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已久的杨田林老师的课,实在无法用一两句总结我的收获,在返程的火车上就开始复盘,两小时的车程还不足以让我完成,到家继续撑着快要耷拉下来的眼皮完成最后的一部分,然后倒头就睡。
第二天一早,看到群里同学们的心得一篇接一篇,觉得自己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吸收还是不够系统,于是又默默的回去复盘了一次,今天下午抽出时间仔细看了大家的分享,终于有了主动想写下心得的欲望。
这次的课程像是一次迷你的师训课,帮助我从学员和讲师两个角度去理解课程的设计。
学员角度的收获和感受:
暧心,一进门的笑容可掬,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分小组,通过四色记者采访,找到有同样感受和困惑的人,课程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暧场从第一秒开始,课程中每个人都被关注到,每一个问题和回答都会得到积极的回应和反馈,引导同学之间建立链接和鼓励,让学员真正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尊重学员的节奏,把复杂的游戏规则分段说明,分段示范,分段操作,分段练习,确保每一个人都了解,会做,不让学员有挫败感和被戏弄的感觉,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体验欣喜、成就感,愿意以更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课程当中去。
真正让学员成为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六个小组,杨老师连每组里哪一个人有没有发声,参与度如何都了如指掌,他在课上讲的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那些看起来不是太活跃的学员,他们的意见也很有价值。”我不是一个模范学员,当我参与课程的时候,我更爱观察,不爱发言。但作为讲师,我会下意识的被过于活跃的学员吸引了注意力,这样可能会给一些内敛慢热的学员带来不被关注的感受,所以以后我会注意给到他们更多的机会和鼓励,这样可能会让课堂气氛往良性的方向发展。
讲师角度的收获和感受:
游戏设计的目标导向,游戏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每个游戏都需要被赋予意义,而这个意义是要为我们所传递的内容所服务,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也需要带给学员价值感和成就感 ,而不是挫败感 。在上杨老师课之前刚结束一期家长课,暧场活动我带了拍拍操,因为担心自己出错,所以在课前跟着音乐练习了好多次,开始带领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带大家示范了一遍基本动作就正式开始,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放弃的人越来越多,最后两轮干脆就全部放弃了。当时虽然现场笑声一片,但我自己的感受却是不太好的,但具体的也无法描述出原因。杨老师在课上讲到, 带领游戏,笑声和掌声不是唯一标准,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带领游戏要做到“与君同在”,而不是我教会你,你玩给我看。
教完不一定教会,有的时候因为有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哪怕压缩操作环节,也想把所有预先准备的课程上完,但是常常会保量不保质,学员表示有点懵,而我还停留在课程的环节设计衔接上,想通过同一个主题的课程设计来帮助学员理解,而从没有想过,要调整课程的内容,通过拆解难度,帮助学员更好的吸收。果然学员学不会打嗜睡,老师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
新手学规则,老手玩技巧,高手善引导,作为一个讲师,我还在新手阶段,首先要学会把规则描述清楚,课堂上杨老师重复提到分段理念,在上课之前就看过杨老师的游戏人生,里面提到分段说明,分段示范,分段操作, 分段练习,虽然用荧光笔标作重点,但也只是当作一个理论一带而过,在课上杨老师不断示范如果用分段的方法,一步步拆解活动规则,一步步带领游戏,把复杂的游戏拆解成小步前进,保证每一个学员都能理解游戏,全情参与。杨老师现场带领了大风吹,先是简单描述了游戏规则,当有一个学员针对性的把全场唯一打领带的杨老师吹上场后,大家哄堂大笑,这时杨老师又进一步介绍了补充规则,我们吹的这个特征需要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人。这个一直被我们用来做单纯暧场的游戏竟然被杨老师带出了各种版本,用来做新员工入职培训的仪表要求,通过一轮一轮的大风吹出着装不规范的员工,既有娱乐性,也不会让大家有被针对的感觉,因为身边总是有和自己犯同样错误的同伴,这样看来第二个补充规则就相当有必要了。
最后一点是一个杨老师的资深学员提到的,她说杨老师每一次课都备课超过50次以上,这个数字深深震撼到我了,培训行业40年,培训TTT讲师700梯,学员人数超12000人的老师还如此精进,真的给我相当大的触动,感觉自从选择了培训行业,自己不是在备课,就是在备课的路上,还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老师的这个分享给我卸下了包袱,同时也给了我努力的动力,期待遇见1.0版、2.0版、3.0版……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