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读书,在中国似乎已经狭隘到与学历有关的才是读书,从小到大,读书就是为了考试,乃至于大部分人在走入职场后读书的技术仍是上学时的那套,拿到一本书,从头读到尾,然后置于书架,不管不顾。当过了几年,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就是新书,里面的内容仍然让我们学到了太多的东西。其实我们走入了一个怪圈,当我们买回来一本书,就像是在消费一件产品,我们一向的思维就是全部看完,等于消费结束,这里面却忽略了读书重点内容的主次之分,通读了全书却没有消化书里的知识,没有很好的把书里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根源上说,这是不懂得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读书,大概现在在当当上比较火的就是美国人艾德勒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不乏有系统的阅读方法,所以当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读书的都是第一时间就找到关于如何读书的工具指导书。其实,我们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到今有很多读书前辈总结了他们的读书方法,如孔子的“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的“提要钩玄法”,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毛泽东读书十法,而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的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如何读书的,正好这两天吴晓波在吴晓波频道和喜马拉雅上推出了《每天听见吴晓波》的付费音频节目,我作为吴晓波书友会的成员,第一时间购买了会员,每天5分钟,听吴晓波聊商业,谈财经。如何读书正好是这两天一期的内容。
1、阅读序言和目录
吴晓波作为一个财经作家,从九几年到现在一直保持了每年出一本新书的习惯,他谈到每本书的作者都是一个心机婊,一本书就像一个产品,它有它的物理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作者常常会把重要的东西放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所以吴晓波老师谈到序言是一本书的精华,是一本书的高度总结,作者往往会花五分之一的时间来认真的写序言。然后就是看整本书的目录,把握全书的结构和脉络,对一本书有一个系统性的思维。然后再看第一章,吴晓波谈到,第一章一定是作者花了很多心思去写的,如果第一章读下来不怎么样,那这本书就可以略看或者不看。
回想自己读书的经历,好像平时真的很少会去认真阅读序言,一直以来我觉得序言就像是推荐语或者是作者用来吸引你阅读这本书的。我第一时间就找了吴晓波老师的一本书来验证这个观点,找的是吴晓波老师自己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讲了从中国两千年前到现代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个时代的经济变革之路和关键的改革者。吴晓波老师在导论(序言)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本书的创作起点,其次分析解构中国经济变革的观察分析工具,最后是对全书大概进行了一个总结概括。可以说这个序言真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创作出来的,可以肯定吴老师的这本书是一本了解历代经济变革的通俗读物,也能够从这里面探研得失,寻找规律与逻辑。
2、多记录,形成笔记
吴晓波老师谈到读书的第二点就是随手拿着一笔书,每当遇到书中好的句子、思想,可以标记出来,然后在扉页空白处记下来,在读书过程中,所思所想也要及时记录下来,当看完书之后,一定要把扉页的内容整理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如果是电子书,可以复制下来导入有道笔记本等工具中。同时,谈到之后一定要常常去翻阅自己的读书笔记,不断的回顾。
似乎记笔记并不是最高明的读书方法,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就如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读书法门就是记笔记。而伟人毛泽东一向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读书过程中,做的读书批注比原文还要多。现在快餐化的时代,第一我们过多的阅读了碎片化的知识,这个很难形成体系,其次,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了读书的数量,读书的积累应该是阅读笔记的积累并不断的回顾。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我们要放慢脚步,耐心做学问的态度来审视读书这件事。
3、带着问题读书
吴晓波老师谈到的第三个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这其中也是选书的方法,比如谈到茶叶,可以从茶叶的基本知识,国内分布,历史典故等各个方面提问题,然后围绕这些方面再去选择书籍,进行主题阅读,然后不断延伸,比如茶叶需要茶具,就是陶瓷,可以了解陶瓷方方面面的知识,从而不断的推进,形成知识体系。
吴晓波老师作为一个资深的财经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能够引经据典,知识涉及各个学科,这应该得益于吴老师常年来保持得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在这快节奏的时代,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让读书更加的有意义,应该是每个人必修的一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