹人讨厌地自由前行就可以。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神经质的人:常常使用“大家”、“总是“或“一切“之类的语言。“大家都讨厌自己““总是只有自己受损失“或“一切都不对“。【注意】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只凭借事物的一部分就来判断整体的生活方式。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是两者都不是。”

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工作狂:只不过是以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缺乏人生和谐。

认为自己工作了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


任何人都有自己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例如,上了年纪退休之后不得不靠退休金或孩子们的赡养生活;或者虽然年轻但因为受伤或生病而无法劳动。这种时候,只能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收到非常严重的打击。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幸福即贡献感:我对他人有用

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是否真正作出了贡献,从原理上根本无从了解。也就是说,进行他者贡献时候的我们即使作出了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获得贡献感的常见手段就是寻求他人认可。

你忘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

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两条路

阿德勒心理学“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希望特别差劲“的孩子,即陷入问题行为的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获得他人关注。——逃学、割腕及闭门不出。

孩子陷入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或周围的达人们会加以训斥。被训斥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但是,即使是被训斥这样一种形式,孩子也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无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就是想成为特别的存在无论怎么被训斥孩子都不停止问题行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复仇”和“廉价的优越性追求“很容易联系起来,这就是在让对方烦恼的同时还想成为“特别的存在“。


甘于平凡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非常重视的“敢于平凡的勇气”

——哲人: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地转为“特别差劲”。

要不就是最优,要不就是最差,就是不甘普通。做一个普通人就好。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哲人: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您是说没必要进行人生规划或者职业规划?

——哲人: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我感觉他的意思就是做好现在、过好现在即可。过去做的职业规划拿来根本没用。

舞动人生

——哲人:他们以山顶为目标默默前行?果真如此吗?也许是这些人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活在“此时此刻”吧。也就是说,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时常活在“此时此刻”。

例如,梦想着成为小提琴手的人也许总是只看见眼前的乐曲,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一首曲子、这一个小节、这一个音上面。

不是看着大小目标而行动的,而是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潜在性的人生: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

现实性的人生:像跳舞一样的人生

潜在性和现实性?

——哲人:我们可以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明。一般性的运动——我们把这叫作移动——有起点和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够搭乘特快列车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车。

也就是说,如果有了想要成为律师这个目的地,那就最好是尽早尽快地到达。

——哲人:是的。并且,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这就是潜在人性的人生。

也就是半道?

——哲人:是这样。另一方面,现实性运动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的运动。用别的话说也可以理解为“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强烈的聚光灯?

——哲人:是的。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解开一个算式或者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也就是要不停地跳舞。如此一来,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存在。

——哲人: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样。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机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哲人: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哲人: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时此刻”。——我的感受:你这样,焦虑(为未来)和抑郁(为过去)就是个屁事!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阿德勒回答: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如果面对这种不合理的悲剧而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那就等于是在肯定已经发生的悲剧。无论发生何种状况,我们都必须采取一些行动,必须对抗康德所说的倾向性。

——哲人:假如遭受到了重大天灾,按照原因论的角度去回顾过去记忆追问“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才更要向前看,更应该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引导之星——他者贡献

想选择不惧怕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不看过去,不看未来,只需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关键点:

愤怒——自己想控制对方

权利斗争——被对方言语激怒的时候,想想对方的目的,正中下怀

脸红恐惧症——自我为中心

人际关系:不要太近、不要太远

课题分离——别人是别人的,我是我的

把别人看“敌人”还是看“伙伴”

共同体

横向关系、纵向关系

活在当下

合作——你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也与你无关

(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