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过去十年,工作之余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其成果反应在院内外的系列讲座交流,以及近五年在公众号“方见未来”、“简书”与“知乎”上发表的三百余篇短文上。近日心血来潮,想将其梳理成十余篇系列主题随笔。本篇主题是关于生活态度与人生观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你是否能够在纷繁的不确定环境里拥有让自己舒心的愉悦感觉,拥有美好社会关系,在职业生涯获得如意的发展,与你的生活态度、人生观息息相关……
第一部分 日常生活的理性思考
一、家庭代际关系的理性思考
发表于2019年02月27日简书
在中国传统伦理纲常氛围里,代际关系有父严、母慈、子孝的典范表述。我们如何理性看待两代血缘关系,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呢?
㈠非对称性关系
有位同事曾对我说,她妈抱怨她,没有经常来看望。但自己确实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故也很烦恼。我对她说,千万不要误解自己,如果你女儿需要,你会排除万难去天天陪伴。这就是真实的人生,非对称性情感关系。
社会学交换理论有一个“隔代交换”的概念——父辈对你的付出,通过你对孩子的付出来偿还。
在非对称代际关系里,父母会情不自禁地对孩子成长有更多的关注与期待,甚至期望未来能够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而对于孩子天性而言,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是其成长过程的背景,伴侣、朋友、同学、同事,以及孩子自己养育的新一代才是积极交往的对象。这是每一代人周而复始的剧情。
㈡父母角色的理性思考
在深切的情感纽带下,理性看待自己与孩子成长的关系非常重要。
孩子终将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个体,这只是人类社会平淡无奇的剧情而已,苏芮那首经典歌曲《你属于你》,很好地表现出对孩子的情感与理性认识。作为父母,尽责并享受当下喜悦与烦恼,这些陪伴成长的剧情非常短暂且终将过去。
他们终将离你远去,开启自己人生风帆,正如当初风华正茂的你那样。在孩子的世界里,你从来不是中心,过去不是,未来也不是。
㈢建设性的互动方式
怎样才能与孩子建构起全生命周期的建设性亲子关系呢?需要你主动从监护人角色持续向陪伴者、分享者转变。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不必隐藏自己的认知缺失,敞开心扉与孩子共同成长,让自己与时代同行,持续进化。
如果你希望与儿女一直保持良好的思想沟通与共享关系,你一定要用理性驾驭、控制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对孩子的爱不能太强烈、太深沉;否则会造成孩子的困扰,并阻隔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纽带。
要学会聆听,平等分享,避免说教。你其实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未来不犯错,而试错本来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养分。如果得知儿女遇到困难、挫折,父母忧心忡忡尽显言表,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正确做法是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让孩子能够满怀信心地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继续探寻自己的成长路径。
附录,苏芮《你属于你》歌词:
你常指着天上星星/问我美丽的问题/你来自何方/往哪儿去
我常凝望你的眼睛/在你眼中我端倪/我和你为何会相遇/心觉得那么近
偶而你会过份专心/不要别人惊动你/这时候的你/好神秘
这才明白你属于你/不论我有多爱你
有一天/你总会离去/有自己的遭遇/你将一路走去/用自己心情
你属于你/虽然我最早拥有你/从你喊出第一声哭泣
这片混沌天地/都将由你自己定义你属于你/虽然我好想占有你/却准备笑着看你离去
再看着天上星星/想你/爱你
二、每个生命季节,都可以容纳一生的精彩
发表于2020年10月19日简书
1993年,31岁的Beyond乐队的灵魂与主唱黄家驹,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热血音乐作品,传唱至今,感动着之后每一代中国精英。那年我32岁,之前经历了三年的研究生进修,1992年10月在中国科大完成硕士论文答辩回到了设计院,决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职业生涯。尽管我大学毕业于1983年,但1993年才是我职业生涯正式启航之年,之后10多年,我进入到职业成长的快车道,取得了行业瞩目的业绩,经历了很多美好的人生体验。
Beyond乐队成立于1983年,黄家驹的所有优秀作品都集中在1983~1993年这十年间,或者说,这十年容纳了黄家驹一生的精彩。
如果把10~15年划分为生命的一个季节,那其实每个季节都足以让你尽情尝试、体验、创造出一段丰盈的人生。如果你让每个季节都能够充盈一生的精彩,那你就等于比别人多活几辈子。
或许你已经来不及这样尝试了,好吧,那就告诉你家孩子,鼓励他比你多活几辈子。
三、作为观众与消费者的社会意义
发表于2020年09月20日简书
今天,我们每个人除了在极为狭窄的职业领域扮演从业者外,我们都是更开阔社会空间里的观众与消费者。观众与消费者代表着社会需求,并融汇成强大的市场驱动力,推动社会进步、行业发展。因此,是观众与消费者赋予了行业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意义。
你作为从业者,可能只有30多年职业生涯;而你作为观众与消费者,却贯穿了你的一生——那可是你一辈子的美好事情。观众与消费者的角色其实非常棒,你在尽情享受着许许多多由于科技进步与工匠精神协作造就的丰富优质作品、商品的同时,你的观赏与消费行为,也在用流量、钞票为行业发展提供动力,指明发展方向。
