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图时代
河图时代跨越数百万年,直至今天,仍支持着人类社会的运转。
二、河图阶段
(2)、游牧时期
养殖业由俘猎演化而来,俘猎历史自地球冰川减退时就已经存在了。如果没有远古人创造的俘猎,就不会发展出后来的游牧和养殖。
养殖业使人们定居下来。游牧又使定居者流动起来,与养殖者分群。
相比俘猎,养殖和游牧进步多了。
发现许家窑
三十多万年前至十万年前的许家窑遗址,出土了一批二十万年前脑容量达1700的许家窑人遗骨化石,据分析齿骨,他们有一部分北京人的特征。
这一批许家窑人骨化石以破碎的状态分散出现,其中一具不完整骨骸竟被分散于多个地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难道他们相互打杀,然后把彼此吃掉了?
从一具遗骨分散多处可以判断,他们的骨骸遭遇过暴力。试着分析一下:
一、他们的安息地被打扰并被发掘、搬运过,抛弃过程中骨骸被损毁。
二、被挖“龙骨”的后人们破坏,“龙骨”可以做药材,但人骨不可以,可以也不可以,于是被随地抛弃。挖“龙骨”这种行为,从数万年前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未间断过,远古历史的辉煌就这样在不停的挖掘中失落了……令人心痛!
三、不排除他们生前被不明野兽袭击并分食,将骨骸随地抛弃……
四、有善必有恶,人类的分布永远是善恶相邻。当许家窑青壮年们因为游牧而离开村子,家园里就剩下老弱妇孺了,一群脑容量小的劫掠者趁机闯入,先屠村,再抢走他们养殖的“猎物”和他们制造的进步工具。
但他们没有抢走许家窑人制造的石球,大概是不能吃也不会使用罢……恶,同饿。人类最初的恶行,都是饥饿逼出来的。因此,吃是人类的第一欲望,那个时代的劫掠者瞄准的仅仅是养殖者手中的“猎物”。
这些石球大大小小出土达三千多颗,大的五六斤,小的几两。它们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猜测有以下几种用途:
一、因为其中有打孔的石球,所以有人判断石球是用来穿上绳索当流星锤使用的,那些没有孔的石球是被绳编网罩后当流星锤使用。
二、他们的住所在黄土高原上,可能是窑洞形式,先用坚硬的插角木挖出窑洞,然后用葫芦瓢舀水洒湿墙面,再用趁手的石球砸实土墙墙面……
三、他们是一群脑容量高达1700的人,智商极高,他们如此聪明,自然积累了不少天文知识,这些石球也许是他们演化星象的教具。
四、他们已经有了体育运动。这些石球其实是罗马铁饼的祖宗;这种竞技运动很可能是选举首领的方式。
五、模子。在石球上糊一层优质泥胎,再一剖两半,将泥具晒干以后就是简单的盛具。也能盛个水果什么的……我看见许多石球中间有一道凹痕,显然是长期与切割石器磨擦导致,遗址没有发现陶粒,所以他们用的只能是晒干的泥器。
六、也可能每一个石球就是一个部落首领的墓标。
七、还是模具,将枝条编于石球外,从中一剖两半,可得两个编器。也好盛放个水果什么的……当地水果应该是枣、柿子、小梨、桑葚等等。
八、石球还可以作为束缚俘获猎物的工具。将石球装入绳兜,用绳兜上的绳子拴住猎物,使它们无法逃走。这些猎物应该是各种禽类和小型兽类。
九、根据有300匹马骨出土可以证实,许家窑人已经把马从俘猎过渡为放牧。石球可在牧马过程中用于打击与震慑想逃跑的马和侵犯马的野兽,说明马此时虽然尚未脱离野性,但已成为坐骑。
十、健身器材,他们会用投接石球来锻炼臂力。
