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拓展训练中有个很出名的项目——高空抓杠。在百度词条中是这样解释的:高空抓杠项目在所有的拓展项目中是非常经典的一个,这是一项极具个人挑战性的项目,只有勇气、信心、毅力和智慧兼具的人才能顺利完成。
站在8米高的高台,然后跃出去抓住悬在头顶上方距离前方1.5左右的单杠。
这个项目介绍非常诱人:“空中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不久前,我受邀参加航空大学举办的航空开放日活动,在他们的训练基地有各种飞行学员训练展演,当看到高空抓杠项目,我毫不犹豫地申请上去体验。
看到别人在上面顺利握杆,看上去那么轻松自在,站在下面的我也觉得我自己可以。慢慢爬上八米高台后,我突然发现高台上的那个我已全然不是地面上的我。迎着风,迎着太阳,迎着众人的呐喊声,我的手脚却开始不听使唤,我按要求进行了转身和下蹲动作,却怎么也没有勇气纵身一跃。
下面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呐喊加油声,我听到我的名字在风中飘荡,我感受到大家对我的热切期盼和鼓励。但是手开始发麻,腿开始打颤,心里更多的想法开始涌现出来。
日常拓展训练一般在1.5米左右,但是因为是航空大学的训练场地,对未来的飞行员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这里的杆是1.8米,我估算了一下,差不多在平地立定跳远至少2米以上才能握住斜上方的单杠。这在平地对我来说就是有挑战的,除去在高空中肌肉紧张耗能,我预测自己肯定抓不到杠,当然我知道只要我勇敢地向前跳出去,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接下来,我要面对的是我最不喜欢的失重的感觉。
站在高台上,我权衡了没有握住杠,然后要感受一瞬间的失重下落的感觉,打退堂鼓的想法就不可遏制地冒出来,最终,我选择了放弃。当绳子慢慢地拽着我下降时,我仍然感受到那种不愉悦的失重体验。
下来后很多人为我惋惜,就差那么一步,怎么就不能突破自己呢?大家都为你加油,怎么不勇敢一些?你自己都是学心理学的,怎么不会给自己进行心理调试呢?下方保护非常安全,你怎么会害怕呢?
面对种种质疑,我很坦然地接受了。谢谢大家的鼓励,让我更加认识了自己。
不知从几何时起,我对失重感觉非常敏感,我不敢坐过山车,不敢玩激流勇进,甚至连滑梯都不敢去体验,就是那种失重的感觉会让我有种濒临死亡的幻觉。
虽然这次挑战失败了,但我不会因为这次失败而否认自己的勇气。我学会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这不是不勇敢,我原谅自己选择了退缩,原谅自己辜负了他人的期望。这就是我的突破。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经常去给别人做类似的心理拓展训练,我也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对方的不配合、不完美。一跳成功也并非真正突破一个人所有心理障碍。如果勇敢的跃出这一步,就超越自我,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那也未免太过简单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回来专门查阅了关于失重这个讨厌的家伙。
产生失重状态是一种感觉,因为我们的身体长期受到重力,心脏、感觉细胞等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态。所以玩耍的时候,失重状态最不适应的是大脑和心脏。我在失重状态下的感觉就是心跳会加速,肌肉紧绷,而且血压升高,伴随着一种突如其来的心慌无力感,这些都是因为前庭平衡被打乱。其实这就和晕车一样,有的人天生没有感觉,这是由前庭末梢感受器决定的,它会感受各种特定运动状态的刺激。每个人对这些刺激的强度和时间的耐受性有一个限度,如果刺激超过了这个限度就要出现晕动病症状。每个个体都有很大的差异,他受遗传因素、个体体质、精神状态以及客观环境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搜索得知,人在太空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失重状态下出现的第一位问题就是太空晕动症,晕车晕船晕机都是晕动病的一种。
当然这并不是不解之症,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做的次数多了,就渐渐适应了。
改变,从每一次的体验开始……不要着急去改变,要试着从体验的各个角度去理解自己,给自己拥抱和爱。认识自己是一条漫长的路。愿我们都成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