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21天打卡汇总,每天针对具体的话题思考一点点,并用文字留存。没想到21天记录一汇集,居然两万两千多个字。在写标题的时候就用字数作为标题的一部分了。
下面就一天天呈现,不知这样的思考是否有一些点能触动你?如果有的话,欢迎文后留言。
这21天的思考一直持续着,写下的文字也不少。不过我更希望自己能行动起来,做一个真正的行动派。小组实践活动已开启,我现在每天找了一个学生进行一场对话练习。但愿10天后也能有一笔不少的收获。
12.01 自我介绍
亲爱的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福建的陈秀玉,大家都叫我小尘老师。是一个喜欢阅读与写作的小学数学/科学老师。
这次N6的学习,让我有了下潜意识,学会了与自己对话,学会了对自己的允许,知道了与孩子对话的另一种方式。
一个月的学习,感觉还不够深入,一直期待着能继续下潜,拥抱更真实的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学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希望在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期待在吴校的架构下及引领下与各位优秀的小伙伴们继续同行,慢慢地成长。
12.02 拍下美好,记下美好
这两天在厦门参加培训。看到美丽的厦门也想留下一点文字。早上看到吴虹校长的打卡提醒,就用镜头和文字简单记录一下吧。
一天从多样的早餐开启。这次早餐是自助早餐,各种各样的食物都有。因为起得比较早,可以随意挑选,慢慢品尝。
吃完早餐,时间还早,沿着环校路往前散步,居然看到了一个公园。公园里的人各式各样。都是晨起锻炼的人们。有集体的活动——广场舞,太极拳,快步走;也有个人的活动——练剑、舞缎、跑步;也有三五成群随意闲聊的……
大家各占一小块领域,沉浸其中,互不干扰。共同构成公园里一幅美丽的画卷。
看时间差不多了。漫步到要参与培训的学校。
路遇家长们正送着孩子们上学。到校门口,看见忙碌的保安、值日的老师和孩子们。
在校园中漫步。发现了三处非常有趣的地方——花园书屋、心语信箱和失物招领处。
我们的培训在5楼,拾级而上,遇见正准备做早操的孩子呢。孩子们边下楼还边有礼貌的打个招呼。
到楼上,拍下了操场中的孩子们。
进入5楼坐了一会儿。今天早上要上课的孩子们已经来到会场,老师也已经做好了准备。
美好的12月从厦门开启。美好的早晨从此时进入。
12.03 幸福是什么?
听完小豆包和妈妈的对话,感觉小豆包真的好幸福,这么小就能把自己的感觉很真实地,很准确地表达出来。
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还能用合适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周围的人清楚地了解到你想要什么?这样自己和周围人的相处就会处在一种比较舒服的状态。这是我特别想看到的状态。
如果每个家人都能如此,那家真的是个温暖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需要什么,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更别说准确地把它表达出来,让身边的人知道。
只知道心里不舒服,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但很多人没考虑过怎么表达,别人能真正看到你的需要。
不要说像小豆包这么小的小孩,很多大人都不懂得表达,或者说很多大人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听了小豆包和塔塔老师的对话,我也受到了这种幸福能量场的包围。
曾经看过一部小品,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爱要大声说出来",当时觉得特别有道理。现在觉得大声说出来还不够,还应该会说,能说到点子上。
要会说,要说到点子上,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要学会与自己对话。
N6学习,是想学会与孩子对话,其实受益最大的首先是自己。通过与自己对话,不断地看见未知的自己,一点点地遇见那个深藏着的自己。学会允许,学会接纳,学会拥抱心底的那个小人。
这几年我接到不少父母的倾诉,听得最多的是,孩子沉迷在手机里,都不跟家人交流。
就是父母跟孩子总是无话可说。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好像跟孩子无话可说,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每天跟孩子说话,也就那几句家常话。聊不到两句又说到作业,说到学习。感觉孩子没什么人生目标,又不知道怎么引导?
每次提到用手机,说到作业,说到读书,气氛马上凝固,关系马上变僵。甚至觉得孩子有时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无所适从。根本没想过为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做点什么准备?整天就沉迷在手机里,获得短暂的快乐。别说以后的幸福生活,就是现在的生活也很令人担忧。手机就像以前的鸦片,连孩子躺着的姿势都是那么像。
如果这些父母能像塔塔这样与自己的孩子真诚地对话,能让孩子打开自己,那幸福的家庭应该会越来越多。
越想越感觉豆包和塔塔在做着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事。
谢谢小豆包和塔塔,特别喜欢你们这种气场,期待你们的对话持续……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感受力。幸福首先是你接纳了自己,你愿意把自己打开,让大家看到你,拥抱你。幸福是你感觉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是你能专注地做着自己喜欢的,自认为有价值的事,身边人还能给予你一种支持的力量。
幸福也可以是非常简单的,就是被看见,被惦记。
出差三天,家长询问着是不是换老师了?今天早上到学校,怕上课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提前到教室走了一圈。孩子们兴奋地围过来:"陈老师,你终于回来了。"一个孩子远离人群,拿来扫把,要扫黑板下的一些垃圾。
我示意他不要扫,因一会儿要上课,怕空气不好。他说陈老师回来了,教室要干净一点。还让我在外面休息一下,一会儿就好了。
幸福有时可能就这么简单,就是一种被看见的、被惦记,或是被需要的感觉吧。
12.04 今天我推荐《行走之歌》
音乐真的是很美的声音,很强的力量。今天我要特别为大家推荐的一首歌叫《行走之歌》。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每次听着、哼着都特别有力量感。
太阳是比较实感的东西,就像灯塔式的召唤。哪怕大海再宽广,哪怕海浪再汹涌,只要灯塔在,就知道往哪边走。有了前行的目标,眼前的困难都只是暂时的困难,不会有太多的迷茫,会坚定地往前走,一直走。这种有目标,有信念的前行,心里是踏实的。
水中的月亮是比较虚幻的东西,但也是很美的东西。有一些东西,可能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幻影。但这不妨碍我们对美好的向往。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生不只有现实的灯塔,也有虚幻的美好。
我们一直往前走,我们一直在努力。就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美好,就是为了遇见更美的风景。
只有自由的教师才能创造自己的乌托邦。
也许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要受各种各样的限制。但只要我们的心是自由的,只要我们坚信我们的目标是正确的,朝着心中的目标一直走,坚持走,相信我们就能创造梦想中的乌托邦。
我的教室我做主,讲台之下,课桌之间可以流淌的东西很多,诗意、人的温度、幸福的磁场,我们都可以创造。
在前行的路上,也许有人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也许有一群伙伴正和我们同行,也许我们的后面还有一群人慢慢地跟上。我们并不孤独。
也许前行的道路上有泥泞,有不解,也有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是只要我们能看见灯塔,心怀梦想,坚定地往前走。真的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们和同行的伙伴会彼此赋能,享受前行的快乐。
就像今年9月1号开始我发起的"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日更活动。一群勇于挑战自我的伙伴们链接在一起,每日一记录,每月一精品。各自写作,一同汇总。互相监督,彼此赋能。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了,还有近40位小伙伴坚持着。我不知道自己能否一天不落坚持写一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伙伴能陪我写一年。但我知道这件事是正确的,我会坚定地往前走。边走边根据各种资源,根据时事变化,适量添加一点元素,有创造性地改进。希望这样的努力能让坚持更有意义,更有成效。
行,就走!走,就一定行!
