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街上卖粽子的人越来越多,知道又是一年端午节到了。想起去年端午节之前,去朋友家去学包粽子 ,真的是一看就会,一学就费,看似简单的包法,自己动起手来却很难,不是这里漏米,就是那里漏米,不是叶子烂了,就是绳子松了,最终还是放弃了。今年看着抖音上教包粽子的直播间不少,有三角棕、四角棕和无绳穿针棕的各种包发,对无绳穿针棕特别感兴趣,于是买针买粽叶,买糯米给主播学了起来。首先把米提前泡上几个小时,在网上搜怎样调棕味,我选了腊肉棕,粽叶放冰箱里冷冻一天,水开了在放锅里煮三分钟在捞出来放冷水浸泡一下就可以包了。拿两片粽叶对折成一个小漏斗,装上米压实把棕叶盖上,在沿着小三角绕一圈,第三片叶子把漏米的地方重新包一下,用针穿过棕子顶部,把芦苇叶尾部穿过针空拉出叶子,一个三角无绳的粽子就完成了,感觉这种方法最简单,把包好的棕子放在锅里煮上两个小时,在闷上一个小时。在揭开锅盖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终于吃上自己包的粽子感觉特别香。第二天拿着亲手包的粽子分别给家人们送去,让他们也尝尝粽子的味道。记得一年端午节,好友下班后开车一个多小时送来了她亲自包的粽子,让我感动不已,真是万水千山棕是情,粽子里面包着是满满的爱和浓浓的情。
记忆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我们是不吃粽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物质匮乏的农村,端午是没有人包粽子的。记得过端午母亲采回艾草和菖蒲挂在大门上说是辟邪用,凉干后用来煎水洗澡,小孩子不长疮,用雄黄酒在屋子四周撒一下,用一块腊肉蘸上雄黄酒悬挂在堂屋的墙壁上,有驱赶蛇的作用。空闲时妈妈也用布条做的小猴子和心型的香囊,让我们带在身上可以辟邪,有的家里要用大的布料做成大大的猴子,背在后面当玩具。早晨妈妈去自留地里割上一把新鲜的韭菜,给我们做韭菜鸡蛋炒饭,让我们端到坝子上,坐在蓑衣上吃,说是这一年都少生病,又香又白的炒饭很快就被我们几兄妹吃完了,那是记忆中最香的蛋炒饭。那时家家户户并没有包粽子的习惯,有的是炸泥鳅粑,有的蒸桐子粑,有的做甜浆粑,有的做糍粑,我想大概是老家很少见芦苇叶的缘故吧。八零年我们家搬到了父亲的厂里,过端午也同样没有人包粽子,只听说吃粽子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后来街上开始也有买棕子的,不象现在品种那么多,大多数粽子是用竹叶包的,真正的粽子要用芦苇叶包,有一股浓浓的叶子清香。我们端午节也有吃盐蛋和鸭子的习惯,县城也偶尔举行划龙舟抢鸭子比赛。我们去看过一次,沱江边上人山人海,河中龙舟赛热火朝天的举行着,每搜船上的队员们动作默契,相互配合,努力划着船浆,锣鼓声,呐喊声欢呼声响彻沱江上空。
今年的端午节是第一次包粽子,也是第一次在门上挂了艾叶和菖蒲,现在许多人都在感叹如今的节日似乎越来越淡了,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在慢慢的流失,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更是轻描淡写。生活要有仪式感,我们更需要重视传统节日的习俗,今年许多社区和小区在端午这天举行包粽子比赛,场面热闹有趣,不仅增加了邻里关系,更是传递着传统节日气氛。现在越发怀念小时候家里过节的欢乐,怀念春节时鞭炮声、怀念中秋时家人的团聚,怀念端阳带香囊挂艾草,怀念母亲做的韭菜鸡蛋炒饭 ,还有那带着清香叶的桐子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