我的同学们、那些同代的同事们,如今正陆续迈入退休阶段,其中大部分人将彻底告别从业者的角色,如何面对未来成为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而很多人退休后,会萌生一种逐步被社会边沿化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缺失感。
其实,人生的社会意义,一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愿意尽情欣赏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人和事,并发自内心地给予赞美,就能够为业界提供流量支持,激励行业进步。如果你认真挑选每一件令你满意的消费品,对每项消费服务给出建设性评价,就是在推动社会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因此,即使你已经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未来依然可以作为有品位的观众与消费者,继续对社会进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四、所有的际遇,其实都在你心里
发表于2020年10月10日简书
尽管一直生活在当下,也一直对未来充满向往,但我仍会偶尔情不自禁地回望那些曾经走过的路,怀念起每个生命季节所经历的人和事,那些童年时期、青葱时代走失的小伙伴、朋友们。我曾非常害怕那些刻骨铭心的曾经,渐渐丢失在远去的时光里。
在多年前的某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际遇,那些成长经历的印记,那些深刻的情感,他们从未离去,一直在你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你生命的缤纷色彩。
自此之后,每当有朋友问我:“你最近在哪里?我怎么没看见你”,我会调侃道:“我一直就在你心里,从未离去。没感觉到吗?猪呀!”
五、真的无论何时觉醒都不晚吗
发表于2022年09月17日知乎
年轻时,听过一句非常振奋人心的鸡汤口号“无论你什么时候觉醒都不晚”,我也曾经以此鼓励过一些陷入迷失状态的朋友。
后来,静心思考,发觉这样的表述精确匹配基督教信徒所弘扬“只要你信耶稣,你的灵魂就会得到救赎,就可以上天堂”。也很像世俗佛教所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连孔子也有过类似表述“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只要悟了,啥都值了。
事实上,你觉醒、觉悟的有效性与时间息息相关。很多人和事的机缘,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旦错过你将永远失去其可能性。
在不同的时间觉醒、觉悟,其意义截然不同。恰逢其时的觉醒、觉悟,能让你的生活多姿多彩,工作热情洋溢。而时过境迁、严重滞后的觉醒、觉悟,则失去了逆转未来的机会。但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仍会给你带来认知上的价值,从而能够丰富你的内心。或许,你还可以通过分享,给身边陷入类似情景的朋友予启发,使之具有外延的意义。
六、有限菜单的选择
发表于2022年10月05日知乎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能力。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社会特征之一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以满足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倾向的需求。
但实际上,自由从来都只是有限菜单的选择。人是有限理性的物种,一直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信息、有限的预算条件下进行决策。我们自身抓襟见肘的有限计算能力与有限注意力也只能处理有限的样本。因此,对绝大多数个体而言,过多的可选择样本只能导致焦虑而无法增加满足感。
市场经济社会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张力之中:一方面,企业竞争压力的整体效应导致社会有越来越多的样本供消费者选择;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想把消费者弱得可怜的有限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自己提供的有限菜单上。
从某个角度来看,企业品牌其实就是管理消费者有限注意力、进而达到影响消费选择的精神工具。
七、那些无法抹去的生命感伤
发表于2020年09月22日简书
2009年,皮克斯首部3D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的片头,用几个瞬间的情景片段,快速地从童年时小女孩欺负小男孩、照顾小男孩,到青葱岁月彼此相爱、共组家庭,中年时期相互安慰、相互扶持,晚年老先生照顾老太太、逗病床上老太太开心、伤心无助地目送其离去……。
几个深情片段、短短几分钟影像所表述的生命感伤,深深地触动了我。这些生活情景片段非常真实,几乎无一例外地投影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先辈完整地经历过,而我们仍在体验着。
之后,我在每年给新入职员工做的职业生涯成长分享PPT里,喜欢用几张照片,去表达自己从大学时代走来的每个职业生涯成长季节,告诉新一代精英,人生短暂,职业生涯更是如此。如果你希望自己在途中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经历到更多的人生剧情,你可要抓紧……。
生命最深刻的感伤,源于我们只能用如此短暂的人生,去承载如此漫无边际的向往与如此丰盈的情感。你的思绪能够穿越漫长的过去,甚至抵达宇宙大爆炸的起点;也可以让你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想象着人类有朝一日逃离太阳系,走向星空的深处。但你的身体却只能驻足在时光长河的瞬间,注定无法抵达彼岸。
