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豆瓣高评分和绝佳口碑引诱着逃课去看了《我的少女时代》,不能说它不好,高冷偶像气质的男主角和灰姑娘之间并不复杂却可遇不可求的校园爱情,散发着青涩回甘,俗套却依然可以赚取无数少女和少妇的眼泪。
良好口碑和高上座率为电影带来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匆匆忙忙的时代里,似乎票房成为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我也并不否认这个电影带给我的感动,诚然,我也并没有要标新立异故作清高地践踏朴素的纯真年代所能带给我们感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这些感动显得那样弥足珍贵。
然而这样的电影终究和最近大热的《琅琊榜》一样,应该归于快餐文化的范围内。
我并非尼尔波兹曼那种绝对的悲观主义者,因为生活在这个光是生存就已经拼尽全力的年代和地界里,偶尔就着薯片看一看偶像剧,听着爱情买卖自嗨一段舞蹈发泄一下我怎么了嘛,对,这本无可厚非。
就肉体的生存来讲,要食五谷杂粮水果蔬菜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情,所以薯片也好炸鸡也罢,你无非就是拿来打打牙祭解解馋。当把视角转换到精神生存的层面来审视,我们的意识为什么就那么low呢?当《刺客聂隐娘》、《山河故人》类电影的影院排片量和报道版面还不及《小时代》系列的一个零头,当拍过《南京!南京》、《可可西里》的陆川去拍九层妖塔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不是已经因为摄入过多垃圾文化而营养不良了。
拜托,不要告诉我因为我国的电影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我们只能看这些,不要告诉我这种现象是制片人和导演为了眼前的苟且而选择了妥协,因为在这个物竞天择近乎野蛮的市场环境下,作为观众的我们就是市场,是我们身体力行为他们做出了指引。
我自认为我之所以如此痴迷于追寻真正的好电影,就是因为我的精神世界里缺乏深刻,我并非一个阅好电影无数的人,我也会偶尔去电影院看一看当时大热的电影,无论当时喜怒哀乐之盛,回过头抹完眼泪合上嘴,一切情节都幻化为那个电影名字,以及豆瓣上的标注:看过。
我也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会在电脑看影院里看不到的各类获奖影片,那些电影并不会让你在观影过程中放声大笑或嚎啕大哭,甚至对于情节你都未必全然理解,可是深深的思考和无尽的回味却常常出现在电影结束之后,那些情节那些台词会在你人生某些阶段悄然浮现,也许在你事业巅峰忘乎所以时给你以警醒,在你妻离子散深夜痛哭时给你以陪伴,甚至在你无所事事近乎荒废生命时,回想起来那部电影竟也可以重新汲取养分。
我们经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也许父辈人的高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当我们都一把年纪了(二十好几貌似也不小了),还整天为了某时代而疯狂尖叫,看看文言文台词的电影就像被凌迟般痛苦不堪的时候,我们只是在用垃圾食品折损自己的精神世界吗,恐怕母体的不健康势必影响下一代的发育吧。
以上,第一次也许也是最后一次这样装X地谈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