常常听听行走之歌,常常哼哼行走之歌。前行更有力量感。歌词歌谱演唱献上。希望小伙伴们认准目标,一同前行。哪怕只是为了看看心中的太阳,为了看看水中的月亮。哪怕只是为了看看远方的朋友,为了享受前行的快乐。坚持走,一直走……
行走之歌
我一直在走啊,为了看看天上的太阳
我一直在走啊,为了看看水中的月亮
我的城市,我的远方
自由的教师创造自己的乌托邦
翻过一座山,我的朋友在前方
走进一座城,我的理想还在我心上
一群勇敢的人啦什么都不害怕
一群快乐的人啦走在自由的大地上
12.05 什么力量让我坚持N6的闪电行动
是什么力量让我坚持N6的闪电行动呢?
首先吴校这边有一个磁场。不管是吴校、塔塔,还是吴国珍老师,走近你们,感觉都是很舒服的,有那种同频的感觉。感觉跟你们在一起能持续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再者,这次N6课程虽然很用心地持续学习了一个月,但感觉还是停留在皮毛,需要一个持续的行动力。自己真的有点担心因其他事情的忙碌,这个训练中断掉。一个人的行走比较容易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停滞,一群人的行走可以更有持续力一些。听到有这个后续的学习机会,后续的一次行走的机会,我特别开心。
第三,希望自己有一个持续的成长力。这几年的课程学的也不少,也算是比较认真的,但总感觉自己没有往一个方向很深地挖下去。N师的课程设置,现在虽然还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框架,但暗线里还是有一个比较持续的延伸力。加上吴校超强的捕捉力和链接力,我相信N师的课程会越来越有助于人的持续成长。
所以N6课程结束我就说要当N师的钉子户。希望自己有这个持续力。
12.06 开启实战模式
吴校说经过5天,我们终于在打卡区同步了。
DAY1 报到帖,开启闪电行动
DAY2 心情帖,感受环境之美
DAY3 幸福帖,感受对话之美
DAY4 歌曲帖,感受音乐之美
DAY5 勇气帖,感受生命之美
吴校说:
同步五天发帖,每一天都在思考今天的主题,如何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如何让大家能有意愿坚持闪电行动?经过N6学习之后,我们过了三关:
技术关:熟练操作CCtalk校园版ABC三级课程参与模式;
讨论关:突破自我限制,敢于在线主动表达与分享;
行动关:学千遍不如做一遍,真正的学以致用才是N师课程的意义所在。
每次看打卡主题贴,都能感受到吴校的用心。希望自己也能用心思考,打卡留痕。更希望自己能真正行动起来,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
今天的新校长未来教育创新年会发布的《2020全球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列了未来教师的12个专业素养:
读懂孩子
设计课程
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跨学科教学能力
数据素养
数据驱动下的个性化教学素养
科研素养
实验能力
学科评价素养
科学育德能力
科技素养
个性化心理辅导
对照未来教师12个专业素养,我自己勉强打7分吧。几个重要的素养,我还是欠缺的。特别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还是觉得问不到点子上。明天起每天阅读一章《关键在问》,这个建议不错。浏览了一下此书的简介,有提问理论及方法,还有非常多的案例支持。
知道怎么做,跟开始做,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实践工作还是不能忽悠。我希望在教育教学哪个方面开始对话练习?
教育教学中,我最关心的是小组讨论。就是实验之前的猜想,还有实验结束后小组的交流。
下面就为自己的高质量对话做个三周规划。
第1周,以我为主学生为辅。边阅读边尝试用教练式对话或焦点讨论法引导学生表达。
第2、3周,对各小组进行有意识的辅导。就是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指导他们能从哪些方面进行提问,进行讨论。我作为一个观察者认真观察记录反思。
还有一种对话情形也是经常遇到的。就是孩子发生矛盾。如何通过提问处理问题?最近班里有一个孩子,常因为各种琐事跟同学有矛盾。
上周五我引导一个被他欺负的同学给他进行提问式对话,感觉效果还不错。那个提问的同学逐渐理解的他。而那个被告的同学也在我和同学的提问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善意,体会到了被支持被认可,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当氛围柔软下来,我看到了他自己的决心。
在这一方面中也可以应用。主要看下周这些孩子的表现吧。如果问题还多,就可以先重点关注、研究这个。
这次的阅读与练习,我希望能针对真正的问题进行。
有一个要提醒自己——开启录音模式。就像周五发生的事,感觉到了那种能量场的流动,但过后一忙,后来回顾起来,都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了。如果有作录音,就好多了。
12.07 这样的提问更聚焦——读《关键在问》
今天开始阅读《关键在问》。
作者乔·尼尔森是文化事业学会资深认证培训师。曾使用焦点讨论法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田纳西州和芝加哥等地的小学从事多年教学工作,并在美国、加拿大、埃及、尼日利亚等国主持过多场教师培训活动。
本书分为4个部分:焦点讨论法的理论、应用、实例和附录。
有理论,有实践原则,更多的是案例。
读完第一章"在学校中运用焦点讨论法的重要性",印象最深的一个关键词是"焦点讨论法"。这是用于设计和引导讨论的实用方法。作者发现这个方法极富价值。"它可以用来引导儿童和成人的学习,可以为学习注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可以令沟通更为深入有力,可以在个人和团体层面解决问题。这个方法也可以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框架,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思考。"
这个方法还有其他别称,如“艺术形式方法”、“讨论法”等。
书中说这一方法包括“O-R-I-D”四个层面。简单地说,这一方法依次涉及四个思维层面:
客观性层面(Objective):处理信息和感官的觉察;
反应性层面(Reflective):有关个人的反应和联想;
诠释性层面(Interpretive):关于意义、重要性和含义;
决定性层面(Decisional):关注解决方案
芳芳老师结合教练式对话和另一本书的阅读,对这4个思维层面进行了新的解读。我觉得很有道理,也记录一下。
客观性层面:关注是什么,只做客观描述,观察到什么,不评判。
反应性层面:关注自己感受,描述自己的感受,不评判他人。
诠释性层面:现象背后的需求,意义,重要性等。
决定性层面:共同去到什么地方解决问题,寻找最佳路径。
原以为这本书读起来会很枯燥,耗费脑筋。不过真正的读起来还算是比较轻松的。第1部分的第1章虽然是理论层面的,但案例也不少。这是一本以实例为主的书。案例读起来总比纯理论好理解一些。
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在学校,孩子的问题总是不少,实践的机会随处可见。关键是有没有意识去实践?有没有用心把实例记下?