此刻,我突然想起庄子所说的话:“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八、那些爱与生的烦恼,以及离别的伤感
发表于2024年01月27日知乎
1988年,我在中国科技大学进修研究生期间,一位中、美、俄混血的英文老师说起,“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到了五十岁就突然想到了死,想到死了啥都没有了。”于是,他对儿子说,“儿呀,你要对你爹好就趁现在,千万不要等到我……以后。”
前不久,一位朋友为没有及时赶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而感伤。而一周后,她又要飞越重洋去参加儿子的婚礼。离别与迎新的人生剧情,每时每刻都在世界每一个角落上演……
当你迈入五十岁后,告别就成为了人生时常遇见的剧情。你会时常获悉曾经的同事、长辈、朋友、亲人,以及熟知的社会人士离去的信息,让你伤感,使你追忆。不同的是,你已知“天命”了,已经非常明白这就是缘,缘聚缘散,就是人生。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能够怀念,能够憧憬,但无法逆流而上,只能携带着生命中经历的所有美好感受,随时光之河继续飘向远方。
2020年,我爸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百岁人生。辞世时,我在西班牙,没有在他身边,但并没有觉得遗憾。而且,如果有一天我要告别,也不准备对亲人、朋友嘱咐些什么。不管在与不在,曾经共同经历的快乐与忧愁已经刻在那里,情都在那里,爱都在那里。如果你记不起来了,没关系;所有发生过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总会随着时光飞逝而渐渐淡去,那就忘了吧。遗忘本就是人类优秀禀赋之一,使人类能够继续轻装前行,不至于被厚重的历史弄得步履艰难。
关于面对死亡的态度,让我不禁想起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典礼上的著名演讲:
记住自己很快就要死去,这是我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一切——所有外界的期望,所有骄傲,所有对于困窘和失败的恐惧——这些东西都在死亡面前烟消云散,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记住自己终会死去,是我所知最好的方式,避免陷入认为自己会失去什么的陷阱。你已是一无所有,没理由不追随内心。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两手空空地离去,所以,你在追逐心中梦想、体验更丰富人生剧情的旅途中,不用太在乎别人的目光,也不用太在乎自己角色约束下的脸面。
九、保持你的基本能力
发表于2018年08月17日简书
生命季节的转换,个人阅历的增加,以及工作岗位的变迁,会让某些你原有的能力退化,也会使一些新能力成长起来。但有些基本能力是你一定要刻意保留的,因为它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所以,你要警惕,防止由于自身固有惰性,使之不知不觉中失去。这些基本能力包括:
㈠学习能力
人是靠学习适应环境变迁的物种。我们从孩童时代开始,就一直被教育、教化,逐步习得形成与环境的有效应对模式。
一些原本极为优秀的业界精英,非常享受某职业岗位带来的满足感,尤其这个岗位具有较大的权力或社会影响力。这种氛围下,你会被常态化的恭维所围绕,恍惚自己就是全能的天才。此时,你已经没有任何学习的动力了,学习能力自然就变得低下乃至彻底消失。在这个持续快速迭代的社会里,学习能力一旦丧失,就注定被时代所淘汰。
㈡沟通表达能力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只能生存在一个相互协作的社会网络框架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我们彼此达成社会纽带的基础,也是我们拥抱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
㈢识别与判断能力
人生由一系列持续不断的选择构成,最终把似乎无限的未来可能性一步步转化为唯一的人生轨迹。而每次大大小小的选择,都在考验你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㈣欣赏与鉴赏能力
人生的快乐之一,是你能够欣赏、以及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人和事物。欣赏能力低下的人相对无趣,难以与他人形成相互激励的积极人际关系。鉴赏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到你人生体验的丰富程度。
㈤生活自理能力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你总不能事事求人。生活自理能力在不同年代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如果你生活在游牧社会,你一定要会骑马,否则你会被生活所抛弃。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则需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工具,会搜索、会网上支付、会用各种简化生活与工作的APP、熟识人机界面的互动方式,这关乎你日常生活的质量。
生活自理能力,也包括你身体机能与技能的能力。这类能力,随着你的成长而增强,也会随着你的老去而弱化;需要你通过持续锻炼去维持。
第二部分 以建设性态度面对人和事
一、生命季节人生观
发表于2022年04月29日知乎
多年前,一位朋友看完我的随笔集后,戏称我的人生观为“生命季节观”,说自己非常有同感,非常喜欢。“生命季节观”确实很形象,其核心观点可表述为:
1.个人的梦想追求、剧情感受、人生感悟与其所处的生命季节密切相关。所以,孩童的遐想、年轻人的梦想、年长者的心愿,并没有高下对错,都是生命季节的使然。不要轻易否定你内心曾经萌生过的每份向往与付出过的每份努力,那些都是你一路走来的生命光彩所在。
2.自然界春去秋来,周而复始;但人生却无法重来,唯有走过、经历过。所以,要充分珍视、并尽情体验每个生命季节里独有的剧情,它仅会在你生命中出现短暂的一段时光,并随着季节变迁而一去不回。
