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谷歌让我们变笨了吗?我们的隐私已经成为Facebook的商品了吗?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Twitter是不是罪魁祸首?尽管这些都是好问题,我并不想将思索局限于此。一直以来,我都在追问自己和他人:如何智慧地、以人为本地使用社会化媒体?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在社会化媒体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 感想:作者通过提出多个问题,反问了读者们,也引起了读者们有关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时,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作者在这本书中的经验总结。
21世纪的头十年,电子芯片和网络数倍地延展了人的思想,数十亿的人因此变得更加强大。这十年里,人们开始在口袋里揣上多媒体工具,国际信息网络开始遍及全球。
- 感想: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们创建和消费数字化媒体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工具。有些人容易受到误导,走向滥用数字化媒体的道路。科技的发展延展了人的思想的同时,也会有负面的影响,一些人是能够运用科技的产物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也有一些人,会运用科技的产物去破坏这一世界的美好。
我们并不是自然地能够专注地使用数字化媒体的。
不论你身处何种情况,你都得想想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而不能漫无目的地去做,这就是“专注”最基本的含义。
- 感想:作者通过阐述专注的基本含义,让读者更有目的性的去揣测自己是否专注的使用数字化媒体。也通过举例生活中的各种小事,使读者在贴切生活的情境下思考问题的所在。
在21世纪,不论你持什么观点,学会有效地使用网络工具并避免信息过载都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而今,一个人要想在教育、商业或者社交生活领域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在可供选择的媒体之间合理分配注意力。
比之缺乏数字素养的人们,那些懂得数字化参与、在线协作和信息可靠性测试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联网意识的人将更有力地掌控自己的命运。
除了促进个人成功之外,我认为数字素养对全社会也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能将个人的能量智慧地结合起来,这些能量不仅能够为那些掌握了数字素养的人带来个人进步,更足以造就一个思想深邃的社会。
- 感想:从以上的句子可以得出结论:有效使用网络工具并避免信息过载,学会合理分配注意力,懂得数字化参与,在线协作,信息可靠性测试的基本方法,并具有联网意识,这些要素可以促进个人的成功。且若社会中的人群,大部分都掌握了网络素养,不仅能够带来个人进步,还能促进一个思想深邃的社会产生。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们使用某种沟通媒介的时候,是技术或者权威完全决定了谁当家做主、谁受制于人。我对此并不赞同。但我承认,那种控制访问、配置资源和限制自由的权威将逐渐成形。
- 感想:作者乐观地认为,这种权威尚未出现,在现在以及后来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还可以去塑造互联网的参与机制,去捍卫我们依照自己意愿创建和使用数字媒体的自由。只要我们能够有意识的去参与,便可能有所改变。
在我看来,有五种关键素养具备改变世界的能量,它们是专注、参与、协作、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我管它叫“垃圾识别”)以及联网技巧。
- 感想:作者通过列举着五点,来概括本书中主要的内容,同时也强调了这五种关键素养的重要性。需要有专注力及参与到过程中,并且在过程中与他人有所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好事情,同时,在信息量巨多的现在,对信息批判性吸收的能力也大大地需要,因为太多的信息中,要有这一能力极快且准确地筛选出对自己有利有用的信息。资源和只是无处不在,但是该如何寻找有用资源及信息则取决于你。
第一章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够接入媒体,但只有少数人能合乎礼仪并有效率的使用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和社交网络。
- 感想:这是一句蛮简单的话,也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实或者可以说是生活现实,但在我看来这句话对这篇文章的目的性及接下来观点的叙述是极其重要的。
当电话震动或者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你应该对自己注意力的转移有所觉察。