小豪同学又被告状了。这次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他把一个女生推进办公室,女生一个踉跄跌倒了,哭着来告状。
听了女生的倾诉,我发现小豪本意并不坏,但做法还是出了问题。这次我并没有自己跟他们两个对话。而是引导他们两个直接对话。
我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感觉小豪本质并不坏,只是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表达。让告知的女生通过对话帮助他。
听到要帮助同学,那个女生瞬间停止哭泣。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
我让女生描述一下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感受,再问小豪为什么要那样?可以怎么做更好?
(描述一下什么事让你不舒服?)
"老师没叫我进办公室,你怎么把我推进去了?害我都摔倒了。"
"你喊报告后,有一个人说进来。你一直还不进去,我就推了。"
"那是一个小孩说的,不是老师叫的。怎么能算数呢?"
"可以进去的,站在那边浪费时间。"
(说说感受)
"你没经过我同意就把我推进去,我没注意,摔到了,很疼的。"
"我有跟你说你可以进去,你就是不进去,我着急就推你了。"
(本意是好的,只是做法让别人不舒服了,看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做法?)
"你可以有其他做法吗?"
小豪沉默。
(帮他想一想)
"你可以跟我说,由我自己决定。你不要强迫人。可以吗?"
小豪点头。
(以后遇到类似的事会处理吗?)
小豪又点头。
我又表扬了他们一下,他们便开开心心地回到教室了。
这个案例也许不是真正的焦点讨论法应用。但孩子从情绪低谷到舒缓,甚至开心、有价值感地离开,说明做法,提问是有价值的。
不求准确与高效,边读边慢慢练吧。
12.08 问题成了最大的资源——读《关键在问》
今天读《关键在问》第2章"焦点讨论法的结构"。
开篇写道:
智识的学习当然包括信息的积累和记忆。然而,如果信息不能被理解,也只是不被消化的负担……而理解就意味着抓住了所获取信息不同部分间的关系。只有在获取知识时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思考所学的意义,才能获得这样的理解。
这一章重点讲的还是焦点讨论法。只是这一章的应用多是对知识掌握的应用。这一章把四个层面更详细更精准地进行了阐释。每讲完一个层面还进行表格式的总结。让大家更直观更简洁方便地理解。
这也算是手把手地教了。还有一些关键问题可借鉴。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又经历了一次教练式对话。只是当时是小组的对话,现在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对话,一个人的修炼。
我曾说过,当你用研究的心态去对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时。那些问题都是很好的资源。
这次的阅读实践性很强,越投入练习应该阅读起来会越轻松,所以读的过程中特别想找一些案例做练习。问题也成了很大的资源。
今天的阅读我感觉也有点艰难。用什么来训练呢?好吧,就从当下的学习状态开始训练吧。
客观性问题描述
在这一章里我读到了什么?
我进一步了解了焦点讨论法。知道了更细致的结构,还了解了更为详细的方法,里面提供的一些问题可以直接用。
反应性问题概述
什么让我感到矛盾和纠结?
这一次的阅读我感觉特别难,虽然有很多实操性的样式,有很多的案例,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供参考,但总感觉阅读不够深入,找不到特别好的实例来练习。没有那种流动感。
诠释性问题概述
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看待这件事?
越想把这本书读好、读透,越觉得自己无从下手。读起来没有那种灵动感。
这也算是比较正常的吧。虽然案例读起来很轻松,但当我要边读边成为写作者的时候,案例就要自己做,这也算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创作总比平时的阅读、简单记录有难度。
感觉有点难,兴许不是坏事。说明我特别用心地在做。只是还没有打通,还没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
决定性问题概述
你下面的步骤是什么?
先读起来吧,边读边有意识的应用。像吴校,把它用在她正在访问的学校跟老师们的互动中。慢慢地阅读并坚持下来。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是希望能跟小伙伴们一起研讨研讨。
12.09 充电为发光,闪电为行动
今天《关键在于问》读到第三章"焦点讨论法的理论基础"。
开头这一段话特别喜欢:
记忆的艺术也是思考的艺术……当我们希望我们自己或是希望一个小学生在头脑中能记住某个新东西时,我们为了有意识地记住某些新东西所付出的努力,不应比我们将其与自身已有想法建立联结的努力更多。这种联结就是思考。如果我们清楚地达成了这种联结,那么所联结的内容就能更容易地被回忆起来。
——威廉·詹姆斯
联结这个词我前段时间也经常提。做教练式对话分享的时候常说到。但我提到的联结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书中所说的联结,更像是一种归档,一种存放。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脑中就出现了一个像书柜一样的东西。这应该属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果这个书架是结实的,而且里面已经有分门别类地放着东西,就是属于条理比较清晰的一个地方。那当我们把新接触的东西根据它的属性归入这个书架时,我们再想要时,想提取时就方便很多。
如果我们原有的那个书架是混乱的。当我们获得新的东西,随便往里一塞。东西也是在的,但可能就成为了一样负担。想在提取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有时乱找一通,还不一定能找得到。
这是我对这个联结的一个想法。也算是通过这种联想来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吧。
不管是艺术形式讨论法,还是意象教育理论,或是互补的学习理论,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焦点讨论法。都离不开那4个层面的思考问题。
今天晚上也是N师行动派的第2次分享活动。一位老师他分享参与学习与阅读后的实践案例,另一位老师分享她创作视觉笔记的一些心路历程与成长经历,吴校还介绍了一位新疆的老师通过自学与练习做的非常多的视觉笔记。
我想听分享的很多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所触动,为他们的实践,为他们的联结,为他们的努力。
我也很佩服这几位老师的实践力。佩服他们的坚持,佩服他们的行动力。
吴校说得好:"充电为发光,闪电为行动!"
老是充电没有发光,价值感是会缺失的。电能没有流动起来,没有流动感,有时是很难继续充进去的。只有行动才是硬道理。
今天读到7条飞行定律:
1.你必须会飞,要不然你说的是什么妖蛾子。
2.你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目的地,飞行才具有意义感,它不同于无聊的盘旋游戏。
3.并不是最会飞的那只鸟,最先抵达。笨鸟先飞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它一直在飞。
4.一些傲慢的大鸟会选择独自飞行,只有它是最自由的,当然不见得同时是最快乐的。
5.比选择同行者更重要的是,选择有能力的领行者。
6.只要能达到目的,即使比自己预想的更迟到达,也不必感到难堪。
7.飞行就是自我赞赏,达到目的则是更大的赞赏。
特别喜欢的是第3条:"并不是最会飞的那只鸟,最先抵达。笨鸟先飞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它一直在飞。"
一直在飞,一直在行动,哪怕速度有些慢,但这种持续的行动的能量是特别强大的。
一起写吧,今天已经是第100天。挑战已过了1/3。每天坚持记录,这也是一种行动力。
很多老师觉得写长文太难了,觉得每天写几百个字挺容易的。
一天写几百个字难度并不大。但每天坚持写几百个字,持续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真能坚持,写着写着,要写长文也并不是难事了。
每天留给自己一点时间阅读与思考,把属于自己的书柜梳理得更清晰,后续的东西要进来,便有了可落之地,有了归宿,进来后也容易存储,容易提取。
一起写吧,开始写,坚持写。
12.10 什么是最重要的——读《关键在问》
今天继续读《关键在问》。第四章的主题是"如何准备一场焦点讨论"。书中一共分享了10个步骤。像这种指导实操性的内容,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马上应用。所以看完第4章我决定尝试练一练。
第1步是聚焦主题。这看似最容易,其实也是比较难的。主题确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讨论是否有价值?是否易操作?