每当我的同事、朋友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烦恼,我常以此开解。我会对觉得陪伴孩子很烦的父母说,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时光其实很短,回看你与父母相处的过程就明白了。因此,珍惜这短暂的烦恼吧。
二、与追求卓越的人一起共事
发表于2020年10月22日简书
1998年,一位才华与能力独步行业的杰出前辈准备退休,那段时间,我经常陪同他一起出差,途中我们彼此分享职业生涯成长的种种感受与看法。我谈及自己的人生理念取向——希望“与追求卓越的人一起共事”。
“与追求卓越的人一起共事”,是我几十年职业生涯的一贯态度,也是我职业生涯美好剧情的重要源泉之一。
“与追求卓越的人一起共事”,其实也是一条职业生涯成长的捷径,容易形成彼此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内部氛围。如果你持之以恒,你会逐渐融入一张由社会业界精英构成的人脉网络,持续扩展你的能力边界。
三、用动态的观点看待人和事
发表于2018年08月28日简书
世界在变化之中,有些变化周而复始,有些变化意味着彻底的改变。
一些变化是逐渐形成的,你在某个瞬间并无特殊的感觉,但只要你回看来时路,就发觉早已面目全非了。
有时候,相互关系的稳定性会给你错觉,以为一切如旧。仿佛孩子就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父母指点与照顾。仿佛部门的新入职员工永远是初哥,永远需要部门领导教导与训练。有些错觉只是让你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慨,是你丰富人生体验的一部分;而另一些错觉则是你要尽量避免的,因为会导致你误判,从而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动态的角度,就是把人和事放在大的时空维度去看待,破除固有成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的现在与未来。这是克服结构稳定性错觉的重要方法途径。
四、面对世界的三种人生态度
发表于2023年05月16日知乎
纵观自己与身边朋友们的人生成长历程,在面向未来发展的选择,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正向人生态度:
1.从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出发,让过去的个人阅历成为自己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础。在此语境下,你面对未来时,会选择与自己已形成的职业专长有更好延续性的发展方向。
这种人生观曾经是上一代职业精英走向成功的共同准则。在那个时代,只要你全身心地让自己在一个职业赛道发展得更专业就意味着成功。因为那时候大家所看到的每一个职业赛道仿佛都没有尽头,只要你用心往前跑就行。
2.与过去“断舍离”,轻装上阵,不让过去成熟的认知与工作模式以及光鲜的职业履历成为你走向未来的桎梏。在此语境下,你或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吸引你、让你充满激情的事业,哪怕你重新沦为职业初哥也在所不辞。
这种人生观被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所践行。人生苦短,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能够让自己尝试那些更感兴趣的事情更具人生意义。另一方面,对新生代而言,像上一代人那样沿着一个赛道走完整个职业生涯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3.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世界是对过去有选择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开放”。不要让过去成为你走向未来的包袱,让一路走来所触及的所有美好成为推动自我更新、克服前行困难的强大底蕴与精神力量。
我一直是第三种人生观的实践者,但同时也是前两种人生观的欣赏者。三者都是积极的正向人生态度,持有这样人生观的人,都在创造着丰盈的人生,并推动着社会进步。
五、人生并无归途,唯有一往无前
发表于2021年10月09日简书
父亲生于1919年的广东雷州半岛农村,后来整个家族竭尽全力,让其读了私塾,在日本侵华时期走向了抗战之路。之后父亲历经了新中国建立、文化大革命运动以及八十年代初的平反,目睹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快速工业化进程与国家的重新崛起,于去年辞世,走完了不断延展的百年多彩人生。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十几岁的我第一次随父亲从广州回老家探亲,村里的房子都是泥巴墙与稻草屋顶。可以想象,1919年父亲出生时的老家村庄,其实与两千年前封建农业社会村落并无差异。父亲一生所经历的社会变迁,是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社会发展的缩影。
非常幸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搭上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早班车,进而以专业人士的角色亲历了国家持续融入全球化与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四十年人生剧情。
人生并无归途,每一个生命季节的开启,都有味着对过去的告别。你无法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无法重温骚动不安的青葱岁月……。或许我们偶尔会停下来,缅怀一下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人和事,但人生仍须继续。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充盈的热情迎接每一段新的人生剧情吧!