十一、自打搜索许家窑人以来,便“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起来,我梦见自己在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阳光透过树叶的早晨,走在一个仙境一般的原始老树掩映的村子,对面走来一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人,他穿着绿色的网格羽叶衣裙,脚穿草编的鞋子,面色红润,一头棕黑长发,作束垂于肩前,头上戴着一个用细匀的枝条编绕的软箍,头顶上顶着一个石球,手中拿着一根长约两米的尖头木棒,想必是晨练结束要回家了。此人年轻健康,身材颀长,四肢壮硕,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顶着一个石球,但脑中闪出四个字:“顶天立地”,还有另四个字:“天圆地方”。他的额部因为爱顶石球而发育出一块丘状骨突,为他的相貌平添了一层威仪……
总之,许家窑牧马人的出现,意味着游牧时期到来了。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放牧体系与专用工具。这些体系至今仍被承袭着。
游牧出现于草木空前旺盛的二十万年前。考古显示,现代的沙漠地区在当时都曾是美丽的大草原。
游牧时期,是河图阶段又一个人口流动的活跃期。三十万年前的中国“龙人”与二十万年前至五万年前生活的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有亲缘关系,说明丹人就是龙人的后代。丹人虽然复原后是金发碧眼,但相貌特征与现代中国人相似,也接近和许家窑人有亲缘关系的尼安德特人。说明“丹人”和“尼人”都是通过游牧扩散到西方的东方人。
河图时代是游牧者走遍天下的时代,也是世界各人群趋向中原最频繁的时期。在包容的远古中原大地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之间展开基因交流、语言文化交流、生活经验交流……使上古中原变成一个文化多彩、物阜人丰的地域,但劫掠者也于此时混入中原,开始散布劫掠基因,并压缩了人类的脑容量。
由于伏羲传人们特有的道德风尚、文化渊源及温和本性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和安全感,使得来自各地的人群不断融入进来,或习惯并继承伏羲文化,或瞄准中原所蕴藏的“猎物”资源——牧业与养殖业。许家窑人的破碎骨骸也许就是他们的手笔。
西方由于大面积的冰川消退的比较晚,长久维持开蒙时代的生活,这就使他们得到更长久的腿部锻炼——西方人的腿比东方人长,就是多锻炼了许多万年的缘故。他们的冰川消减后,没有及时得到类似伏羲文化的教化,天性自由放荡,个人私有观念很强,在没有俘猎经验的情况下,他们宁愿打回的猎物吃不完腐烂也不会产生留下活口的念头,这就是他们人数不多仍能将无数动物打到灭绝的缘故。
他们没有俘猎思想,没有养殖思维,没有未雨绸缪的计划,只有无穷无尽的捕杀,这种思维一直伴随着他们。到了近现代,走遍世界的他们仍然能做出使杜杜鸟灭绝,使印第安人从不到一亿人被屠戮到几千人,使印第安牛濒临灭绝,还跑到中国捕猎过大熊猫,甚至为了几条皮草使西藏某珍贵动物濒临灭绝……他们是一群由开蒙阶段的狩猎者进化成劫掠者以后错过河图时代“规矩”约束而飞速进入“文明”的那伙人。
当游牧者扩散到他们那里,他们不容易接受游牧业的牵绊,也不愿接受婚姻组建家庭的理念。这就造成他们的生活混乱,仍处于知母不知父的状态。但他们的凶残本性却维护了他们的团体利益,使他们的人口增长相对稳定。直到许多动物被他们吃(与抛弃腐烂)到灭绝,出现了数万年前的肉食危机,被逼无奈的他们才开始转型,但他们并没有向游牧转型,因为他们自由放荡惯了,于是瞄准了各地游牧者的牧畜,采用暴力手段掠夺,成功转型为劫掠者,并分散向世界各地。
他们的出现,阻碍了东方游牧者向西行的脚步;但他们的西向东行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融入游牧群体,一个是劫掠游牧者成果。显然后者发展的并不顺利,只好打道回府,袭击扩散到本土的游牧者。因为他们还不是东方庞大的游牧集团的对手。
