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拾遗(十六)
【三二】哭则不歌
直问:“‘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夫子哭则不歌,先儒解为余哀未忘。其说如何?”
先生曰:“情顺万事而无情,只谓应物之主宰,无滞发于天理不容已处。如何便休得?是以哭则不歌。终不然,只哭一场后,便都是乐。更乐更无痛悼也。”
【解读】
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出自程明道的《定性书》: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哭则不歌,出自《论语·述而篇第七》: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大意是孔子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余哀未忘,出自《论语集注》:一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
参阅《答陆原静书》: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
关于哭则不歌,阳明先生认为圣人心体,自然如此(见《传习录·陆澄录》)。乐是心之本体。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见《传习录·钱德洪录》第292条(此心安处即是乐))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顺性而为,哭则不歌。
所以心普万物是谓无心者真心也;所以情顺万物是谓无情者至情也,故《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至于“夫子哭则不歌”,许正是圣人悲天悯人之至情,本性自然,自然而然,何以揣测无端?
【三三】看透古今事变的途径——致良知
或问:“致良知工夫,恐于古今事变有遗?”
先生曰:“不知古今事变从何处出?若从良知流出,致知焉尽之矣。”
【解读】
对于古今事变之疑,可以参阅《传习录》中卷第139条的答顾东桥书之(论良知与节目时变),有规矩尺度之喻.
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
再来参阅《传习录》第37条陆澄篇之(人情事变的功夫)。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古今事变不外乎良知发用。
人类从来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现在正在发生的、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在过去就都已经发生过,历史会见证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大道流行无终无始,人情物理亘古通今,良知即道亘古不灭,日精月华,光耀千秋,应变无穷。
净心斋笔录
202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