六、愉快地特立独行,需要态度与方法的支持
发表于2022年04月19日知乎
从年轻时开始,我就一直被身边的同事与朋友认为是名副其实的特立独行者。但我一直享有美好的社会人际界面,并没有为此产生过困扰、或付出过沉重代价。
过去二十年,经常有企业领导邀约,希望我分享对其企业以及行业与区域发展机会的看法,其中包括许多行业代表性企业及多个不同领域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掌舵人与高管,也包括一些在新赛道上奔跑的初创企业负责人。平时,也经常有年轻的同事、朋友主动找我交流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更有甚者,不少同事、同学与朋友居然带着孩子向没有任何育儿经验的我咨询孩子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孩子年龄层次包括从小学生到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而我,多年来一直非常享受以自己的经验与认知洞见助推企业发展、个人成长的剧情。
我曾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陷入许多特立独行者的困境——无意中被社会孤立到某个经特殊标识过的狭小空间里呢?我认为,正是我在人际互动中持续释放对于人和事发自内心的善意与建设性态度,构建了我与社会的双向包容性,让自己的积极人生观与认知学识更容易透过人际界面被他人分享,从而使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更有价值。
人不可能是孤岛,无法脱离人际社会而单独存在,人生的绝大部分剧情只能发生、延展在人际社会中。而让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更有价值,就是我在人际社会实现愉快地特立独行的策略依据。
七、追求确定性还是拥抱可能性
发表于2022年01月10日简书
曾与朋友谈及互补的人生态度取向——究竟是追求确定性,还是拥抱可能性?
确定性往往能够给人予安全感,而可能性则孕育着及诗和远方。在自己熟识的领域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把钱存到银行获取固定利息,以及相恋后确定婚姻关系,都是在追求确定性。而选择在新领域创新、创业,把钱投放到基金、股市以及购买其它资本品,则是在拥抱可能性。
追求确定性与拥抱可能性,其实是人生中两种并行的行为选择。生活中的某些既有确定性基础,或许是你毫无顾虑拥抱可能性的重要精神支撑。
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里提出个人在快速变迁的“超工业”时代拥有确定性的概念——个人的“安定领域”,举了两个例子:
一位仁兄10年来经历了多次婚姻离异,不断追求生活的变化,但一直从事同样的工作,且密友多年未变。工作与朋友就是他的“安定领域”。而另一位仁兄则一直在转换职业,并18年搬13次了家,但19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就是这位仁兄的“安定领域”。
对于个人而言,生命就是一段不断把可能性转化确定性的旅程。未来依然在迷雾里,但踏过的足迹已无法更改……
八、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
发表于2022年03月26日知乎
1992年10月,31岁的我在合肥完成了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文答辩后,乘坐客列前往北京。途中我与一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大学毕业的前辈交流,他曾被打成右派,改革开放平反后,担任《大兴安岭日报》总编。我把自己不久前完成的随笔《秋天的随想》与他分享,他读后非常激动,他原先一直以为,与我们这样的后浪一代沟通是有代沟的,但突然明白,对于精英而言,是没有思想交流障碍的。一样的理想主义情怀,一样披荆斩棘地勇敢追求人生价值。激动之余,他对我说,终极关怀固然非常重要,但社会现实关怀则更重要。并邀请我去大兴安岭,他会亲自全程接待。
多年来,我一直记着那句话。终极关怀是个人寻求超越自身生命尺度的存在价值,让自己在纷繁变幻的世界里心有所安。而现实关怀则是通过促成人与人携手互助,让人世间充满爱与温暖。今天,我们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宜居城市、建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持续增加社会的现实关怀。
那位前辈经历了太多人生坎坷,目睹了国家改革开放前历次政治运动所造成的社会伦理价值的破损,对社会现实关怀缺失感受尤为深刻。
从那以后,我努力让自己成为释放社会现实关怀的一份子,发挥自身的禀赋优势,力所能及地通过交流、分享,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帮助身边不断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同事与朋友,并与之共同进步。
九、与大学新生谈成长
发表于2018年08月26日简书
首先祝贺各位同学,踏上了新的人生阶段,开启了新的成长里程。多年来,我一直给大学毕业生与新入职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讲座,但从来没有给大学新生们进行过如何开展大学时代生活的交流,所以,对我而言,也是第一次。
今天,我想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与各位分享四方面的看法与建议,希望对诸位未来的大学生涯有帮助。
㈠实现多维度的转变
大学是人生成长阶段最重要的换挡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切换。你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适应、积极响应。
1.从监护人成长模式切换为自主成长模式
从现在开始,你将充分享受自主选择、追求自己梦想的自由,你再也不用与父母讨价还价,争取个人权益;但同时,你须对自己未来负有全责;包括对自己的责任,也包括对社会的责任。从今以后,你的未来,是你每天持续自主选择的结果。而你未来的持续选择,则是你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真实写照。
2.从被动教育向自主学习转变