自此,西方由狩猎者与游牧者共存的局面变成了劫掠者与游牧者共存的局面,同类冲突也由西方早早萌芽……他们当时没有教化也不肯接受教化,于是逐渐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强盗思维方式。河图的延伸也因他们的存在而中断。
十二万年前的许昌人,头骨与许家窑人相近,很有可能是许家窑人后裔或兄弟群体。他们脑容量已高达1800,比数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多了100,他们已经会用赭石颜料在骨器上刻画线条。据发掘报告,同时代其他人种脑容量仅为1200。
赭石颜料,相当于现代人的碳素笔。是一种了不起的远古文具。比起伏羲时代的烧火棍,要进步多了。
六万多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在法国、西班牙等地的岩洞中均留有岩画,用的就是许昌人使用的赭石颜料。不同的是,许昌人是在骨器上画下红色线条,尼安德特人是在洞壁岩石上画下红色线条;相同之处就是,他们画的都是线段。这些线段也许记载的是一个折草而求的占卜卦象,也许是一场物品交易的账目,或者是被劫掠后损失的牧畜。
一个四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出土,其脑容量已进化到1900,比十二万年前的许昌人又多了100。尼安德特人和许家窑人、许昌人有很多共同点,都属于黄种人,都有相同的耳骨特征,脑容量都远大于同时代别的人种。现代人的考古信息公布,除非洲人以外,世界上多个人种都有尼安德特人基因,东亚人占比最多,西欧人占比很少。而西方出土的尼安德特人腿骨也证实尼人的身高和中国普通人身高一个样——被恢复成金色发质的尼人相貌并不符合西方人特征,却接近东方人。
由此可断,六万多年前洞壁留下岩画线条的尼安德特人,就是许昌人的分支或直系乃至兄弟群落,他们继承着十万年前许昌人创造的赭石颜料。
约三万年前的北欧,也有赭石颜料绘制的游牧岩画,画上有使用弓箭的人物。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消失于二万八千年前。因此,这幅弓箭游猎岩画很有可能是尼人留下的,他们记载的内容有两种解读:一是他们当时的烦恼——靠狩猎为生的劫掠者用弓箭射击、抢夺他们的劳动成果:把他们的牧畜当成猎物;二是他们用弓箭射击抢夺牧畜的劫掠者,保护自己的财产。因为一个岩画中有两人执弓对射的场景。另一岩画中有五人伏地似被拿弓人降伏,五个拿弓人围着牲畜跳跃驱逐的画面。一个红色岩画表现的是无奈的对决,一个棕色岩画表现的是猎物被欢乐的劫掠者劫掠后的无奈……
狩猎者和游牧者之间的冲突,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最频繁的冲突:
【狩猎者:这是我的猎物!是我射中的。
游牧者:不!这是我的牧畜……】
还有另一种冲突方式:
【劫掠者:我们要用石器交换您的牧畜。
游牧者:我不需要那些落后的石器,再换下去,我的畜牲就没了……
劫掠者:不换也得换,兄弟们都饿坏了。
游牧者:看!我就剩这几头了,还要养家糊口。教你们养殖你们又不肯……
劫掠者:一起上!用尖锐的角戳他的头!戳他!再戳他!拿走他的工具,哦!看上去真好,噢!还有一个石碗,也拿走,把那些猎物也戳死,全部扛走……
劫掠者乙:收获这么多,吃不了又要烂掉一半。
劫掠者丙:烂了扔掉再抢。
(某山洞中出土了一个尼人头骨,上有几个弹孔,大概是外星人留下的。他的脑容量已达1900,是西欧人的祖先。但他制造的石器却非常笨拙、粗糙……说明脑容量与聪明无关)】
劫掠者,是洛书社会的催生婆。河图社会也准备好请假条,即将进入病休模式。
总之,世界上最早的那一批史前岩画都是游牧者们的杰作,与劫掠者毫无关系。