确定什么主题好?一时没有头绪。索性就刷刷微信。习惯动作,点开张老师的朋友圈。因为张老师的朋友圈一般都有一些值得阅读的东西。所以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刷一下。
今天他分享的几条内容,看标题感觉也是可以一读的。本想点开一篇阅读。就看到了中间夹着的一条信息:"昨天得知江苏一位年轻的教师朋友生了严重的病,止不住的难过。衷心为她祈福,祝愿她能够度过难关,早日康复!"信息后还有很多教育行者的美仁留言。
江苏,女教师,严重的病,行走……几个字眼,一阵揪心。
最近几年,因志愿者服务,我与很多教育行走的美仁都有一些链接。苏州更是去年刚去过的地方。兴许就在圈中。会是谁呢?
循着一些留言足迹找寻,一个一个朋友圈打开,一次次阅读又猜测。当打开她朋友圈时,得到了确认。还是原来是她——
厦门教育行走时我遇到的第1个美仁。她的细心,她对队友的关心,她的勇于担当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知道她也一直在做着公益的活动。她的朗诵很美,很多孩子都喜欢。
她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可是朋友圈中不知怎么回复?打开私人对话框也不知怎么开口?
除了默默为她祈福,我不知该做什么?
我们有时候有种无力感,感觉做什么都于事无补似的。此时只有尽力相信美好,相信相信的力量了。希望在,就能前行,更好地前行。
张老师一直在强调健康的重要性,现在也越来越多的美仁在锻炼。
但身边的不少亲人、朋友,现在的生活还是很没有规律,身体还是经常在透支。我也是其中一个。说好了11点之前睡,但每天晚上不超过12点是很少躺在床上的。
知道不好,但仍一次又一次地忽略。当身边的朋友遇到事情的时候,才会给自己一个比较重的提醒。
或许真的要静下来想一想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12.11 什么事我坚持得最久?
今天的打卡主题是坚持——坚持一件平常事。
近期我在坚持的一件平常事是每日一记录。从9月1日"一起写吧"挑战活动正式开始,到今天已是第102天。
每天不管多么忙碌,如果时间一过晚上11点我都会停下其他的活,安静地梳理一下,做一下记录。
这样每天我至少有半小时的时间是完全属于我的。再忙碌的生活,再杂乱的思绪,也会因这样的记录有序一些。
与其说是一种任务,不如说是自己给自己最大的福利。
每天梳理思考一下,每天记录一些,为生活留痕,感觉也挺有意义的。
每日一记录,每月一精品。希望自己能坚持,也希望小伙伴们能一起同行。
若要论我坚持最久的一件事,就是教育行走志愿者任务了。
从2015年第一届教育行走开始,我就是一个深度的参与者,是一个忠实的志愿者。每一届教育行走活动,从前期的准备,前期的宣传;到活动中一些志愿者的招募,一些精彩的呈现;再到活动后行走美仁们的精彩呈现……这些碎碎的事我都力所能及地做着。不管有没有到活动现场,每一个专家的讲座,每一场沙龙的活动,我也都用心地聆听着。
2016年8月1日行走公众号——"行走拓宽世界"诞生后,我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编辑推文,跟小伙伴们一起排班推文,我们都是专业的志愿者。在服务中成长,越承担越成长……这些都是我们真诚的表态。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转眼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这应该是我坚持最久的一件事吧。
坚持一件平常事真的很值得。以前我最喜欢用荷花定律来勉励自己,并与伙伴们共勉。今天晚上我又读到了一则竹子定律,感觉也很不错。分享给大家。
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熬不了这三厘米。因为有些东西你坚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总感觉效果甚微。这个时候是最容易放弃的。你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三厘米的沉淀才足够。这个过程太长了,太难了。一般人看不到希望就很难坚持下来。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沉淀,是很难有后面快速的发展的。正因为有了前面4年长三厘米的沉淀,才有了后面6周长15米的拔节。前面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与看不到希望太让人难以承受了。一般人很难沉下心来坚持。
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走着走着人就少了。
一起写吧,挑战活动报名者有近80名,坚持到现在的不到40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一起坚持到最后。但我相信能坚持下来的,一定会有所突破。
12.12 双十二做了什么?
今天是双十二,对很多人来说购物是必不可少的。我也买了一些,线上线下都有。今天的购买理性了一些,除了必需品,其它也没多花钱。
除了买东西,我今天还做了什么呢?
周末,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比较特殊。一个朋友送了一只自家养的鸡。我自己不会杀,拿到市场请卖鸡的一个摊主帮忙杀。她不但把毛拔得很干净,还帮忙开膛破肚,把内脏也处理好。
要给她工钱的时候,她说不用,杀鸡很容易,而且是随手的事。我感觉特别不好意思,虽然比较晚过去,不会耽误她做生意。但她的确也为此花了不少时间。看已临近中午她还在忙,便到市场买了一份我喜欢吃的肠粉送给她。她推辞着,见我是诚心送的,便开心地收了。
这只土鸡拿回来后炖了一些三七,晚上给孩子吃。老公喉咙有些不舒服,还会咳嗽。已看医生,拿了一些药。便买了一些小肠和川贝一起炖给他吃。
健康真的很重要。愿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今天贴了一张图片给朋友们猜:孩子们在干什么?
很多朋友注意到了孩子们专注的、快乐的表情;好几位朋友发现了上面的袋子;一些朋友联想到了空气;有两位朋友注意到了桌面上的酒精灯帽;一位朋友猜到了孩子们正在做什么实验。
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视角也不同。对有上过这一课的老师来说,猜中并不难。但对一般人来说要猜中,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样的现象,有的扫一眼就知道干嘛,有的仔细观察,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出来。不理解,有的时候还真不是能力问题,只是接触的领域不同。
今晚看到吴校发出的打卡。从1.0~3.0的教育特别震撼。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处于1.0状态的。我的课堂1.0和2.0穿插,3.0的状态极少。
看到这三张图片对N师学院模式更是赞赏。 N6的课程已接近3.0版本了吧?回想起吴校说的这次课程她轻松很多。因为众多的教练、助教、各组小组长和组员互相赋能,每个人都为社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丰富和拓展的社群本身。老师只是群中的向导。
这种教育模式也是很多人喜欢的。在这种模式下,更多的是学习者被看见,被赋能,更有主人翁的状态,更有价值感。
科学课要达到这种教育状态也是比较容易的,这个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做。
《关键在问》有一个图非常关键,但理解起来却很难。芳芳老师转发了一张图片,对理解这些关键理论非常有帮助。我看后赶快收藏了起来。
共读的好处就是当你不懂或对某些东西理解比较模糊的时候,看看伙伴们的表达,就会清晰很多。
不过打卡式的互动还是不够深入,如果能有一些交流会更好。慢慢来吧。
转眼双十二一天即将过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许商家还会再继续促销。就算没有促销活动,需要购买的东西还是会购买。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是会继续。
每一天都差不多,每一天也都有新的东西。愿家人及朋友们越来越好。
12.13 要爱,更要会爱
今天看了塔塔老师分享的小视频,居然眼眶湿润了。
静下心来,我跟自己进行了焦点讨论法的对话。
1.客观性问题:看到了什么?