中小学教育基本是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但到了大学,虽然有必修课程要求,但你学习精力的分配、要重点学什么、要提升那些方面的认知水平与能力,相当程度是你自主选择的结果。你可以从有利于未来就业角度来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角度来选择,这都没有问题,都是个人主观意愿的呈现。
3.从追求高分向培养能力转变
追求高分是典型的高考思维模式。但高分只是考大学的敲门砖,就像名校学历是未来选择就业机会的敲门砖一样;敲门砖一般只能用一次,再用的价值会迅速递减。设想一下,你大学毕业并顺利进入一家企业后,这家企业未来会为你的哪些方面的提升埋单呢?只有两样,你的能力与业绩。因此,考上大学的霎那,你已经成功兑现了高分了,你未来需要关注的是你的能力培养。
4.从知识学习向方法学习转变
当今社会,知识的迭代更新非常快,获取知识的方法、快速进入新领域的方法更重要。因此,建议大家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浏览一下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思考一下这门学科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有关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的书籍,并尝试采取这些方法来简化自己的任务环境。这样,你的学习会比别人多了很多个维度。未来遇到现实问题,你可以轻松自如地转换维度去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5.从求解唯一正确答案向选择合理方案转变
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属于封闭系统教育,其特点是,老师给出的解题前提条件是充分的,只要正确掌握理论知识,你能够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大学时代,你要学会告别唯一,学会在开放环境里寻找并非唯一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才是未来职业生涯的真实情景——在不完备的条件下开展工作,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价值观导向去选择前行的路径,实现个人与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开放系统思维模式,塑造了每个与众不同的我们。
㈡培育积极的人生态度
造成你与他人未来发展差异的最大变量不是知识,而是态度与观念。为什么当初一起毕业的同学、同事工作二、三十年后人生轨迹与职业生涯体验呈巨大差异呢?除了人生机遇上的差异外,更多是人生追求、人生态度、思想方法差异的使然。你对待人和事的态度,你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会对你未来持续产生巨大的影响。关注并客观反思自己的态度观念,是促进个人成长的捷径。我认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至少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建设性
真诚对待自己,善意对待他人,以积极、正面的情绪与社会互动。遇到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不怨天尤人,不强调客观原因,而是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
2.勇于尝试
尽量缩短想法与行动的距离,不断进行小尝试,是了解你自己的优势与适应性,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的最有效率途径,也是珍惜发展机会的直截了当方式。当今社会非常宽容对待失败,但只会对与机会失之交臂的人表示遗憾;甚至一些创业公司把经历过创业失败作为吸纳新合伙人的重要经验条件。
3.职业精神
大学毕业后,你们将走向职业生涯,需要与同事一起协同工作,需要和客户打交道。你能否赢得他人的信赖非常重要。职业精神(通俗而言,就是做事认真负责、专业水准靠谱),是你赢得同事、合作伙伴、客户信赖的重要特质。
4.包容性
你考上大学,同学不是你选择的结果;你未来进入职业生涯,同事也未必是你选择结果。你需要具有与各种特质、偏好,不同价值观的人共事的能力。因此,你需要培养自己对人和事的包容性。你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求同存异,学会互补互助,让自己能够与他人逐步形成彼此共识去共同推动事业发展。同时,你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通过拓展性学习,使知识体系更具包容性与适应性。
㈢发展面向未来的多元能力
大学是面向未来的多元能力培育之地,如果你有意识地去积极拓展,你未来的人生旅程会有很多美好的体验。
1.自主学习能力
人是靠学习适应环境变迁的物种。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被教育、教化,逐渐学会以认知通识与环境有效互动。在大学,应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过去被动教育方式向自主选择性学习方式发展。
2.沟通表达能力
人是社会动物。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我们彼此达成社会纽带的基础,也是我们拥抱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建议你利用大学这样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学会在人际互动中用心聆听、真诚交流、清晰表达,持续提升你的沟通表达能力。
3.欣赏与鉴赏能力
人生的快乐之一,是你能够欣赏、以及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人和事物。培育、提高你的鉴赏能力,有助于你与他人形成相互激励的积极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你人生体验的丰富程度。
4.相互协作能力
在中小学,你更多是以自己个人的课程学习成绩来衡量自己的进步。但未来不是,你越来越无法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来获得成绩。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协作化的专业分工系统,我们基本不可能像独行侠那样游走在天地之间。协作能力,是我们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生产力一份子的基础能力。
