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记录以来,这是宝宝上幼儿园的第四天。
第一晚:悠儿园
第一天晚上回家,老二云朵就在我面前晃一晃地说:“我不上悠儿园”。虽然多次教她,她好象一直说不清楚,一定要把幼儿园三个字,说成“悠儿园”。也许对于她而言,幼儿园好象是一个家长“忽悠”孩子的地方。这宝宝还挺 会搞笑。
都说0-3岁最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生的创伤,雨点和云朵的撕心裂肺地哭法,我也感觉很“创伤”。理智上,我告诉自己,分离性焦虑是有创伤性体验的,就是这哭是必经之路。情感上,的确不忍心听到幼儿园老师,婆婆说到她俩哭吐的经历。“呕吐很伤胃的!”奶奶心疼地天天念叨。
分离性焦虑,就象一团火一样,在我的胃里燃烧,煎熬。这种火烤的情绪也推动着我向其他人取经,他们的孩子用了多长时间熬过来:
一位妈妈说,大哭了两周以后,好一些;
幼儿园老师说,大哭两个月好些;
一个朋友说,他孩子哭了一年。
两周,两月和一年,都不是短暂的时间,而入园的分离性焦虑主要是处理跟妈妈分离的痛苦。没有人能告诉我,雨点和云朵会要多长时间。
第二天:哭了2个1小时
入园的第二天,宝宝爸和奶奶送两个在家把自己哭吐的宝宝去了。宝宝爸隔着玻璃录像,记录了姐姐雨点抱着妹妹云朵痛哭的场景。中午放学去接时,老师跟我说今天两次来时都哭了一个小时,比第一天好多了。
周末是不上幼儿园的日子,我们花了很多时间陪伴她。我们给她们讲关于幼儿园的绘本,带她们做游戏,她们很开心。
第三天:掉链子
本周一早晨下大雨,奶奶有些担心,问还上不上。我轻轻地说:“下刀都得上呀。”两个宝宝貌似都听懂了,开始抽泣。宝宝爸跳出来说,老大咳嗽,不舒服就留在家里。雨点竟然立即跟着说:“我不舒服,我留在家里,妹妹上幼儿园。”
我实际上并不赞成宝宝爸,我认为这就是在一开始就掉链子的方式,但又评估雨点好象“创伤性体验”更强,于是同意雨点在家休“病假”半天,待观察。云朵倒是高高兴兴地跟爸爸走了,由于奶奶要上老年大学,所以我就留在家里陪雨点。
妹妹走了以后,雨点一个人在家玩得没有意思,要求我给她放动画片,我拒绝了。我给了她绘本,让她自己阅读,而我整理她们换季的衣服。爸爸来电说,妹妹一去幼儿园,老师就请她搬小椅子,她挺开心的,并没有哭。
中午奶奶把妹妹接回来,云朵象个大英雄一样,很快乐归家,雨点很热烈地迎接妹妹,还给她玩具,她自然地道谢。两个宝宝在家,立即充满的欢声笑语。雨点上午算是体会了一下独生女的感觉,看来她还是喜欢妹妹的陪伴。
吃中午饭时,奶奶酸溜溜地说:“中午接送还是把人搞得挺忙的,你们也让我下午放学去接一下嘛。”
天啦,本来了减轻奶奶的负担,下午回家这趟决定是我们夫妻去接,除非老公出差,但奶奶实际上也想去接。看来分离性焦虑,不仅仅发生在孩子和母亲之间,宝宝爸和奶奶也中招了。
第四天:我成了反派
0-3岁的孩子,认识世界主要是通过身边的人的反应。是否需要天天去幼儿园,实际上就涉及到我们家庭的规则。从为了孩子顺利尽早适应的角度,天天去有利于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从孩子的情绪情感的角度,一刀切的做法可能会太残酷,让孩子可能会有“被遗弃”的感觉,影响日后的安全感。
我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宽松教养的家庭里,老公是生活在严苛教养的家庭里,我们对待自己的宝宝却有如此大的不同。我反而倾向于孩子最好天天去,老公生怕孩子不适会在幼儿园里加重。
入园第三天晚上,老公跟我说:“看起来我们家,我妈和我都有点溺爱孩子,你好象要理性一些。” 我没有立即回应他,因为我不确定,他是在夸我,还是想说别的。于是我淡淡地道:“我想做一个能够容忍宝宝哭泣的妈妈。”
他这么一说,倒让我想了很多。有一天,我的孩子会跟她们的心理咨询师如何描绘我们创建的这个家庭,带给她们了些什么东西,造就了她们什么样的人格和自我呢?
想来答应宝宝爸把雨点留家里,也许我心里也希望,宝宝能够感觉到,她是被看见,被听到的,并且生活在一个重视她的感受,灵活且不僵化的家庭里。她未来在自我的层面上,可以少很多困扰,多些安全感和高价值感。
想得挺美,我们真的能做好这些吗?
相关阅读:
(陈浣洁,一个双胞胎的妈妈,关注家庭和孩子的心理学人,在太阳岛心理家庭中心工作,家庭成长教练,家庭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