浑身是刺的小刺猬,渴望和大家在一起,却怎么也无法靠近小伙伴们。
在教室里,当它落座时,小伙伴们不得不离它远一点,防止被刺刺到。
在车上,因为小刺猬浑身是刺,有的小伙伴为防止它坐在身边,把书包放在旁边的座位上。小松鼠热情地招呼它坐在旁边,可它的刺却刺伤了小松鼠,不得不远离。
运动场上,小伙伴们开心地玩着球,球落到它身上却被扎破了。
游乐场上,其他的小伙伴都有人帮忙荡秋千,到它那边,小伙伴还是望刺恐惧,止住了脚步,不敢靠近。
……
大家开心地玩着,唯独它只能在一个角落默默地关注。
圣诞节来了,在小松鼠的带动下,小伙伴们为小刺猬准备了一样特殊的礼物。看到礼物盒小刺猬很开心,可是把上面的泡沫都翻出来了,还是没找到礼物。当小伙伴们把泡沫插在它的刺上,跟它亲密接触时。小刺猬幸福极了。
2.反应性问题: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
被感动了,眼眶湿润。
不得不远离的无奈,被看见被接纳的幸福感。
“相信爱,其实你一直被默默爱着。纵然我们满身是刺,有人总在想办法靠近我们。”结尾字幕暖到了。
看到小刺猬的故事,我想到了孩子们。
班里的小豪也像一只小刺猬。他特别想跟小朋友们在一起。可每次做事都是帮倒忙。就是好心做坏事。他身上也有一些刺,这些刺就是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相处,不知道怎么表达。
看到小刺猬那无奈的样子,我眼前就闪现出每次有同学告状,他无奈或委屈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位。他们一些为人处事的方式,他们一些本能的特点,就像小刺猬身上的刺,阻挡着他们与小伙伴们的关系。让彼此都很不舒服。
看了视频,我还想到了我自己。
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的孩子,我也是像小松鼠一样默默地爱着。
看到他们没座位,一定会招呼他们坐身边。也免不了被他们的刺刺到。为此也很无奈很伤心。
看到他们作业没按时完成,看到他们上课没专心,看到他们与其他同学无法较好的相处,看到他们的一些坏习惯……
总会忍不住去提醒,总会忍不住去干预,总会忍不住去交流。
可是有的孩子,就是你怎么说,怎么做,他都还是老样子。有时候你作业布置下去,反复交代,第2天过来还是有那么几位的孩子总是不完成。
上课的时候你眼神反复提醒,言语还很严肃,但总有那么一些孩子自顾自地玩耍,自顾自地说话。
有的孩子跟其他孩子的交往方式你觉得不对,手把手地教,一点一点地练,但来到真实的情景他还是老习惯,伤害了同学,也难受了自己。
作为他们的帮扶者,那种无力感也真的很难受。
3.诠释性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因为遇到就是一种缘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的未来。所以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默默地爱着他们。希望他们能改过来,能变好。希望他们在学校能更快乐地跟其他孩子相处;能充分利用时间多学习一些知识,获得一些技能;能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将来能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有了目标,有了行动,就希望有效果。
当你的付出得到的回报是被刺时,那种失败感,与疼痛感让人更加难受。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默默地爱着,不应该是一厢情愿的。有时这样的行为还会伤害到彼此。
怎么爱,如何爱,才能让彼此更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4.决定性问题:我可以做什么?
我可以像小松鼠一样。看见他们的这些无奈与委屈,并用心地去想一些办法帮助他们。这些办法并不一定要把他们的刺拔掉。可以换个思路,比如拿一些泡沫帮他们缓解一下,让那些刺不那么伤人。
就是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善能够改变的。给自己多一些时间与空间,多想一点办法。遇事不要着急,不要焦虑,只要爱在,疼痛和彼此伤害只是暂时的。不断学习,彼此赋能,多动脑筋,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我此时能做的就是,坚持默默地爱着,允许暂时的不舒服,不要自我怀疑,不要放弃。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尝试,多一点反思,多一点改进。
默默地爱着,更要会爱,能解决问题。为此,我还需继续学习,继续努力!
12.14 教育公平
教育部专家,华师大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教授撰写《共和国教育公平之路》第十五章: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开篇用了互加计划案例。
看到这边如果要自我发问,我会问哪些问题呢?
1.客观性问题:互加计划我看到了什么?了解了多少?
互加计划其实我就早有耳闻。我知道他有乡村学校针对孩子的美丽乡村课程。也有针对老师的像青椒计划等课程。现在还有N师课程。
这些课程我了解最多的是N师学院的课程。因为这个课程我是亲历者,我参加过N师学院第1期,第5期和第6期课程。这些都是免费的,但收获很多。
2.反应性问题:看到互加计划案例入选高端文集,有什么感受?
很开心。这是对互加计划的肯定,是对以吴校为首的互加团队的肯定。这几年他们为这些课程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有很多乡村的孩子和乡村教师受益者。但我总是感觉知道的人还不多。比如N师学院的课程,N师第1期全福建省就只有我一个,全省这么多乡村老师,就我一个人受益。N师第6期的时候情况好一点,包括我在内也只有5个人入选。这么好的免费课程,值得让更多的乡村教师知道并参与。
这次案例入选,了解互加计划的老师会越来越多,每一个老师背后都有众多的学生。所以这次案例入选后,能得到这份福利的乡村学校老师和孩子会更多。这是乡村教育之福。所以我特别开心。
3.诠释性问题:互加计划案例为什么能入选?
张文质老师说:"一个人走正道,总会遇到贵人的。"互加计划这几年在做的事,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促进教育公平的好事。大方向是非常好的,实际效果也不错。得道者多助,大家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这几期N师课程,办得这么成功,就是因为有那么多老师和团队的支持。大家因为认同这件事,贡献了自己的资源。所以课程才能越来越精彩。
当然N师学院也是一个孵化器,具有自造血功能。相信有了一个持续的活动,每个学员的行动力都会增强,每个老师影响几个就好,那个力量是无穷的。助力美丽乡村课程也是随手的事。
这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案例不入选才怪?!
4.决定性问题:下一步我要做什么?
作为互加计划,N师学院课程的受益者。我也是一个发光体,我要继续努力地学习、练习、分享,也为乡村学校教育公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为了更好地把事情做好。要多一点实操性的练习。行动力很重要。
这个世界的美好不是因为某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因为很多人都做了一点。我是受益者,我也可以成为付出者中的一员。
12.15 2021新年心愿单
今天的话题是"新年心愿单",看到这个话题,感觉一年真的要过了。也是,今天15号了,再过16天就2021年了。是该总结总结,计划计划了。今晚就简单地盘点一下吧。抽空再详细地写一下。
2020年我做了什么?