就如亚马逊岩画和玛雅文明及美洲玉米的培育,和美国现在的白种人毫无关系一样,西班牙尼人岩画和后来的西班牙人也毫无关系。
因此,尼安德特人基因也就是许家窑人基因或者许昌人基因,中国人占比更多。说明携带此基因的人群在中国地域活动更频繁、更长久,亲缘关系更近。
西方劫掠者的残忍,使尼人等多个从事游牧的人种消失。
文化无疆域,人种无疆域,是中华地域繁盛起来的主要因素。河图早期,远古世界已实现过大同。
是疯狂的劫掠者结束了这一切。
远古中原大地上,脑容量大的人创造力强,凡事亲力亲为、独立行动,过着自给自足、不喜惊扰的隐者生活,他们睿智、仁慈,自律、宽容,身形矫健,思考能力强,有创造力,随便拉一个就能培养出管仲、鲁班、张衡、孔明、李靖级别的人物,他们是纯粹的远古“道家”人群,伏羲文化的传承者,但他们数量有限;脑容量小的人一般是后来流落至此的流民群体,他们创造能力差,但学习、模仿能力强,善于靠交换取长补短。他们的性格特征为自私多疑、缺乏耐心、急功近利、喜欢享受……伏羲的教化,只能约束他们的行为、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却无法使他们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但他们的性格特征却可以使他们的人口数量增加,并通过数十万年时间的帮助,慢慢把脑容量大的群体吞噬掉,许家窑人和许昌人这两种脑容量大,人口增长速度慢的人就是这样被同化的,现代人脑容量为1200至1450,就是同化后的结果。虽然他们的脑容量同化了许家窑人的脑容量,但许家窑人的黑发和黄皮肤也将他们同化为中华黎民。
在西方,劫掠者们没接受过河图文化的熏陶。他们专横野蛮、占有欲强、善于杀戮的特点导致尼安德特人不完整遗骨出土在西方最多,基因却在他们后人身上留存甚少。
伏羲文化在欧洲和美洲土地上成谜的玛雅文化一样,于数万年前随着尼安德特人的消失而消失了,消失在那些后来屠戮过印第安人的人种国度或未来孕育出纳啐者的土地上……
历史证明,人种的优劣,不可以脑容量和肤色划分,应该以此人种是否有破坏性和屠戮行为而划分。
尼安德特人有的于二万多年前迁往美洲,遇到中原流动至此的农耕者和西欧狩猎者,定居下来,实现了远古美洲的大同世界;有的返回祖籍—远古中原;有的被屠戮,女人却被劫掠者收编,为今天的西欧人留下百分之一的尼人基因。正是这些尼人基因的作用,使他们于二万年前开始尝试摆脱原始兽性,并懂得接受游牧文明。
游牧孕育于20万年前,兴盛于数万年前的农耕时代以前,直到现代仍然久盛不衰。
游牧时代的人们,从发现马可以骑,到后来的人马合一——创造了与马进行简单交流的专用语言,不知经过多么漫长的摸索。这是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和做到的。
除马以外,狗、猪、鸡、牛、猫等与远古人长期共处的动物,都拥有了人类为它们量身定制的专用语言。这些简单的人与动物交流的语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了不起的发明,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长期的摸索,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游牧时代,已出现了物品交换。
物品交换,使人类行为走向复杂。
有据可循的是,十三万年前的青藏高原有一个石器加工场地,许多石器出自这里,这里的人们长期驻扎,留下许多生活用火遗迹,他们在此开发石料,专门打造旧石器。他们大量制造石器的目的,就是用来与专业从事游牧的牧民进行生活用品交易。
物品交换渐渐使人类产生了占有欲与享受欲,这些贪欲使人性悄然发生着变化。
河图社会,内被自私贪婪者腐蚀,外又遭遇劫掠者的阻碍。
洛书社会将在农耕时期孕育成熟……
(3)农耕时期