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学季,9月21日,一部以高考为话题的剧集《大考》正在央视热播。虽仅仅开播不到一周,却引发热烈反响,市占率达到4.6038%,收视率排在全国同期热播剧排名第四位。
这部剧如此受关注,首先看其演员阵容,陈宝国、王千源、李庚希、胡先煦、荣梓杉领衔主演,还有郭涛,颜丙燕、胡亚捷、胡静、曹曦文等参演,老戏骨秦焰、岳红也加盟其间,足可见其份量。
老演员的演技自然不用担心,陈宝国和王千源演了两所高中的校长,而且还是丈人和女婿的关系,对手戏很多; 特别是爱抽烟的李庚希继《小欢喜》后,再次饰演高中生,却一点也不违和,表演上再次带来了惊喜。在《隐蔽的角落》有出色表现的荣梓彬已经长大,出演高中生来,也是有模有样。
从剧情来看,虽只播出了四集,但基本脉络已经出来。一个县城里面的两所高中,三个家有高考生的家庭,还有最后冲刺的时刻遇上疫情。从剧情发展来看,在疫情面前,亲情,师生情得到考验,复习备考与战胜疫情的对决,在孩子一生大考和疫情大考之间,如何交出满意答卷。
故事以三个学生家庭为主线,周博文很聪明懂事,妈妈很辛苦,可爸爸只知道打麻将,玩游戏; 田雯雯一个人在家,爸爸妈妈远在武汉做小生意,回家过年陪女儿却被隔离; 吴家俊很爱画画,想报名艺考,但妈妈很强势,宁可辞职也要在家陪着孩子复习备课,爸爸是警察,防控执勤没时间回家……
《大考》所要讲述的,有多层次含义。首先,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人生的一大考,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成长,还有面对疫情时的焦虑; 其次,对于家长来说,内卷的时代,更容易偏激,对于孩子的加压,亲情攻势,以爱为名的压迫式包围;还有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面对疫情,从措手不及,到有条不紊,也是一场大考。
从剧情梗概来看,除了疫情,还有洪灾,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迎战,让孩子们的人生大考顺利进行,值得期待。
所以,总体来看,《大考》的几个关键词,那就是“内卷”“担当”“勇气”“亲情”“大爱”,家庭教育的话题,教育内卷的话题,还有面对灾难时,决策者的战略定力等等。
大幕徐徐拉开,还有很多精彩,值得关注。共情在此,你会感动,也会找到你自己。
谁的人生,没有一次《大考》?。
二
这部剧是在安徽黄山拍摄的,历时六个月,有着很多黄山的元素,比如美景,以及众多的风土人情。而如果将高考这个话题同安徽联系起来,我们马上会想到一个词“高考工厂”。
说到“高考工厂”,我们自然马上想到了毛坦厂。这个以高考为产业的闻名的乡镇,因为毛坦厂助力高考复读圆梦面驰名中外。每年的送考阵容可谓是壮观,宠大的高考学生输出,让我们自感瞠目结舌。
为了高考,毛坦厂乡镇政府要求一切要为学校搞好服务,没有娱乐场所,甚至没有一家网吧。有的更多的出租房,还有陪读妈妈,陪读奶奶。
去过一次毛坦厂,恰逢放学,家长送饭到校门口,学生或坐在带来的小马扎上,或就地一蹲,吃饭,很快的速度,来不及聊天,就回教室了,刷题刷题。
孩子真的很拼,老师也很拼。这里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每天从早到晚陪着学生。从督促学习到心理疏导,事无巨细,工作负担和压力也都很大。
很多媒体,以及所谓的公知,都在批判着毛坦厂中学这样的不人道,没有让学生快乐学习等等。但是我倒认可白岩松的一句话:“我绝不会去嘲讽毛坦厂中学,它托着无数家庭一个又一个平凡甚至卑微的梦想!”
当高考能多考点分数,上好点的大学,对于像毛坦厂中学学生主要来自农村,主要是复读生的学校,他所承载的是每个家庭的希望。
今年的生源地贷款现场,准大学生们来办理手续的时候,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按照相关标准,新生可贷12000元,公办高校学费在5000元左右,民办高校大多在20000元左右。而考上公办和民办的区别,那就是高考分数高低的见证。平时多努点力,多考一点分,在此刻,货币化呈现时,又有多少追悔莫及。
《中国门》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人生要不停地打开一扇扇门,一扇门代表一个世界。传统中国,科举考学像一道窄门。读书读得好的,就可以做官,有功名,得富贵。当代中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仍然是大多数孩子的唯一选择。"
我们无力去改变高考的状态,因为其根本,还是在于我们对于社会价值取向,人才培养机制的根深蒂固。就如同对于“双减”,我们指挥棒不变,又能有着怎样的改变?
三
所以,内卷将是教育的一种新常态。
身边几个朋友,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很焦虑。还在上幼儿园,已经在想着上大学陪读的问题; 孩子还在上七年级,已经为着中考备考急得不行; 孩子中考没考好,没有上重点高中,就感觉人生已经塌方。
想想自己上学那会,基本是放养式。父母对于读书改变命运,其实没有多少的概念。没有陪读,也没有一起做家长作业,也别指望着帮我解题什么的,甚至连心理疏导都没有,最后你能考上什么学,也全凭运气罢了。
而当我做了父母之后,为什么也像朋友一样焦虑起来?
从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在一个单位,我们没有爹好拼,就在拼孩子。每到中高考季,考得好的自然是风光无限,而考得差的自觉夹着尾巴做人。
孩子自然是我们成年人的面子。由此带来的,自然是对孩子学习的更高期望,无所不及的压力,表面上的一点也不在乎,其实是慌得一批。
第二方面,高考的内卷,还在于就业观的偏执。社会对于职业的划分,其实是泾渭分明的。特别是疫情大考后,我们对于孩子今后的就业方向,其实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上更好的大学。当一分干掉一万人时,你所走的路,早已是人潮汹涌。
每年的教师招聘现场,那些刚刚大学毕业就来求职的学生,稍显稚嫩,却早已对于社会竞争之残酷理解得太深太深。护理专业不当护士,会计专业不去做金融或企业管理,甚至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学生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趋之若鹜。今后的职场会有何样的激烈,真的让人难以想像。
我也是一名学生家长,也在面临着陪读、补习等带来的教育焦虑。当周遭成为常态之时,自己又有何底气去自得其乐?孩子还没参加中考,很多亲戚朋友已经帮忙在物色陪读租房,无语之间,自然会感到一种无奈。对于孩子来说,首先中考是一次大考。考不上重点高中,也就意味着没法上211、985及“双一流”了。而等到了高中,如果不能让这些学校,也就意味着从起点上就缺少竞争力,随之而来的工作,事业,婚姻家庭都会受到影响。
细思极恐,看起来有些担心过早,孩子的成长每一步都具有不确定性,当我们安排过多,似乎又是彼增烦恼。可焦虑,却不会因为自己的释怀而放松。
谁说我不在乎,只是我假装不在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