年初因为疫情,我很少出门。课也没有上。我收集微课及一些学习资料,利用自己的公众号进行推送分享,助力孩子们学习。开启学生版的"一起写吧"挑战活动。在公众号中开辟写吧专栏推送优秀作品。
发起老师版的"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日更活动,9月1号开始,至今已100多天,有近40位老师坚持着。
坚持做教育行者志愿者,坚持做教育行走公众号的推文。跟小伙伴们做教育行走的宣传及其它相关的服务。今年比较特殊,是线上教育行走。活动后又有一个持续的直播专栏。
今天又发布了第二轮的直播招募 《继续走,一直走——教育行走专栏,期待你的直播风采》
每年的7月21日是教育行走的"法定"行走日,不管三七二十一,行!
今年比较特殊,我们无法如约线下研修,但有了文质教育研究院的技术支持,8月20日—22日我们以新的方式进行研修。三天,3万多人次在线研修。
研修活动结束,大家又在7个教育行走微信群中进行分享。见美仁们意犹未尽,文质教育研究院在百万家校共读联盟平台上又为大家开辟了一个专栏——教育行走直播专栏。
直播专栏分享者招募令一出,便收到了很多美仁热情的回应。晚报名的美仁分享档期一下子排到了2021年。
从9月6日开始,每周一播,从没间断。每周日总有一位美仁呈现精彩,这一天也成了大家集合的日子。12月13日就是第15场了。
大家谈教育行走的故事,聊行走中某个人或某件事给自己的启发,分享自己的教育实践……
每一场讲座都有触动人心的东西,每次讲座后总有一些新的生成。有朋友说,每周日如果不听一听教育行走专栏直播,就像缺少了什么。
大家都喜欢的事就值得继续。
教育行走直播专栏分享者第二轮征召开始了。如果你有关于教育行走的故事想聊聊;如果你有关于行走美仁的链接想表达;如果你有教育实践经验想分享……那就赶快报名吧。直播舞台已设好,诚邀您一起来创造行走的精彩。
新一轮大规模的"家校共读"活动又开始了,发现共读的精彩,激励大家更好地参与共同活动。这件事我也觉得很有意义。
今年参加的培训活动也不少。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有几场印象特别深刻。收获特别多。
2020年印象较深,收获较大的研修
国庆节时在东山参加的"张文质写作研修班"。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的张文质老师相关的,人数较少的线下研修活动。
三天的活动,紧张有序。遇见了很多有特点有个性的老师,开拓了视野,享受了一个流动的特别温暖的场域。
课内课外的交流,让我一步又一步往深处探寻自己。慢慢地明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还有一个活动触动也很大。就是N6课程。在与小伙伴们练习教练式对话中,实现了一步步下潜,心慢慢地放空,遇见更真的自己。
2020年有什么遗憾
目标虽然逐渐明晰,但写一本书的主题还是没确定下来。文字写了不少,但主题还是不够聚焦。所以也没什么实际的成果。就是说量是达到了一些,但还没有质的飞跃。
2021新年心愿单
吴校晒了一张新年心愿单。我不知道她晒的是谁的。但看一下心愿单觉得还可以。对照心愿单,除了设置课程,其他的应该是适合我的。所以先把这张保留吧。
梁老师打卡里面的这张图片我也很喜欢。我觉得这一张图较为全面。深入思考的时候可以用。
12.16 互相温暖,彼此赋能
今晚的主题是共同体。说到共同体,我最大的感受是"互相温暖,彼此赋能"。
关于共同体,玛格丽特•韦特利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在其所在的组织、社区和个人生活中建立更为和谐和令人满意的关系。可是我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这种愿望只能通过个人积极融入新颖而又陌生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
玛格丽特 •韦特利的这段话如何理解?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组织、社区和个人生活是相对固定的,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有一定的惯性思维,如果能有和谐或者令人满意的关系固然是好的。但有这种状态的可能不多,因为身边的人格局毕竟有限,而我们个人的发展是无限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开阔眼界,不断地拓宽视野,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创新。要满足这些,就需要一些新的元素或者前言的东西加入。所以新颖而又陌生的共同体,更容易实现这种目标。
这段话中,另一个重点的词是"积极融入"。只有积极地融入,你才能更好地吸收,更好地跟新的伙伴互相赋能。在共同体中你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才能找到自己新的价值。
什么是新颖而又陌生的共同体?与我们身边熟悉的学校教师团队、区县教研团队有什么不同?
新颖又陌生的共同体,是有别于我们熟悉的身边的这些团队的。它应该有新的东西,就是有别于我们旧的生活,有别于我们的习惯,有别于我们原有的视野的一些新的元素。它还应该是一个共同体。就是有一个伟大的事物指引着我们为此而共同去努力。
关于共同体的话题,借助吴虹校长的这些问题进行梳理。
1.学习共同体是如何帮助你成长的呢?(比如N师学院、网络读书会等形式)
N师学院对我来说算是一个新颖而又陌生的共同体吧。我参加了第1期,第5期和第6期,也很有幸进入N6闪电行动派。
第1期和第5期拓宽了我的视野,第1期还有一些技术性的实操练习,提升了我的能力。这两期的学习给我打了较好的基础。
第6期算是进入真正的共同体模式。我跟小伙伴们有了更多的链接。感受到了那种能量场的流动。互相温暖,彼此赋能的感觉很强。
就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在这个场域里又很舒服,是一种很安全的感觉,是一种被需要又被赋能的感觉。这种被看见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价值感是成长很好的养料。
2.在你目前所在的共同体中,谁可能会从你的参与中获益呢?
拿闪电行动派来说吧。首先我自己应该是一个获益者。通过主题打卡,通过自身的思考,通过与伙伴们的碰撞,我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了成长。这次行动,其中一件事是共读《关键在问》。通过这个共读活动,通过反思,通过一些实践,我越来越觉得,孩子的问题不是困难,而是一个很好的研究点。就是能更积极地面对教学中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因为我的成长,我周围的人,不管是亲人还是学生,他们跟我的相处会更为舒服。所以他们也是获益者。
因为我比较认真,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可能也会影响到一部分闪电行动派的小伙伴。如果我的分享正好触动了他们,他们应该也是受益者。
3.您从所在的学习共同体中获得了什么?(比如芳芳老师发起的浪漫物理小屋社群)
这个问题跟上面那个似乎有点重复。
我是受益者,我获得了什么呢?比如N6课程。段老师的案例支持,芳芳老师细致的服务,小伙伴们互相赋能,这些是一种支持,也是一种榜样的引领。对照别人成长自己,这是另一种碰撞,另一种方式的成长。
4.N6闪电行动过半,您还有怎样的思考去扩大实践探索的行动呢?
