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往下看:“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天地這麼大,如何讓天地位,萬物育?回歸到我們自己的德性上。怎麼回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有慎獨的功夫。在儒家辯論的時候常講,就叫戒慎恐懼,由戒慎這兩大懼加起來就叫戒慎恐懼,有的說戒謹恐懼。通過這種戒謹恐懼修我們的德性,德性修好了就能達到天地位,萬物育,往上面就能合乎天理,合乎天命。你看看,必須反求諸己啊!“自得之”就是德性,本性失去了再得到它,道德的德。所以要先思辨《中庸》上所講的義理,然後我們認識為什麼儒家是為己之學,是修自己德性的學問,不是學外在的知識。
“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怎樣反求諸身而自得?就是要去私慾,就是宋儒講的“存天理,滅人慾”。人慾就是私慾,能滅人慾就能存天理,能存住天理,人慾就不會侵入,這樣就能充其本來之善,使自己本來的善性充滿,擴充,擴大。像我剛才講的小肚雞腸不行,必須擴充自己的氣量,擴充自己的氣度,然後能與人和諧,與天地相接。
所以儒家的學問就是復性的學問,學問等於德性。我們學這些經典、經史幹什麼?就是讓我們的本性慢慢恢復。因為生我們的時候受氣稟,就是生辰八字的影響,我們有偏,把偏去掉就能回復到本性。儒家整個的學問就是復性,回復本性,而本性是善的,與天地之道的善是一個本善,一體的,所以天理就是人性。“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一是謂體,一是謂其要領,這就是體要,這是整篇最根本的一章,學習整個這篇《中庸》就是這一章,都是圍繞這一章來說的。
“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下邊的十章都是從理上,從總體上來講這一章的意思,後邊的那二十二章也是闡明這一章的義,但它是有展開講的。我這樣引導大家體會進去,回去大家還是要體會朱子的注,通過朱子的注體會經文的意思,一個字一個字地體會朱子的心,不可以隨意發明,不可以在那裏臆想臆測。這章書就講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