㈣让大学时代更精彩、更丰盈
让大学时代尽可能地呈现出更丰富的色彩。如果你能够敞开心扉投入到这段奇妙之旅,去交往、去欣赏,去彼此珍惜,它将是你怀念一辈子的灿烂岁月。因为你们正青春,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你将会与新认识的同学一起,经历一段难忘的共同成长。
1.关注课程之外的学习
大学学分课程学习,比起中学的应试教育学习,要轻松很多。但如果你只关注学分课程学习,那你就亏了。你可以拿出足够多的时间去涉猎更广泛的领域,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具弹性,这是应对当今快速迭代发展社会的最好方法。
天大旁边是南开大学,平时闲着没事可以溜达过去,可以通过交友方式拓展自己的兴趣与沟通能力,也可以选择旁听一些课程,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开放性讲座。
2.充分享用丰富的校园资源
在大学时代,是你探索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你不但需要认真思考、深入求索,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独特信息、专业与人文资源优势,通过与人同学、老师、访问学者交流,启发自己的思维;通过与环境互动去高效搜寻自己的答案。
3.珍惜当下的人生剧情
你们处于正青春的生命季节,充满了遐想,满怀热情。每个成长季节的剧情都是独一无二的,错过了就不再。所以,你要尽情投入其中,千万不要错过所有美好的瞬间,要让它成为你美好人生经历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 保持开放的心灵
一、与时代同行,其实并不难
发表于2022年03月24日知乎
我一直把“与时代同行”作为实现个人持续进步的座右铭。为此,长期以来,我一直要求自己保持对新事物、新思潮、新理论的开放与主动接触,在工作中用最新的电脑操作系统与新一代 CPU,在日常生活里尝试使用最前沿的家用科技产品。
以往,要实现这一宏愿,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强迫症任务。在国内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我曾经长期强迫自己每周去广州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翻阅各类专业核心期刊与专著……
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社会服务高度商业化的今天,与时代同行其实不难。一方面,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世界,各类读书、听书app以及专业网站,使得资讯与知识获取极为便利,各类社交app极大降低了人与人交流的成本。另一方面,社会高度商业化发展使得科技应用越来越以人为本,产品设计竭尽所能让用户舒适,尽量降低用户使用新产品的难度;我们购买的新技术产品,越来越不依赖说明书。
今天,只要你愿意敞开胸怀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并愿意付出一些时间与金钱,你就可以心情愉悦地漫步在时代的前沿,与不断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行业精英一起浏览澎湃的时代新浪潮。
二、若看不清前路,那就仰望星空
发表于2022年10月31日知乎
生活在这个热烈的世纪,面对着快速变迁的社会,难免会时常心生迷惘。几年前,我曾给集团内一家下二级属工程企业开讲座;在交流环节,一位仁兄提问,对行业与社会发展前景感到很茫然,该怎样面对?
我说,迷惘是面对高度不确定环境的正常心理反应,并无问题。当下,由于行业与社会发展,短期确实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与突发事件,甚至出现诸如逆全球化等明显发展倒退现象,打乱了大家习以为常的认知,让很多过了“不惑之年”的“老司机”也顿失方向感。但如果你把眼光放长远,拉大时间跨度,很多事情的长远发展图景并没有改变,依然清晰。比如,对社会而言:
1.中国城镇化进程将持续向前,城镇化率将快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2.中国制造业将持续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工人将越来越少,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将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
3.中国不可避免地快速迈向超级老龄化社会,这将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产生巨大影响。
对行业而言,如果中国2035年能够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则意味着中国将逐步告别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大规模城市开发的剧情,从增量驱动时代迈向存量优化时期。
对国际发展格局而言,“地理大发现”600年以来,尽管时有噪音,但全球化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长期趋势。“二战”结束年至今,超大规模的深度经济全球化有效推动了全球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极大增强了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
如果你看不清前行的路,那就抬头仰望星空,或许你能找寻到心中那颗北斗星。从长期趋势发展图景去反推当下,或许有助于你厘清现在的行动思路。
三、全球视野是如何练成的?
发表于2023年03月01日知乎
曾受邀到协作单位连续作了三次大时空尺度的讲座交流,分别为《发展综述 — 世界邮轮旅游产业发展特征趋势与空间结构》、《全球视野 — 航运贸易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变迁》、《回顾与展望 — 世界港口与城市的互动模式,及空间结构演变》,论述近代全球化500年来全球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与行业发展。有朋友非常好奇,“你是如何形成如此宽阔的全球视野维度的?”
