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人,总是担心如果自己不够好,就会被对方抛弃?”
如果读到上面这个问题,你脑海中浮现了某个人,那么我们今天可以聊一聊,关于这种“害怕”到底源于什么,以及如何摆脱对失去的恐惧。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你“真心愿意”的基础之上——你的确感受着恐惧带给你的折磨,并且下定决心战胜这种恐惧,甚至真的失去对方也在所不惜。
就像丢弃过时的鞋子、配置低端的数码产品、不会再翻的书……当我们选择主动地与这些曾经相伴相惜的事物永远地分开,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它们对自己来说已经没有价值,不再被需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担心被别人抛弃时,自己其实就像那些不被需要的商品,我们担心的不只是被抛弃,这只是一个结果,我们更多的时候担心的是自己在对方眼中没有价值这个“事实”。
一、如果你不是种子,即使低到尘埃里也开不出花朵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把自己放在“从属”的位置,也就把很多原本应有的权利拱手让人。这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叫做“自卑”的感觉不时涌现出来。
关于自卑,我听到的最浪漫的描述来自张爱玲,她在给胡兰成的照片后写下:“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自卑感不止产生在小女孩面临怦然心动的爱情的时候,事实上,距离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让“自卑”每天都在发生。“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是我们赋予他人“价值”,编造了我们不如对方的“故事”,从而造成了自卑。
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如果能够培养“健全的自卑感”,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当你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因无法达成目标而产生的自卑感会激励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低到尘埃里没什么不好,但前提是,你要准备好在尘埃里做一颗能开花的种子。
二、想得到“表扬”是因为想强化自己“我没有能力”的信念
小时候我们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上学之后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工作之后希望得到(认可的)上司的表扬。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够给予我们“表扬”的人,是因为我们赋予了他们表扬我们的资格——首先是我们认为这个人所处的位置高于自己,这样得到对方的表扬才是有价值的。反之,如果我们认为对方与自己是平等的甚至低于自己的,那么如果对方的是“感谢”或“鼓励”自己还好,如果是“表扬”,我们不但不会高兴,甚至还会觉得自己被侮辱了吧。
所以,在我们心里其实已经给身边的人建立了一种秩序,在这种秩序之下,我们和有资格表扬我们的人之间本身就不是平等的关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纵向关系”。在纵向关系里,我们依赖位置高的人给予自己评价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期待“表扬”就是企图确认价值的一种表现,而本质上,都是源于对自己能力的不确定。
三、不为他人而活,就不会活在关系破裂的恐惧里
依赖“纵向关系”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像种在花盆中的植物,需要有人浇水才能存活,一旦主人忘了浇水,就只能等待枯萎。不想把命运托付给别人,就要努力成为一棵长在户外的大树,根扎到深深的土壤里,这样即使没有人浇水,你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枝繁叶茂。
与“纵向关系”相对,我们需要建立的是“横向关系”。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与他人能够达成意识上的平等,不会因为自卑而屈服,会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我们的价值不是来自被别人表扬,而是主观上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我们不再考虑“这个人会带给我什么”,而是考虑“我能够带给这个人什么”。
当我们的价值不再依靠他人的评判,当我们不再把自己当做他人的“从属”,我们也就不会担心自己被抛弃。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
四、那个能抛弃你的人,到底是面前的ta,还是你的父母?
另外还想聊一聊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你经常有害怕被重要的人抛弃的感受,哪怕对方并没有真正抛弃过你,你仍然会担惊受怕并且不断挑战对方的底线(俗话说就是“作”),那么也许你可以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找找原因。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期长期生活在父母可能抛弃自己的危机感之下(父母未必真的最终离婚),这种危机感就像一种情绪毒品,身体已经对这种痛苦的感受上瘾,即使在成年之后这个人可能也会不停追求这种“毒品”。外在表现可能就是将这种“需求”投射到亲近的人身上,通过不断地试探,最终达到被抛弃的目的。
如果的确已经影响到自己或他人的生活,那么就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了。
五、害怕被抛弃的人到底是谁?
我们的头脑是非常善于编造故事的,然而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拆穿头脑的骗局。这个方法叫做“一念之转”。
操作非常简单,将你的困惑或批判写下来,然后问自己4个问题,和反向思考(反转成其他的话)。
举个栗子,首先写下目前困扰和痛苦的事情:
A君总是不需要我,他总是想抛弃我,这让我很痛苦。
下面问自己四个问题:
1.这是真的吗?
答:是的
2.你确定这是真的吗?他“总是”不需要你,“总是”想抛弃你?
答:并没有总是……事实上,他没有真的抛弃过我,但是我能感受到他有这样的想法。
3.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答:我会觉得很焦虑,很害怕,什么也做不好。我会觉得世界要到末日了。我拒绝跟A君交流,尽量掩饰我的想法,我甚至想自己主动先抛弃他好了。
4.当你不那样想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答:我会跟A君好好交流,我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我会更投入地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书、运动、写文章。
现在反向思考,反转上面那句话:
A君总是不需要我,他总是想抛弃我,这让我很痛苦。
反转为:
我总是不需要A君,我总是想抛弃他,这让我(他)很痛苦。
反转的话是不是更加接近真相呢?
最后推荐3本心理学著作:《被讨厌的勇气》《遇见未知的自己》《一念之转》。本文也是受到这三本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