时间过得真快,闪电行动都已过半了。关于探索行动,我觉得还是以《关键在问》里面提到了理论及实践案例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及生活进行训练吧。深度拥有一本书也是一种很美的感觉。而要深度拥有,除了精读,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了。特别是这本书实操性算是比较强的。
看到吴虹校长在上海交通大学里拍摄的雕塑,我觉得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个雕塑我看到了一个待发的弓箭。而人就是箭头,箭已上弦,蓄势待发。要发射的好,既要下沉,要积蓄足够的力量,还要找准方向。
这几年我也在努力地学习,积蓄力量,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拔节。但一直找不到更为精准的方向,所以也没有射中靶心的那种成就感。今年通过学习,通过对话,通过下潜,心中的目标是明晰了一点,我希望更精准一点。希望2021能有一个发射的靶心。
今晚听了马增信老师的读书清单,读写计划,我有何感受?
持续地,大规模地进行精读活动,我2016年就开始了。后来因为各种杂事读得断断续续。持续地阅读,特别是有主题地持续地读写,的确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成长方式。
今年9月1日开始,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挑战日更。到今天已经是107天了。挑战日更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遇到无话可写,当输出没有内容时,我首先做的也是阅读。只是读的数量偏少,这三个月,包括正在读的《关键在问》,才精读三本书。听书倒是每天都在做的。跟着10点读书会10天听一本书,有空的时候也会听听有书共读。
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这条教师成长之路还是值得继续走的。
坚持日更,坚持读写。 每天一记录,每月一精品,相信一定能从量变到质变的。
很喜欢这样图片
ps:文中图片都来自吴虹校长的分享。
12.17 对话教育公平五问
为了不被锁二维码虚化掉了
明天晚上《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将召开结题会。这对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大喜事吧。先祝贺!
针对吴校提出了5个问题,我逐一做一下思考。
(1)互联网打开学习的大门,您如何理解无边界学习?您的学生能在网络课程中得到什么?
我理解的无边界学习。首先是一种没有围墙的学校,是跨时空跨地域的学习。网络课程就是其中的一种。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作为一线的乡村教师,虽然所在学校不算很偏远,但外出高质量的培训机会总是不多。
虽然经济不是特别拮据,但上有老下有小,房贷是刚需,也恨不得一元钱掰成两元用。常自费外出学习,就算身边人能理解了,也下不了决心去开口。
很多时候,只能干羡慕。
但有了网络课程,特别是像互加计划这样的公益网络课程。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很多大咖可以请到手机里,面对面讲座,可以通过连麦互动。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可以聚合在教室里听讲,在小组中交流。一些课程还可以边做家务参与。对生活影响不大。
不管是时间、精力还是财力,关系都不大。受到的阻力也小。参与便宽心很多,自在不少。
无边界学习,我还想到项目式学习,就是一些综合式的学习。他不以单科为目标,而是联合多学科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性或有建设性的学习。这也是我理想中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网络课程中,学得更自由。视野也更开阔。
只是现在我的教室还没有多媒体,无法在课堂上参与互加的各种美丽乡村课程。本来这些课程也可以推荐孩子们回家自己去看,去参与。我曾经也尝试过这样去做,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孩子管不住自己,很多父母又无法较好地陪伴,有的孩子会以此为借口去玩一些游戏。负面反馈不少,便不再做了。
(2)您所在的学校或区县是否有自己的网络课程?
好像没有。
(3)学校打造网络共享课程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在哪里?您对教育公平如何理解?
观念非常重要吧。现在互加计划的课程算比较成熟了,但还有非常多的学校无法享受到。这跟宣传的力度可能有关系,但主要跟领导或老师的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4)您希望得到上级部门(或社会资源)怎样的支持与帮助?
对我来说,主要是硬件方面的支持吧,配好多媒体,网络通畅。不要给予太大的干预,多点理解。算是很大的支持了。
如果能有一个观念较好的领导或团队,带着大家一起做,那当然是更好的啦。
(5)您觉得2021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有怎样的突破与创新?
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前瞻性的思维,不应该再做愚公式的工作,要多动脑思考。山不动我动。努力很重要,但是观念、目标与思考更为重要。我们要做的不是教书而已,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一个健全的人。
关于创新,对旧的教育教学不是颠覆,是改善,是融合。
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助力教育教学?而不仅仅是为信息而信息为高科技而高科技。如何利用网络课程助力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学会正确使用网络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如何链接社会资源助力师生活动?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能人建立联结。
几年前吴校就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并努力践行着,改变着。
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呢?从能做的地方做起吧。比如明天争取到梯形教室去上一节有多媒体的课。
12.18 这5项最重要
从价值观清单中选出近阶段对你来说最重要的5项价值观。你会选择什么呢?
1.健康
看到这一张价值观清单,我浏览了一遍。首先选出的是"健康"。
很久就知道生命很重要,健康很重要。但2020年这一个体验更为深刻。这个跟疫情有关。那么长时间的疫情报道。虽然很多离我比较远。但从各种资讯,各种文字,各种文学作品中能感受到身处疫情中心的人们的不易。
这个跟身边人也有关。大哥身体不好,每次进医院除了像烧钱,更多的是担心。舅舅拼了半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勤俭节约了半辈子,孩子也培养得有了一点出息,眼看熬出了头。没成想身体拖得不行了,上医院一查,几乎绝望。
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没了健康,真的什么计划都得泡汤。
在新的一年,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自己和家人尽量健康一点。
2.自我表达
选择"自我表达"这一项,也是很慎重的。我发现很多的问题,常常是我们不会自我表达引发的。
怎样表达才能说出自己的真正感受?怎样表达才能更容易被别人理解,被别人接纳?怎样的表达才能跟别人更好地沟通?
