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十六的月儿伴我启程。披着月光的清辉,一路漫步在某个小县城的街头。抬头看看天上渐渐隐入云层的月亮,再看看路边烘托中秋节日气氛的红灯笼,最终视线凝聚于路灯下的影子――一人一灯笼。这情形越看越像恐怖片的场景,尤其是在临近午夜的时候,所有看过的恐怖画面一起涌上脑海,惊悚地沉醉,无法自拔。当带着秋意的凉风拂过脸颊时,被鬼影魔怔的思维慢慢回归。却在此时,想起了最近为了放松而再看了一遍的《锦绣未央》。走入候车室,沉淀心情,开始写下对它的观后感。
这是一部讲述庶女重生之后漫漫复仇路的言情小说,吸引我的不是重生这种虚幻至极的故事情节,也不是男女主角之间坚定不移的所谓完美爱情;而是其中故事情节的设置、环环相扣的计谋,读起来竟仿似在看非专业类侦探小说。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在想起恐怖画面的时候想起一部言情小说呢?毕竟二者看似毫无联系。事实确是如此,脑海中回忆着很多书中描写的情节,可是在这个夜晚,书中关于各种审讯方式的描写却是最先闪入脑海的;确切地说,具体措施早已忘却,但浏览文字那一刻产生的或害怕或惊悚的感觉却永远留在了心里。女主重生后的复仇之心满溢心间,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对于有心害她的人绝不手软。碰到间谍类的人物,尝尝使用各种方式来予以逼供。其实她很少真正杀人,却总有办法让被审之人轻而易举地在刑讯下精神崩溃,从而被虐的片甲不留。
撇开它的感情小说类属性,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对人心和人性的把握。无论是向仇人发起的主动攻击之术还是面对仇人迫害的被动防御之策,女主会把每一步都设想到,而每一步都会预想每一位参与之人的反应;你可能会觉得既然是小说,肯定会把主角写的很厉害,可是基于对人心的把握,每一个步骤为什么会如女主预想的那样顺利地发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每一个参与人的反应都是由人物的潜在性格特点决定的,而人物的潜在性格特点又大多数情况下是由ta的成长环境决定的。就拿皇帝来说,没有强大的母族支持、经过层层残酷勾心斗角而登上帝位的皇帝,一般都有多疑的特点;反之,出生即为太子、顺利走上帝位的皇帝,一般会仁爱有余、却缺少杀伐果断之气。当然,这些只是一般分析,不可能百分之百成立。这种情况下,女主会在非关键性场合通过仔细的观察来收集资料,以对参与人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一般性推测加上刻意为之的测试验证,最终产出的对人心的把握,便八九不离十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久观察和分析的结果。这一点,我愿向这位虚构的姑娘学习。
今天便聊到此处。据说这部小说即将翻拍成电视剧,每次对于小说翻拍的电视剧或电影,总会持有几份怀疑之色,毕竟看到文字时脑海中想象的形象,一旦真正套入某个演员身上,总会丢失几分韵味,更何况演员的演技也参差不齐,但愿这一次不要让我太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