- 感想:注意自己思维进行了切换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亦或是没有将这种现象当作一种存在,是极为不利的,这也是为什么前文提到的注意力如此简单涣散的原因。察觉到自己力的转移在我看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警醒、一种示意,示意自己应该将注意力继续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
关于媒体的多任务处理实际上是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迅速切换,而不是同时处理多项任务。
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执行控制力是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对社会化媒体使用的有效控制,执行控制力是最强大的武器。
在这个虚拟的寻找钥匙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将记住的信息从潜意识中调动到注意力可及的地方,即认知科学家所谓的工作记忆。
我更愿意把执行控制力比成一支自带指挥的交响乐。
- 感想:这部分我思考了有相当一定的时间,前文作者写到不愿意将执行控制力比作CEO的原因是不想将其定义在较为复杂的带有固定模式的个体上,因为这在一定逻辑上不能很好的诠释其功能的本质,转而将其形容为自带指挥的交响乐,我认为这并不难理解,上文在叙说寻找钥匙时的精神活动,有一个前提,就是找钥匙,在有这个目的之后,执行控制力开始调配工作,同样,指挥根据乐谱,分别指挥不同的演奏者。当然,将其比喻为自带指挥的交响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指挥家在指挥不同演奏者时,必须停止对上一个演奏者的指挥,这也是说明多任务处理为什么是切换,而不是同时。
不管你是从找钥匙转向保护孩子,还是从写报告转向查邮件,只要你转移了注意力,就总需要一小段时间,让思维重新定向,让精力重新集中,让大脑过滤掉无关信息,从而实现主要任务的过渡。认知科学家把这种短暂的注意力中断称为注意瞬脱。
科学家在灵长类动物体内发现了“镜像神经元”,表 明关注他人可能是少数具有神经基础的认知特性之一。
镜像神经元可能是内省、社会化行为以及学习的基础。
- 感想:关于这一章第一小部分我们可以得知从作者一开始提出的“这个年轻人是天生擅长在不同的信息 流间逡巡的吗,就像有的人天生跑得快一样?还是说,他在注意力方面 的天资跟别人没什么区别,只是习得了一些别人也能学会的技能?”这个问题,作者的偏向明显是后者。先是通过详述人注意力切换的内在运作方式(举了多个例子来证明如将执行控制力比作自带指挥的交响乐)确立人是不可能同时进行多任务处理,只能在多任务间切换。并且说明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提高控制意识的能力。
将注意力专注于特定对象是不对的,对象之间的联系才是关键。
持续的注意力需要内在的谋划
目标和意图驱动着执行控制力为达成目的而处理信息 环境中最重要的信息,同时屏蔽无关的内容。
选择性忽视。
- 感想:联系戴维森等例子还有"选择性忽视”的实验,都有意无意的凸显了一个注意力切换,也多次注明执行控制力的强大功能以及注意力意图的重要性。
我们对网上的刺激常常不假思索地回应,这种行为很不健康,而关注呼吸能够帮助我们调节这种行为。
人最初是沉溺于某种能够带来快感的行为或物质,然后会对这种行为或物质产生更多的渴求;如果这种沉溺形成了习惯,人就很难戒掉,并且对自身的成瘾行为丧失控制;成瘾者会越来越频繁地需要越来越多的致瘾物质或行为,最终会因此承担相应的后果。
造就亲子之间稳固情感联系的人际协调,同造就个体对自身知觉的内在调节是类似的。
应该把科技的使用看做反思自身价值观的机会。
信息随时触手可及,而我们总能很方便地进行社会交 往,这很有可能剥夺了人类向来依赖的一种东西:独处。
- 感想:这一部分讨论的内容是我们是注意力的俘虏还是主人,作者也从许多社会现象来阐释了我们逐渐失去对注意力控制的能力以及提出我们不能对媒体“上瘾”这么一种看法。
能发明技艺的是一个人,能权衡使用这种技艺有什么利弊的是另一个人。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我们正在经历文明的倒退:从知识的培育者变成电子信息丛林中的捕猎者和采集者。——卡尔
通信内容和方式的极大丰富固然有其危害,但社会也可以通过普及教育来应对。
媒体的运作模式影响了思想的本质。
所说的“天赋”在媒体上的体现,可以为人所发现和完善,而我们任重而道远。
媒体使得巴伦所谓的“流量控制”得以实现,这是 社会化媒体将人与社会隔绝的根源——特克尔
语言、思想和社会的变革,不论 好坏,最终都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巴伦
- 感想:在“互联网是否让我们变笨了的这章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作者的观点:意图及个人是控制注意力的重要环节。
呼吸是连接生命和意识的桥梁,它将身体和思维结合起来。思绪涣散的时候,用呼吸的办法可以使神智重新集中。
呼吸由深层次的脑干结构发起,同时也受到精神状态的影响。但呼吸也可以有意而为。
- 感想:最后关于第一章的总结,作者用诸多例子强调了注意力涣散的危害以及注意力运作的方式,强调了意图性以及其功能性,最主要的是其可提升性,最后再给我们介绍了训练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