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构思文章一样来组织课堂语言
——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
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我在家观看了不少的网课,印象最深的便是七年级下册的《紫藤萝瀑布》那一课。之所以说印象最深,是因为我听完后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这老师上课就像是在念课件。从“今天我们来学习《紫藤萝瀑布》”开始,然后便是不断地一边点课件一边说“我们来看……”“看下一个问题……”“再看下一个问题……”课件内容很满,教师讲的基本上都是课件上所显示的,除此之外多说的话似乎就只有“我们来看……”“看下一个问题……”这种,至于其他过渡性或解说性的话则基本不多啰嗦一句,这样的课堂语言实在是“毫不累赘”。可我完全听不出她为什么要选择这些问题来讲,为什么看完这个问题后就到下一个问题了……我听完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子上课,完全不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这课还真是谁都可以去上!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曾经直到现在仍很常听到的一句话,那就是:“语文课,只要识字的人都可以去上。”执教之前听到这类话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执教之后,我才觉得初中语文课其实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上。要想围绕教学目标连贯地呈现出教学内容,备课时,光在语言组织这一方面就得下一番功夫。(当然,语言功底深厚,可以信手拈来的除外。)课堂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呈现,但课堂语言不容小觑。倘若整个课堂语言,丝毫没有一点匠心所在,又如何来体现一名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呢?如何不让人觉得“只要识字就可以教语有语文素养的教师,不管他上课讲哪些内容,设计什么活动,他在课堂上的语言都应该至少清楚明了,能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一个没有语文素养的人,确实也能上语文课,但是他未必会有斟酌课堂语言的意识,那他的课堂语言就不一定清楚连贯。
当然,评价一节语文课上得好不好,有多方面的标准,但我认为语言表述的清楚连贯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毕竟,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管什么课型,前提都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既然我们教学生学习、运用的都是语言文字,我们自己上课时的遣词造句就应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要字斟句酌,难道我们自己在组织课堂语言时,就不应该以身作则吗?同样的,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要围绕中心选材,内容安排要有条理,语言衔接要自然等等,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又何尝不可将其当作作文一样来构思呢?!(当然,可能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法,这只是从语言组织的角度来说。)
就拿前面提到的《紫藤萝瀑布》这一课来说,难道不可以先确定教学目标(文章的中心),再来围绕目标取舍问题(选材)(这样我们的教学重点就不会被淹没在过多的旁枝末节中了),并且有序地安排问题的先后(内容安排有条理)?大纲列好后再来逐句设计导入语,过渡语,作结语等将整节课的内容串起来,使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就像构思文章一样?其间的衔接语,在精不在多,能够承上启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比如在导入之后,可以说“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目标来学习课文。”再后面,我们可以说“通过朗读课文和品析词句,我们感受到了紫藤萝花的美。那作者她是否读懂了紫藤萝花的美呢?她看花前后的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作者的情感。”……此外,在导入的时候,如果我们联系前面所学,以“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短文,它们就是?(《陋室铭》和《爱莲说》),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又是托什么物来言什么志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走进这篇课文。”导入,到后面,我们就可以说“在开篇的时候,我们提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到底是什么呢?”这样便首尾呼应了。我举这等例子,在资深教师面前实在是有点班门弄斧,但我也只是想说明我们的课堂语言是可以比单纯的“看下一个问题”之类的更清楚连贯的。
比起课件内容的呈现,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更为重要。同样的课件内容,不同的教师去上,语言的表达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就像刚才提到的《紫藤萝瀑布》,观看视频时,我是边听边做了记录的。听完后我并不觉得教师有用心备了课,但事后我再去看完整的听课记录时,发现这篇文章该讲的重点教师也都讲到了,并且课件内容的呈现从大的版块来说也是有序的,可是我在听的时候丝毫听不出来呀!课件内容着实是满,该讲的、可不讲的都罗列其中,虽然教学重点俱全,但旁枝末节也多,且有重复累赘之嫌,加上教师自身的衔接语言太单一,让人完全听不出重点,理不清顺序,听不懂意图。内容确实是可多可少的,毕竟同课是可以异构的。但不管怎么构,构得好不好,就得看教师的语言组织了。语言清楚连贯了,讲多少内容都无可厚非。而教师用心去组织课堂语言,既是自身专业素养的一种体现,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吧?
总之,我认为我们的课堂语言是需要用心去组织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向学生示范语言表达的清楚连贯,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感知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不是那么随便的。至于我们的语文课,它承载着我们博大精深的语言,若是只要识字就能去上,那岂不是沦为最没有含金量的课了?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拥有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能够像构思文章一样来组织课堂语言,这并不是每个识字的人都能做到的,但这却应该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这就是我对我们的课堂语言及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所作的思考。
最后想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指责案例中的教师之意,只是刚好拿来谈平时也有见过的这一类情况。我自身也是个没什么教学成绩的新手教师,上的课也有让人诟病之处,但我还是想谈谈我的上述思考、拙见。我的观点可能让人不敢苟同,甚至贻笑大方,但,且容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听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