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娃立规矩,我跳出原有思考问题的逻辑了
很久没给大姐打电话,原因是不想再抱怨, 一些车轱辘话和车轱辘问题说太多没有意思。而且这段时间得益于大姐陪伴、指引,我自己也确实提升了不少。
晚上用十几分钟和大姐简单聊了聊娃,“立规矩”这件事很受启发。
每次我工作用电脑的时候,娃在一旁,会时不时找我,时不时打扰我,旁人也无所谓。之前,我会气旁人的不帮忙,尤其是说了帮帮带后,他们俩还会发生冲突,吱哇乱叫、各种呛声,在原本三十平的小房子里,吵得我还不如我自己带着干活。
就此,我反思的点在于,是不是我表达的需求不明确?我应该说,我需要一个冷静不被打扰的空间。是不是我没有做到课题分离?他们的互动或声音,与我无关,我要学会专心做自己的事。
现在,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法。原来这就是给娃“立下规矩”的机会,让她学会,在别人需要工作的时候,自己不去打扰别人。事情的关键是娃能学会自己解决,尊重他人,而不是我只考虑谁来带她,让她别在我身边吵吵。
晚上,我就把这个操练起来。提前告诉他,我需要半小时报表,不要打扰妈妈。她选择在一旁,小声听故事加翻书。
中间她几次和我说话,妈妈,你看这里,看这里。妈妈这有个大盒子,妈妈什么是--。每次我只抬头,看看不说话,最后一次,她自己说了一句“妈妈你一会儿告诉我这个吧”。她已经开始考虑到,妈妈现在不能被打扰了。我好惊喜,这种育儿惊喜,常让我觉得付出值得,娃可以更好,妈妈当然也能更好。
温柔而坚定。大姐提醒我,在立规矩的时候,要坚定地告诉需求,说一遍之后,孩子不管是哭还是闹,都坚定地、静静地看着她,看着她,不要用凶、打骂,不要让孩子感到恐惧而去做这个事。家长也不要有“一次就行”的妄念,一件事一件事的改进。
这对我来说是及时雨啊,点到我盲点。这个“立规矩”的方法还可以用到与娃互动的很多方面。于我行动的关键是,做到说完之后,静静地看着。
输出要付出行动
输出是学习关键。这个道理我认知上狠狠地知道了,轮到要做的时候还是偷懒。
要给自己点赞的是,近一个月来,我认知上有提升:阅读最重要,阅读优先于刷手机、刷微信、刷公众号等无效社交,15分钟碎片化时间就能阅读,不必等到有三十分钟一个小时才要去阅读;我行为上有落实:出门地铁会带着书,地铁上的时间用来阅读真的再好不过,亲测之后满满成就感幸福感,而且之前刷手机我还常常犯困,改为看书之后,竟然专注度满满(当然看书前提得有个座位哈)。
而且我刷手机的频次和时间,也在一步步降低。一方面能感知到自己在浪费时间,把自己无处安放的注意力拉回;另一方面,要么问问自己有什么必须要用手机处理的事情,去干这个;要么就是阅读。
自己要提升的是,轮到要输出的时候,在打退堂鼓。《过目不忘的读书法》已经读完,我要做的是“输出”,书评也好,感想也好,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话把这本书给我触动记录和梳理,内化为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所能提取的知识点。但我拖了两天,迟迟不动笔。
而且,看完书后,我花时间去找了作者提到的书单书、作者其他书,额,就是不想写书评。
也许是在畏难,比起自我碎碎念,或者摘录金句,输出一本书的感悟,是会更有难度;也许是完美主义作祟,想着要写出棒棒的、厉害的书评。
抛弃这些想法,写就对了!!!
正如该书作者桦泽紫苑说的,一本书真正读了,是可以用十到二十分钟时间,在喝酒时讲给朋友听。考虑到日本有居酒屋传统,我理解能在轻松氛围里,用十到二十分钟时间给朋友讲述一本书,就是把一本书真正读了。
给自己一个deadline,两天之内写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