近两个月的教练式对话及提问练习,我特别喜欢那种被看见,被理解,被赋能的感觉。学会自我表达,更容易被别人看见,更容易被别人理解,也更容易被赋能。
新的一年我要继续练习自我表达,哪怕人微言轻。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小狗的叫法,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发声,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言语。学会表达,学会沟通,让彼此看见。
3. 社群
社群也好,团队也罢,共同体也行。这些都是让我们跟外界链接更紧密的一个空间,一个通道。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种场域。
在社群中,有人引领,有人陪伴。很多事更容易坚持。当然能力足够的话也能引领别人。在社群中能得到伙伴们的监督与鼓励,也能赋能伙伴们得到更多的价值感。
未来的社会团队协作也很重要。在社群中成长,在社群中做事,有特别的意义。
4.服务他人
服务他人是我一直在做的事。在服务中成长,是我的经验之谈,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鼓励。
其实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有时候并没有想得到什么回报?因为在服务他人时,那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好的体验。而当别人因为你的服务而受益时,那种成就感,那种价值感,也让我很舒服。
在新的一年中,我希望自己也能力所能及地服务他人。吃亏是福。何况服务他人还不是吃亏。只是证明你有能力且乐意多做点事而已。
5.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也是非常关键的。
就拿读书和写作来说,很多老师觉得自己没有时间。可是越没有时间读书、写作,没有留一点时间反思复盘,成长越慢,做事效率越低。效率越低就越没有时间。很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遇到别人想帮助时,也常常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好心办坏事。
只有个人成长了。才有能力与精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有实力去帮助你想帮助的人。
所以新的一年还是要抓住各种机会学习成长自己。让自己更强大。让自己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亲爱的伙伴们,面对价值清单,哪5个是最触动你的呢?或者你自己还有其他的价值添进清单里吗?欢迎思考一下,聊一聊。
12.19 协作共研,促进教育公平
今晚,我有幸在互加计划教室参加国家级课题《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研究》的结题线上分享会。
各种成果视频的展示,真的很有震撼力。看来课题的结题除了文字,现在还应该加入图片和视频。比如把视频上传后做成二维码放在结题文档里。
听了闫寒冰教授的分享,我大致了解了这个课题的一些结构。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课题,底下还有20多个各校及个人申请的子课题。研究者有华东师大的专家,有各区各局各校的领导者,还有众多一线的教师。
这种研究模式是我最喜欢的,我觉得这样的结构容易出真正的研究成果,很完美。我一直觉得一个理想的研究,应该有专家的引领,确保理论高度;有中层领导的加持,后勤有保障,也更容易组成核心团队;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这样血肉才能更丰满。在研究中这三者缺乏任意一方都容易带来更大的困难,产生遗憾。三者结合后,研究就会更立体更丰满。
闫教授提到的核心问题中:"具体运作机制尚未得到理论性提炼。"这是很多一线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有了专家教授的加盟,理论性的指引及跟前沿理论的链接便多了一个桥梁。这个问题更容易解决。而一线教师的实践,接地气的案例又是专家所缺少的。我相信这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专家看到这么接地气的案例,一定会欣喜的。
三组圆桌会议我也特别喜欢。
首先是被cctalk平台这次的技术升级所震撼。主持人和4个嘉宾居然可以同时打开视频,实现真正的圆桌讨论。
这次三组圆桌会议,各有侧重,彼此链接。
第1场基于专递课堂的学生成长。是从学生成长方面进行对话。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对象,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标志。4位老师成功案例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生命的绽放。
第2场是基于名师课堂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受益的是众多的学生,众多的家庭。特别是有了网络,教学信息化后,一个优秀教师所带来的,受益的学生面更为广阔。几位老师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教师,一些团队的成长。
第3场是基于名校网络课堂的区县整体推动。这是更高层次的推广。那种强大的资源与超强的辐射力,有了更强的推力。
每一场分享过后都有专家的点评。听专家的点评,其实就是一种抓取与提炼的过程。因为他能让你更清楚的知道好在哪里,后期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今晚,很多优秀者进行了分享,他们各自对自己的研究,对自己团队的研究总结后又开启了新的畅想,新的期待。
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受益的教师和学生会越来越多。
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又得益于教育行走、N师学院等公益团体的培养。我也应该力所能及地做点事。要埋头苦干也要学会抬头看天。是的,努力很重要,而思考也很重要。不断实践,不断复盘,更容易抵达想要的彼岸。带着思考的努力才能结出良好的果子。
12.20 一起挑战吗?
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总结文,敢一起挑战吗?
2020年,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件事是,邀请了几十位小伙伴一起坚持日更挑战。到今天已经是第111天了,还有30多位伙伴一起坚持着。
在2020年的最后几天,诚邀请您跟我一起做一件事: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文章,对2020年进行一次总结,对2021年进行展望(写下计划)。其实就是上次吴虹校长打卡作业的拓展版。
认真地对2020年进行一次回顾与复盘,对2021年寄予一定的期望。
您愿意一起挑战一下吗?
12.21 高质量地练习,争取形成技能
有些事一天天做,也不是特别累。这不,今天便来到了闪电行动21天的冲关贴。
1、这21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21天我感受到了吴虹校长对大家行动力的激发。
前五天,从报到帖到勇气贴,提醒我们开启闪电行动,让我们感受各种行动之美,激励我们开启闪电行动。
第六天,用核心素养引导,提醒我们规划行动。
第七天开始,开启《关键在问》这本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书籍的共读,给提问实操多一个抓手,多一把拐仗。
之后又有触动心灵的视频分享,价值观清单确认,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感引领,新年心愿单的目标引领,研究之路的阐释,面对未知的思考、计划与实践……
今天冲关小结后将进入小组的践行活动。
一项项,明线虽有些随意性,但用心感受能体会到吴校的用心良苦。
充电为发光,闪电为行动——这21天我感受到了吴校对学员行动力的努力激励与促进。
2、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与人?有没有感觉生活有了一点改变?
塔塔与小豆包的对话印象最为深刻。缘于母子良好的沟通关系,缘于小豆包自然的、积极的表达。
对张艳红老师印象也深刻,平时节假日都会收到她的问候,但真正对话不多。因"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有了多一点交集。这次闪电行动,她的领悟力和践行力让我佩服。
闫芳老师再一次用她细致的服务感动了我。群重点信息的摘录、分享。为晚收到书的伙伴拍书的内容,并开启音频朗诵导读。她的心里始终装着大家。
也许投入方式还是不够正确,生活没有太大改变。只是有了问题引领,日更轻松很多。每天就一问题深入思考,视野也宽些。
3、你对未来有何期待,希望怎么行动去改变自己?
昨天组队,安杰老师发起的有些想法与我一样,比如总结与计划,最后我决定与他组队。只是我不是班主任,不用写评语,所以他提的用"耳目心王"写评语我改为直接对话孩子。
今早国旗下讲话是我们班的小T同学,她上台演讲的过程把一些词句忘记了,停了下来,确认想不起来,再拿起讲稿看。
她下来后,有个别孩子笑她,她哭了。
我决定与她进行一次对话,帮她一下,便把她叫到一个角落。
"老师看到你哭了,很难受,是吧?"她点点头。
"老师听到你的演讲,看到你很努力地背,很想背好,但到台上一紧张有的就忘了。有个别同学又不理解你,所以你很伤心,对吧?"她停止了哭泣,又点了点头。
"老师第一次上讲台时很紧张,说话都颤抖,你刚才能流利地说了不少,老师觉得你很了不起了。"现身说法在耳目心王中似乎不是好的对话方式。不过孩子能接受。
"以后多锻炼就会好起来的。加油!"
感觉自己还是没能较好地使用教练式对话的方法。一实践就回老路子。虽然通过以上谈话,孩子也平复了心情,舒展了笑容,但内在的成长还是缺乏流动性。
刚回忆记录时发现与孩子对话,一到现场就忘了所学所练,回归原本,凭感觉对话,或者连对话都没有,直接讲理,幸好多了同理,看见情绪,有点效果。
出现这种学习"无效"的情况,跟对话练习不足,无法形成自动化有关,也跟事先没设计好问题有关。学到什么,记下什么,思考什么只是一个基础,还在感知层面。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练习,才能真正理解,甚至形成技能。吴虹校长一直强调的行动力应该就在这。
还是要持续地有计划地对话练习,自己才能真正地改变。
4、预计会遇见哪些困难,或许会有不适,您将如何面对?
其中一个困难是时间与精力的问题,问题需要反反复复尝试,更是费时。有时提的问题没问到点子上,无法给孩子赋能,又感觉沮丧。
今天开始,争取事先设置好问题,再进行对话练习。练着练着若能形成技能,将终身受益。
允许自己的慢吧,但一定要持续。争取真正学会应用。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