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133: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案例分析重在对具体教学技巧的学习。今天教学《桂花雨》一课,重在朗读指导。
朗读的总体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的要求,上等学生和中等学生,基本上无问题。后1/3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大。还有个别同学,不认识的字比较多,说明了基础特别差。其他同学随便掉字添字卡壳的现象比较多,说明不能够读准词语,词语积累掌握的数量较少。
流利的要求。很多中等同学也做不到。不要小看流利二字。能够把一句话读得很流利。背后的要求,是对这句话的内容,有深刻的整体把握,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表现在朗读的语音上,是十分的流利。认识不到位,就会出现结结巴巴来回颠倒的现象。
在朗读时,语音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归因到学生对字词语句子段落的理解和把握上。
朗读, 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问题,实质上,朗读中包含了语文的所有要素。没有第二种方式,更为简洁的传达出如此丰富的信息。
正确和流利,都需要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习惯,并且经过大量的训练,方能做得很好。
在课堂上,学生总是不由自主的开始念课文,忽视了词语的连接。总是不由自主地齐读课文,造成滥竽充数的局面。
在流利的朗读中已经牵涉到了句中关键词的思考。今天碰到两句话很有意思。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其中,“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句话学生在找关键词的时候,有的说成桂花香里,有的说成浸。但读起来都非常别扭。关键词实质上应该是“没有不”,从高到低,构成一种降调语势,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气势,把那种桂花香气的弥漫,在朗读的语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双重否定句的魅力。记住双重否定句的概念,理解它的意义,但不能朗读正确,学的语文永远是哑巴语文。英语有哑巴英语,母语教学,何尝没有哑巴母语呢?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最少有过半的学生,不能够主动积极的起来回答问题。起来以后,语速过快,声音过小,极不自然。语文课堂上有过半的学生,可以从上课陪坐到下课,不发一言。真可谓标准的哑巴母语啊!高度重视朗读训练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呀!
“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学生朗读时自然的语势强调的是“那才是”,但自己说强调的是香飘十里。事实上这句话与前文写自己家乡的桂花香飘十里,形成呼应。关键词就在“那才是”三个字上。山上种满了桂花树,“那才是”三个字强调好,读起来气势十足。到底哪种才是最好的?让学生尝试把几种读法进行比较。从声音听起来,有顺当和别扭的。进一步分析它的内容,就会发现,强调“那才是”才是最恰当的。
在读的流利这个要求中,关系到关键词的选择。已经具有丰富的内涵,目标指向于朗读,实质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一种真正的语感训练。
让学生找,一般的都能找正确,学生选择关键词出现失误的地方,往往是教学点所在。在这里开展几种读法的辨析,前后联系,达到了对课文及词语的深刻感悟。
朗读的第三个要求,有感情的朗读。
首先是对感情状态的判断。课文中,我高兴的摇树,母亲担心台风的来临。这两个情节,课文直接写出人物的感情状态,学生找起来毫不费力。其他的段落都需要思考,难度也不大。学生都能较为准确的找到某种感情状态。比如写杭州的桂花与故乡的桂花对比这一段,刚开始有学生说是赞美,后来有学生说是思念。总之,这一点没有难度。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第二步明了感情状态以后,要把这种感情,落实到每一句的关键词上。这实质上在流利的要求上已经训练过了,但这里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找句子的关键词还是就句论句。这里已经进一步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每一句如何为表达这种感情服务。在寻找感情落脚点的过程中,学生对一段话之中的前后联系了如指掌。很多联系,都是非常简单的,学生稍微思考,即可明白。个别地方比较隐晦,需要加以引导。这正是教学的着力点。
例如:“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在这段话中,“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这句话是如何表现担心的?母亲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她在看什么?刚开始有的学生说看台风,马上意识到不对,又有学生说看看桂花开没有,还是不对。经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学生方能理解,母亲是在观看桂花的长势,以便能够在台风到来之前及时收获。体悟到这一点,学生自然而然能够读出那种感情状态。感情朗读的技巧只有一个,对气息和节奏的控制。在对文章理解以后稍加点拨,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心里明白是一回事,读出来的效果又是一回事。再增加一个要求,放大感情,生动逼真的想象当时的情景,入情入境。听朗读的学生,才能准确的感受到读的学生想要表达的感情。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还要注意语势的连贯,不可过于突兀。
完成朗读以后来看课后题,第一题,让回答有哪些美好的回忆。这个问题在朗读中已经折腾过很多次了。回答的时候,训练把句子说完整说具体就行了。
第二题要求体验我高兴的摇树和家乡桂花盛开时的感情。这两点在有感情的朗读时,都已经充分的体验过了。这时如果让书面回答出来,学生只要把感情判断、落实到词句、总体感受连起来一说,做到句子完整具体就好了。
朗读的过程实质是思维训练理解课文的过程,读的好,一些问题的书面回答自然是轻而易举。能读好的背后是思维的充分。
总而言之,朗读的训练价值怎么说也不为过。认真分析,内部其实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也容易做到。
第一个要求正确朗读。重点在于把字词读正确。特别是对词语掌握的比较熟练,不随便掉字添字。不把一个词语读得支离破碎。做到字正腔圆,发音清晰。
第二个要求,流利朗读。重点要抓住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读出语势。对比鲜明,听者易懂。
第三个要求有感情的朗读。重点在于把握一段话的感情状态,能够落到词语上,一段话构成一种连贯的语势。要放大感情,想象逼真生动,入情入境。
这三个要求,分别从字词、句子、段落上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一步的实质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提出朗读要求的时候,必须提出理解的要求。课前备课要读通课文,区分难点和容易点。上课时容易的一晃而过,在难点上设问辨析,效率自然高些。要重视学生的字词和朗读的自学,自学要求必须兼顾理解要求。
在教学的具体思路上,经过几天的归纳复习,系统整理,学生对朗读的各级要求已经明确了。接下来的任务是在每一课中认真训练,抓住学生出现的难点,仔细教学,不断的提高水平。现在还有一半学生的朗读处于张不开嘴的状态,慢慢的训练,当1/3的优秀同学能够入境入情自由挥洒的时候。全班的大部分同学,都应该能达到一般水平了。
能力最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