类似的提问我过去就曾回答过。这样的修炼始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完成了三年的研究生进修,从北京回到广州,投身于港口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研究。那时,国家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港口是中国生产力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门户型基础设施,位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顶层。要研究港口建设发展,就要从全球市场、全球航线、国内生产力布局的角度去看待港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甚至需要进一步量化相关的分析成果。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与解决方案,对国内行业发展有着非常好的预判性与借鉴意义。自那时候起,我在工作之余花上大量时间浏览国外发达国家社会行业的发展情况;看这些国家与地区曾经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所提出过的发展规划,已形成的发展格局。我曾经自豪地宣称,“从事港口发展研究的人,必然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时代精英”。
这样的倾向延续了三十年至今,且关注范围在不经意中持续扩大,关注重点也从行业发展向区域发展转变。2013年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多了不少实地考察非洲、东南亚、南亚、南太、中南美的旅程,以及研究国外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工作需要,从而有了进一步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同时纳入到视野的机会。
某一天,在回想过去四十年国内各行各业发展时,我突然明白,在那各行各业都力争上游的中国经济发展黄金时代,所有业界精英都在拼命吸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模式、文化艺术形式中的养分;各行各业几乎都经历了重新学习、引进或模仿、自主发展三个阶段。因此,全球视野是那个时代所有位于行业顶端精英们的共同底色。时代给了我们那一代人拥抱全球化的机会,于是,我们义无反顾地走了进去......
四、实现个人认知版图持续扩展的心得
发表于2023年05月16日知乎
在一次工作接待午餐的交流过程中,一位仁姐讶异地说道,“为什么你似乎什么领域都可以涉及?”这样的讶异,多年来一直被不同行业、不同专业背景的朋友们所重复。以下,是我对扩展个人认知版图的一些经验心得分享。
㈠推动个人认知版图扩展的动因
认真回想从大学时代一路走来的学习与实践,推动个人认知版图持续扩展的动因有三:
1.兴趣。我一直对许多未知、不熟识的事物持有好奇。在进入大学时代后,当初的好奇就被持续驱动为对多学科的广泛兴趣。我在天津大学的四年本科生涯,80%的学习时间用于规定课程之外。明明是工科学生,却花了大量时间浏览理科与文科的专业书籍。
2.魔障与强迫症。自1979年(考入天津大学)至1991年(完成研究生论文课题研究)12年间,我花了很多精力去硬啃多学科领域的专业书籍,其实真的很苦,少有过程乐趣。支撑这样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目的的强迫症枯燥学习行为,是一种自我催眠的魔障观点:扩展自身认知版图能够持续提升个人的品质、心胸与能力。
3.工作需要。虽然1983年大学毕业就走进设计院,但我全身心投放在工作上则是完成研究生进修之后。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国家走上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快车道,我对所有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领域充满兴趣。
从1993~1996年我实际负责四航院北海分院工作开始,除了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外,我开始尝试在当时国内工程设计院从未有过的主动策划工作,常态化地从行业发展、区域发展角度,向地方政府部门提出促进当地社会行业发展、破解当地面临重大发展困局、抢抓重大发展机遇的建议,持续获得非常好的反响与评价。这样的工作取向,需要有更广阔的认知版图去承载,以及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迭代精神去包容。因此,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三十年的个人认知版图扩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如何促进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延展起来的。
㈡扩展认知版图的方法要点
兴趣与工作需要的结合是扩展个人认知版图的持续动力所在。扩展个人认知图景并非为了让你成为全才。在如今社会高度精细化专业分工语境下,没有人有能力穷尽一个行业或领域的整体认知图景,这不是人脑能够完成的工作。我们只能在行业的某一细分专业板块里完成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因此,个人认知版图的建构与扩展,不可能是一张涵盖所有细节、并不断延展的跨领域知识全景图;而是以你的兴趣与工作需要为指向,自我培育出一个不断延展的柔性认知关联网络。所以,拓展个人认知版图的方法就是围绕着你的兴趣与工作需要,逐步增加认知网络上的新认知节点。以我以往个人经验,增加认知网络新节点的要点如下:
1.确有增加的必要。你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时确实需要这方面的新认知支持。
2.以完善自身认知网络体系为导向,而不是以达成某学科理论学习完整性为指向。换言之,我只对该学科与我进行思考判断的相关内容感兴趣,而无意成为该学科的研究工作从业者。
3.通过分析网络认知节点间的量化与具化关系来增强对新认知节点的理解。寻找各种实际数据去持续验证自己的判断,可以快速提升自己对新节点知识的运用能力。
㈢扩展个人认知版图的人生意义
1.更好地欣赏人生旅途的风光。生活在这个经济与文化全球化时代,最大祝福是让你看到日新月异的社会新气象,没有尽头的行业快速迭代进步。敞开心扉,开放自身的认知版图,能让你看到新纪元更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2.拥有更可持续的职业生涯体验。前瞻性地持续扩展自身的认知版图,能够增强你对行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3.能够让你更阔达、更包容、更积极地面对人生与社会变迁,拥有更丰盈的个人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